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控制是必要的。然而这种支配势力有许多因素。一个是军事和战略的,与日
本的实力与其他强国实力的对比有关。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
它自己有权利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而在于它可能成为日本面临的潜在敌人,
特别是俄国的一个基地。第二个是地理和经济的,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
和完全依赖外贸的国家的生存条件。很简单,中国曾经是大豆、铁、棉花和
其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还是占日本出口总量 1/5 到 1/4 的市场。第三
个因素更多是心理和文化的。日本人认为,作为一个曾成功地进行自我变革
并结束了西方支配的亚洲国家,日本有义务,甚至有权利,来领导其邻国,
特别是中国,走向类似的变革道路。最后,也许比上述因素更为重要,是国
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与国外事务之间的联系,要求强硬的外交
政策只不过是重新调整国内社会和政治优先事项的运动的反映。
改革派的进攻采取要求国内改造的方式,以便在日中关系中推行新政
策。在 1931 年 9 月的沈阳事件之前出现的阴谋、暗杀和武装政变的企图不是
偶然的。这是将结束商业、官僚和‘自由’知识分子统治的国内改造运动的
对外对应物。然而这并不意味改革派想回到工业化前的过去。除少数几个‘平
均地权论’的鼓吹者外,那些阴谋家和他们的支持者认识到经济增长的需要。
事实上,他们的想法是利用满洲的空间和资源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提高农
业产量以及普遍的福利。沈阳事件前夕,在满洲的 23 万日本平民既是日本经
济衰败的象征,也是日本经济希望的象征。在阴谋家们的眼里,他们也体现
了国家领导层的失误,后者似乎忽视了在满洲的同胞们的利益。在本土的政
府似乎很满足,不关心他们的处境,只想到国内的稳定和秩序是国际秩序的
前提。①
然而,当满洲的日本人发现自己正在成为被唤醒的中国爱国主义的靶子
时,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了。到 1931 年,满洲的对外事务已被置于南京的控制
之下,东三省成立了新的运输委员会,计划建立一个统一的铁路和电讯系统,
并在满洲各省会建立了国民党分部。①尤其明显的是中国人热心于建筑自己的
铁路来削弱南满铁路,开发葫芦岛港与大连抗衡,并通过拒绝延长租借地或


① 沈阳事件即“九一八”事变——译者。
① 入江昭:《帝国主义之后:探求远东新秩序,1921—1931 年》。
① 臼井胜美:《满洲事变》,第 11—12、19—20 页。



