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①?
① 关于毛泽东早年的生活和思想的全面叙述,可见于李锐撰写的毛泽东早年的 传记,最初发表于 1957 年,
书名《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这部著作已由安东尼?S。萨里蒂翻译成英文,由熊玠编辑,宣道华
作导言。而今,李锐已推出这部著作经过大量修改和扩充的第二版,书名改为《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
这个版本收入大量新资料,包括一整章叙述五四前后毛泽东思想的资料,这一章原载于《历史研究》 1979
年第 1 期,第 33—51 页。今后第二版版本应被视为标准本。在一些情况下,为便于非汉学家读者阅读,我
也引用英译本。
① 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新青年》第 3 卷第 2 期(1917 年 4 月),(每篇文章分别
编页)第 1 页;这篇文章的英译文载于宣道华:《毛泽东 的政治思想》,第 153 页。这部著作收入毛泽东
1917 年写的这篇文章的摘录。 我也已在我的专著《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刊载这篇文章的全译文。1975
年,M。亨利?戴把这篇文章全文翻译成英文,载于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学位论文《毛泽东 1917—1927
年:文献》,第 21—31 页。这部很有价值的著作收入在东京出版的竹内实编《毛泽东集》第 1 卷所收全部
中文毛泽东著作的英译文,附有引人兴趣和有创见的、但往往不足以令人相信的评论,对增进我们在青年
这样,毛泽东一笔便说出了贯穿他后来整个生涯的思想和行动的两大主
旋律:爱国和尚武。但是,如果他显然在这篇文章中心怀那种可以笼统叫做
爱国目标的思想,那么这个时期他的爱国思想是保守的还是革命的呢?显
然,检验的标准,是他是否认为富强的目的以任何方式与国家富强的先决条
件即社会文化的革命连结在一起。其实,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关心
中国命运,但对改良,更不用说革命几乎完全不感兴趣的毛泽东。
这篇文章所包含的二十余处经典引文或明显提及古典著作特定段落之处
中,有 12 处属于儒家经典;一处属于儒家实在论者荀子,他是法家的先驱;
两处属于宋代理学家、儒家经典集注家朱熹;一处属于晚明批判朱熹的思想
家颜元。也有三处属于毛泽东喜爱的道家经典《庄子》。毛泽东在这个时期
的知识范围显然很广,因为他顺便提到各代一些较小的著作家的不为人知的
生平细节。(格外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儒家经典的 12 处中,竟有 11 处涉及
《四书》的基本核心。)
然而,虽然没有明显地涉及社会变革,甚至也没有任何必要的示意,但
是,这篇文章包含许多源自中国和西方的近代非遵奉传统者的思想痕迹。首
先,如上引文章劈头几句所表达的,强调武风的价值,然后总结又说“夫体
育之主旨,武勇也”。①为证明这一见解是正确的,毛泽东举出许多古代英雄
豪杰的实例,并引用颜元的话,颜元曾指摘朱熹“重文轻武”,以致造成违
反孔子教导的有害传统。②大约在他为《新青年》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毛泽东
在 1919 年写的一封信,明显地勾勒出了当时毛泽东思想从中发展出来的双重
来源:
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并举,今之教育学者,以为可配德智体之三者,诚以德智所寄,不
外于身,智仁体也,非勇无以为用。③
这样,毛泽东一开始不仅强调体,即物质实体的极重要意义,而且赞扬
古代的勇。当然,毛泽东主要不是从书本导出他思想中的这种倾向。和 20
世纪初期的其他许多中国人一样,毛泽东发展他的思想是对当时与明末相似
的环境作出的反应,那时由于军事积弱,中华民族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受
到了威胁。
如果尚武是毛泽东思想中保持不变的一个特点,那么,这篇 1917 年发表
的文章还有一个基本主题,而且是更明确地显示现代影响的主题,就是自觉
和自动的重要性。毛泽东在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有力地提出这一点:“坚实在
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
觉不可。”①
自然,这种有效行为的关键首先在于思想的根源,部分地在于儒家传统。
但是,像这些段落的主要启示无疑来自折衷主义的,然而却基本上是西方化
的思想,这些思想是毛泽东从阅读《新青年》和听他的伦理学教师和未来岳
毛泽东及其思想方面的知识,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①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第 5 页。
② 颜元:《四存编?存学》,第 63 页。
①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第 1 页。
父杨昌济的课吸收来的。
杨昌济不但是康德和塞缪尔?斯迈尔斯的信徒,而且是朱熹的信徒。他
教伦理学,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的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
会的正大光明的人。②为此,杨昌济自编一部修身讲义,书名为《论语类钞》,
从《论语》引出若干有意义的章句,借孔门的话来申述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该书第一篇就是“立志”,其中说,“有不可夺之志,则无不成矣”。③
和杨昌济一样,毛泽东特别强调意志的作用。他在 1917 年发表的那篇文
章中写道:“足以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意志也者固人生事
业之先驱也。”①这样相信意志和主观力量的重要作用,是毛泽东人生观中的
一个核心的和特有的要素。毛泽东在他 1917 年 3 月《给宫崎滔天的信》中,
邀请宫崎在第一师范学校黄兴纪念会上讲话,他自称“颇立志气”。②
但与此同时,毛泽东以真正中国人的方式,认为要得真志,非先领会哲
学伦理学和得到启发不可。毛泽东在 1917 年 8 月 23 日的一封信中写道:“真
能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从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
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然而,这不只是主观态度问题,需要行动
和献身:
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
盲从之志。……只可谓之有求善之倾向,或求真求美之倾向,不过一种冲动耳,非真正之志也。……
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③
以下的事实提供了毛泽东当时总的政治立场的若干观念:他说,今之有
治天下之法的人,只有袁世凯、孙文、康有为三人。其中独康有为似略有本
源,而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毛泽东在信中写道,“愚
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像在《新青年》发表的那篇文章那样,用曾国藩
谥号。④
尽管如此,1917 年的毛泽东思想的模式决不是纯粹传统的。毛泽东所要
实现的目标,自然是中国的富强和振兴。他在信中写道,天下亦大矣,社会
之组织极复杂,民智淤塞。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是有
大本大源。今日变法,便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
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要本源,本源
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
之一体。毛泽东接着写道:
今若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之者
② 斯诺:《西行漫记》(中文版,董乐山译,三联书店, 1979 年),第 121—122 页。
③ 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第 30 页。
①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第 5 — 6 页。
② 这封信载于《毛泽东集》第 1 卷,第 33 页。关于毛泽东写这封信时的环境, 见戴:《毛泽东,1917—
1927 年:文献》,第 18—20 页。
③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部毛泽东著作汇编(《资料选编》第 10—11 页)中, 这封信被判定是写给杨怀
中(杨昌济)本人的,而其实是写给黎锦熙的。关 于这封信的全文,见《毛泽东集补卷》第 1 卷,第 19—23
页;这里引用的一 段在第 20—21 页。
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容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毛泽东认为,宜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根本上改变全国之思想。他写道,中国
的思想太旧,道德太坏。思想主人之心,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