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片石,遭遇上多尔衮的是那个倒霉的唐通,他的军队与多尔衮手下大将图赖相遇,被杀得大败,唐通本人都被擒获了。这次战斗,与关内石河那一战比起来,打得无声无息,赢得无惊无险,可能李自成都不知道呢。不过,多尔衮也知道,清军既然已经开始动手了,当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静观其变了,他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大乱的情势,大乱,才可以乱中取胜,一战而得天下。
  至下半夜,多尔衮突然命所有兵士全线挺进,黎明时,军队到达到离山海关只有四五里的欢喜岭。
  欢喜岭,又叫凄惶岭,位于山海关以东四、五里之地。据《临榆县志》记载,此地以往是出征或戍人离关必经之地,因离家乡而至塞外,故而心情“凄惶”,但到达此地的人还会有另一种与之皆然相反的情绪,那就是当地的戍人由塞外返归故乡时,同样会经过此处,登上此岭,眼望山海关近在眼前,又会有举足到家的“欢喜”。此岭有两个不同的名字和含义,但内在的东西是一样的,都反映戍人痛苦而又复杂的情绪。
  多尔衮来到欢喜岭上,此时他的情绪也同样复杂两极的,一面是胜利在望的欢喜,另一面,则是对未来难以把握的迷惘。不过他明白,无论是什么样的结局,天平都会倾斜在他这一面的。
  在这个已经将要大获全胜的时刻,多尔衮依然保持了一贯的冷静,临决战的时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已经近在咫尺,但他仍然表示出一种年轻人极难出现的沉稳。他并不相信任何人,无论是吴三桂还是李自成,他命令部队驻扎欢喜岭,依然屯兵不进。在欢喜岭上,有一座威远台,原是山海关前的瞭望哨所,相传是吴三桂父子所铸,多尔衮此时登上此台,向远处望去,但见炮火隆隆,杀声震天,虽然相隔有一段距离,但仍然可预知此战的惨烈。多尔衮下令:“高张旗帜,休息士卒。”(《明季北略》)。“让他们自相残杀,我稳住不动,渔利所获最多。”这是多尔衮在此时的想法。
  这时是一###四年四月二十二日的早晨,这个早晨,多尔衮的继续按兵不动,终于让吴三桂输掉了最后一张底牌。没等到中午,吴三桂的使者到了。
  在很多年以后,当年的使者之一余一元写下如此的诗句:
  清晨王师至,驻旌威远台。平西(三桂)召我辈,出见勿迟回。冯吕暨曹程,偕余五骑来。相随谒摄政,部伍无喧豗。范(文程)公致来意,万姓莫疑猜。煌煌十数语,王言实大哉。语毕复赐茶,还辔向城隈。(《临榆县志》)
  今人看来,此诗文法欠通,辞采欠缺,也没有什么艺术感染力,但是却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情况。由此诗中我们可以得知,吴三桂已经急得火烧了眉毛,而他派去的余一元、冯祥聘、吕鸣章、曹时敏、程邱古等五位山海关士绅代表此去得到了多尔衮的隆重接待,并由军中诸葛范文程先后向他们讲明了清军的意图,要吴三桂尽可将心放在肚子里,只要投降,马上出兵。因为时间紧迫,所以大家言语不多,但就这十数语中,双方最重要的一次会晤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双方的合作,或者说招降,已成定局,不会更改。
  这次空前成功的会晤,使得多尔衮打消了先前的所有疑惑,他将五人送回,并派出了自己的特使——范文程去拜见吴三桂,对于吴三桂来说,范文程的到来是一个空前的规格。这可能是两人生平第一次相见,范文程的智谋即使在明朝军中,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汉人,但对付汉人的手段空前绝后,杀袁崇焕,招降洪承畴、祖大寿,帮皇太极统一皇权,为多尔衮认清方向,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人智计无双,已经天下公认。这一次他要对付的,是英雄无敌的吴三桂。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石河大战(3)
在明朝的军事重镇山海关,当今天下最有智慧的文臣,和最勇敢的军人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他们说了什么,如今已无可考,想像力丰富的文学家们,自然可以编出很多精彩的桥段。不过,此时仍然身患重病的范文程,肯定是再次成功地完成了使命,他走后,吴三桂当即做出了这个决定,马上拜谒多尔衮。
  多尔衮得知这个消息,他说:“天上尽我掌中矣!”他亲自挑选了一个陪同人员,这个人对吴三桂来说,太有意义了,他是吴的老师兼老上级,洪承畴。
  欢喜岭上,大明帝国的英雄吴三桂面对簇拥而来的多尔衮,低下了曾经高贵的头。不知道多尔衮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但见到吴三桂后心里还是欣喜之情多于一切的。故兄亡前多次对此人赞誉有加,今日一见,虽然他形容憔悴,但刚勇顽强之态尽现于表。大清得此人,何事不成!