阻止本国劳工为其工作以逐步遏制日本的矿业和林业。在满洲的高丽移民是
数量最多的在中国的“日本人”,他们在从事农活时遇到愈来愈多的困难。
正当间岛的高丽农民为逃避日趋恶化的经济状况被迫迁越鸭绿江时,中国当
局禁止当地居民出卖或出租土地给外国人。
于是,中日在满洲的冲突是一场正经历严重经济困难的工业国与决心恢
复并维护国家主权的农业为主的社会之间的力量的抗衡。由中国人袭击在满
洲的高丽农民而引发的直接对抗是象征性的。高丽人是日本迅速工业化的受
害者,殖民政权使他们无家可归,无地可种。在日本人看来,这些高丽人是
最无足轻重的一部分人,但他们在满洲的状况,却受到日本当局的关注,因
为他们指望该地区能减轻国内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在中国人眼中,为了
国家的重建和国内的稳定,防止外国进一步的蚕食是至为重要的。日本的经
济困难是它自己的事,而解决这一困难不应以牺牲中国的主权为代价。中国
人也许会说:真是太糟了,日本在满洲企业的收入下降,几万名日本人失业,
南满铁路正经历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但在中国人看来,这些是全球性衰退
的结果,不应责备中国的收复主权运动。然而日本人却相信,如果没有中国
对他们既得权利的攻击,他们就不会这么痛苦。日本的旅馆、餐馆、建筑承
包商以及娱乐场所的营业额都在急剧下降,而且他们确信,这都是中国造成
的。只要日本采取有力行动并抵制中国的抗日运动,一切都会恢复正常,而
日本的权利也会得到保障。
世界经济危机就这样为满洲事件的爆发提供了直接的背景。对于被卷入
这一事件的日本人来说,满洲不是中国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应是日、韩、
满、汉和其他民族——在日本引导下——共存共荣的一个区域。他们确信,
日本有必要的军事力量、资金和技术,足以使这个地区变为经济发达、安全
和稳定的乐土。引用 1931 年 7 月满洲青年联盟①发表在小册子上的话说,在
日本的控制下,满洲不仅会减轻在本土的日本人的苦难,也会减轻中国“无
产大众”的苦难。首先果断的行动会给日本带来光荣、威望和扩展,现在就
亟需采取这种行动,为人民提供目的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显然,按照这种想法,国际性这种考虑就没有多少余地了。满洲的关东
军及其支持者把战后国际体系等同于文人政府的“屈膝”外交政策——旨在
华盛顿会议条约的框架内,通过和平谈判,安抚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和解决棘
手的争端。由于这些条约涉及与西方列强也有关系的问题,遵守华盛顿体系
曾使日本愿意同这些强国合作以维持东亚的和平与稳定。因此,对外相币原
喜重郎来说,中国不是日本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日本的国
际主义外交:与美、英和其他先进工业国家合作的外交政策,只有执行这种
政策才能保证日本成功地进行工业化和和平地发展经济。当然,作为市场和
原料基地,中国也是重要的,但是,中日关系本身不会是孤立的;它是国际
关系总体系的一部分,而日本作为一强对这一体系承担责任。
这样在满洲的对抗就成为全球发展的一部分,国际秩序与国内秩序之间
微妙而不稳定的平衡在全球发展中不断遭到腐蚀。日本的“激进分子”和别
处的激进分子一样,不愿致力于维持国内和国际秩序。他们决心无视这一切
考虑,并大胆地实施他们自己的国内政治事务的计划和作为这个事业一个不
可缺少部分的日本在满洲统治的计划。1931 年 9 月 18 日的沈阳事件是第一


① 臼井胜美:《满洲事变》,第 24 页。



个决定性的步骤。



满洲事件:日本改革派的军国主义,1931—1932 年

满洲事件由预谋的对沈阳站北约 8 公里处的南满铁路的攻击组成。按几
天前详细制订的计划,限定由关东军军官用炸药破坏二到三英尺路轨。这次
爆炸用来作为邻近各分遣队行动的信号。夜间 11 时左右事变后仅 40 分钟,
关东军高级参谋官板垣将军发布了向该地区中国军队进攻的命令。在旅顺口
司令部的日本陆军司令官本庄繁将军近午夜时接到这些进展的报告并予以批
准。其实,几天前他就与板垣和其他共谋者商议过,所以这个消息不会使他
感到惊讶。无论如何,他决心抓住这个机会采取更广泛的军事行动,并于 9
月 19 日打电报给参谋本部:关东军“大胆行动并对全满洲法律和秩序负责”
的时机已成熟。①尽管他没有立刻行动,因为内阁和参谋本部起初对是否批准
关东军野心勃勃的计划犹豫不决,但是没有多久,关东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
军事业绩,几周内南满大部分已陷于日本控制之下。
满洲事件对东京的文官政府和它所主张的国内外政策明显地是一次挑
战。盲目批准满洲的既成事实不仅会破坏日本合作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
会伤害其国内的政治结构。外相币原清楚地了解这种挑战的性质;他意识到,
除非大陆的军事行动受到抑制,它会损害日本同美、英的关系。他相信,由
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种关系现在变得比过去更重要。他还意识到,如果
让军官们的片面行为合法化,大陆的军事行动还会引起国内的激进运动。不
幸的是,币原的政界和军界同僚几乎都对保持国内与国外秩序之间的脆弱联
系不感兴趣。他们没有从国际主义外交和议会政治的联系看待沈阳事件,而
是倾向于在中日关系的双边框架内对它作出反应。由于关东军严守其共谋的
秘密,包括首相若槻礼次郎在内的文官都倾向于把满洲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