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可相信的方面得到证实。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三题》(《论毛泽东哲学思
想》,第 66—86 页,特别是第 66—72 页。)



为答案在于毛泽东所处理的不仅是对他有吸引力的概念,他还要把它们具体
运用到中国革命的现实中去。另一方面,《辩证唯物论》的第一章的很大一
部分,不过是苏联作者所理解的希腊和西方哲学史的概要。在这里毛泽东只
能照抄资料,不可能加上他自己的任何东西。
至于《矛盾论》的内容,毛泽东的辩证法的非正统性质问题,只是到 1949
年以后才变得尖锐起来,部分是由于同苏联人论战的结果,这样它已超出我
们这里的讨论范围。简言之,一般认为苏联杂志(这些杂志在 1950 年赞扬过
《实践论》)在两年之后没有理会《矛盾论》,因为这些杂志反对这篇文章
暗含的对斯大林的至高无上理论权威的挑战。不容任何怀疑,这确实是个因
素,但是,苏联人也完全可能觉得毛泽东对辩证法的理解是奇怪的、异端的。
在 50 年代,毛泽东多次抱怨《简明哲学词典》专门批评了他的有关矛盾
的观点,有一次他解释说,他谈的是这一著作的第四版(1953 年在莫斯科出
版),他说它反映了斯大林的观点。苏联的批评意见,是生转化为死是“形
而上学的”,战争转化为和平是错误的。①关于毛泽东老年时的辩证法的超传
统的特点,有一点可以谈一谈,这时(在 1964 年)他抛弃了马克思和黑格尔
的辩证法的三条基本规律中的两条,其中之一是否定的否定。②毛泽东在 1937
年的观点多由派生形成,因而按照马克思主义总的来看也更为正统,不过可
以争辩说,他已倾向于他 25 年后所遵循的方向。最明显的线索可能应在“对
立统一的法则”是“思维的根本法则”③这一断言中去找;这句话似乎把这一
规律置于比其他两条原则(否定的否定和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更高的范畴,
后来这两条原则却为他所拒绝。④
毛泽东的讲演提纲的最早版本,间接提到列宁把对立的统一看成是“辩
证法的核心”,⑤在 1957 年毛泽东又很清楚地引用了有关的片断,“可以把
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
是这需要解释和发展”。①列宁的这段话出现在关于黑格尔的《逻辑学》的阅
读札记里,而它所涉及的概括黑格尔的思想的那段话,既讲了否定的否定,
也讲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化。②
进一步探寻这一问题,不仅需要详细地讨论 1949 年后毛泽东思想的发
展,还会把我们带向考虑严格的哲学问题,而远离本章主要对政治的关心。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和他从而得出的理论上的结论才是我们关注的中


①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47 页。
② 我已在我的论文《马克思主义者》中探讨这个问题,这篇论文收在迪克?威 尔逊编:《毛泽东在历史天
平上》,第 60—64 页。又见魏菲德:《历史与意志: 毛泽东思想之哲学观点》,第 297—299、310、323—326
等页。
③ 《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324 页。
④ 王若水于 1982 年 5 月 7 日在北京同我的谈话中提到这点,虽然王若水不同意 毛泽东强调对立的统一和
斗争反映传统影响的说法。金思恺已把毛泽东的强 调对立统一理解为超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新的理论
发展。(金思恺:《毛 泽东思想》,第 60—64 页。)《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1946 年大连版的前
言指出其他两个法则的提纲“散失”。《毛泽东集补卷》第 5 卷,第 279 页。又 请注意毛泽东不同意艾思
奇所持仅仅差别不一定形成矛盾的见解:《中国哲 学》第 1 期,第 29 页。
⑤ 《毛泽东集》第 6 卷,第 300 页。
①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345 页。
② 《黑格尔一书摘要》, 列宁全集》(中文版)第 38 卷,第 239 页。



心,它能帮助我们从哲学到毛泽东的思想的其他方面的顺利过渡。有人再三
争辩说,以下主张甚至为科恩所接受,毛泽东对于辩证法这一科学的最为突
出的贡献,在于他详尽地阐述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
两个概念。首先,我愿意提出,毛泽东运用这些范畴可以直接与他对中国现
实的细致的理解联系起来。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家,在马克思本人观
察过的,被理解为不断向两极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那种类型的社会
里,就哪些是阶级间的基本矛盾,或哪些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间的基本矛盾
来说,本不应该产生疑问。广而言之,直到这一冲突为革命所解决时为止,
这一模式可望或多或少保持不变。另一方面,中国不论是内部形势,还是与
外国列强的关系都不稳定,或者说难以逆料;要决定在一定的时期内,哪个
因素,或哪个矛盾是关键性的,或支配性的,这不仅仅是个让人感兴趣的理
性问题,而且是紧迫的策略需要。
不妨注意一下一本最早在中国翻译,1933 年在上海出版的苏联著作,它
有一节专门谈矛盾的“主导”方面,可是,它说这一般总是同样的...,例如,
在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中,基础总是主要的。①这是科恩认为毛泽东的
论文中最有意义之点之一;他让人注意这一段话:


有人觉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导;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导;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导。如此等等,他们并不互相转化。……生产力、实
践、经济基础,一般表现主导的决定的作用……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有时
亦表现其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应该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之时,
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
发展时,对于政治、文化上面的革新就成为主导的决定东西了……②

科恩把这段话作为他论证毛泽东在 1937 年没有写《矛盾论》的一个主要环
节;他说,直到斯大林以他的 1938 年和 1950 年的文章给毛泽东引路之前,
毛泽东不可能以这种方式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事实表明正好相
反。看来毛泽东的“唯意志论”是直接来自对列宁的研究(毕竟这一术语首
先用于列宁),同时也来自他本人的个性,和中国革命的经验。诚然,可以
争辩说《矛盾论》最初的版本甚至更强调主观因素。
这里最重要的异文是“有时”被“在一定条件之下”所替换。写进《毛
泽东选集》中的这后一片语的含意,有可能看来是这样的情况,或必须的先
决条件的总体,只可能在有限的时期内,在危机或革命的时候才会出现。而
另一方面,较广泛的“有时”,可能被理解为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这种作用
逆转,可能会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这推论由紧随该段引文后的一句话得到加
强(无论是原版本,还是改写本),“当着如同列宁所说的‘没有革命的理
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之时,革命理论的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① 西洛可夫等著,李达等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第 295 页。
② 《辩证唯物论》,第 93 页;《毛泽东集补卷》第 5 卷,第 264 页。在这一段中, 有若干变异,但是,
除以“主要”代替“主导”外,1952 年毛泽东并未在我 在此引述的那些部分上作过根本性的改变。毛泽
东的批评可能是针对前注提 出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虽然他在 1941 年曾建议以西洛可夫的这部著 作
供干部学习之用(《毛泽东书信选集》,第 189 页)。



①既然列宁认为这个原理在计划、组织和实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都
适用,那么毛泽东在这里引用它,完全可以解释成意思是,上层建筑在历史
变革中不起主导的和决定的作用,但它起作用的那些“时”之一,事实上将
会在 20 世纪的很大一部分时期在中国出现。
有关毛泽东作为一个哲学家的最后一点,与他受惠于斯大林有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