  尽管内心狂喜,但多尔衮依然表现出胜利者的倨傲之态,他很不客气的直接问了一句:“你来这里有何用意?”
  面对精悍勇武、久闻大名的满清第一勇士多尔衮,吴三桂面无惧色,他果断的回答:“借大兵一用,诛杀那天杀的贼子李自成!”
  多尔衮怒喝一声:“当真?”
  洪承畴见形势紧迫,急忙插了一句话:“三桂是为了报君父之仇,岂得不真!”
  接着,吴三桂慷慨而言,谈出自己蒙受的家国之辱,“情词恳切”、“声与泪俱下”,力请进兵。到这个时候,多尔衮也知道事情该挑明了,他说:“你们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我自当领兵前来成全这一美事。先帝(崇祯)时事,在今日不必说,也不忍心说。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你们可以通告大小官员百姓,勿须惊慌。”(《临榆县志》)
  至此,这场铺垫结束,双方开始进入正题。此时,吴三桂依然没有流露出臣服的姿态,他仍然带来了他自认为能全身而退的条件,“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谀闻续笔》)他的态度很明白,一旦迎来二王,击退李闯,便划疆而治,明室与满清共分天下,效当年南宋与金的旧事。
  这是吴三桂最后的底线。后人多以此次会晤后,认定吴三桂已经成为汉奸,其实不然,在这里,吴三桂提出了几个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寻找到崇祯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然后是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这两个条件,依然有复辟的性质,并非完全的出卖主权,说吴三桂卖国,这个说法今天看来很难成立,当此情势,国已不国,其实这个国吴三桂卖与不卖,都不再重要。而这两个条件,基本还是有利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吴三桂此时用的是“曲线救国”的手段,降清之意,尚未明显。但维护自己道德底线的用意,却再明显不过。
  对于这三个条件,多尔衮完全明白吴三桂的真实用意。从两人一打交道起,多尔衮这个大政治家就已经将吴三桂这个军事强人的内心世界看得一清二楚了,他痛快的答应了吴的要求,当然,是否能够兑现,他自己早已经心里有数了。
  此时,多尔衮给吴三桂的感觉是,他对于以黄河为界,黄河之北即分给清朝,即所谓的“裂土”是非常满意的。他当然不会知道,人的欲望是水涨船高的,此时的多尔衮在胜利的大好局势面前已经想得更远了。
  此事谈得很顺利,多尔衮开始进入下一轮谈判环节,他提出,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与大顺军装束甲仗相似,无法辨认,恐致误伤,要吴三桂命令其将士剃发以相区别,并要按照满族习俗,订立正式盟誓。
  这个要求在此时提出来,明白无误地说明了多尔衮的野心。他要的不是一支供他资助的明军,而一支从此后归他调遣的清军。
  对多尔衮之意,吴三桂当然明白,他稍有迟疑,多尔衮立刻威胁说:此时你军与李自成军队正打在关键时刻,此事兹事体大,不可犹豫,盼今日就给个答案才好。
  

石河大战(4)
吴三桂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他接受了这个条件,言明并非自己懦怯,只因兵少的缘故,若能借万名骑兵,“盟誓、剃发无恨!”
  一###四年的历史演到这里终于接近尾声,吴三桂的这个举动,已经表明了他除了投降再没有别的出路了。明朝最后一个英雄降了,一个从小长在马背上,听着抗清英雄的传说长大起来的英雄终于降了,吴三桂是最后一个降清的前明重要将领,至此,大明帝国彻底走到了尽头,而随着吴三桂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