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行动的指使者从未受到追查。蔡元培虽然在 1940 年去世前一直担任中央
研究院院长,但 1933 年后他选择了保持低的公开形象。①谋杀杨铨后,国民
政府开始了消灭江西的共产党的最后战役,并于 1937 年最终发动了中国抵抗
日本侵略的战争,当时国民党的主要组织者陈立夫担任教育部长。
总之,自由主义教育家在共和中国的成就,是在来自国内外的暴力尚未
占优势的短暂时期取得的。学术界的领导人主要是在志同道合的同事中间工
作,他们的相对成就足以助长他们的信心,这种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为现
实所支持。然而这种自信和共通的意识,在这些领导人与他们朋友圈外的世
界之间树起了一道屏障。除少数专家外,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和问题依然未
被学术工作触及。黄炎培昔日是张謇的信徒,他致力于把职业教育办成一种
向需要职业训练者开放的自由选择;然而,因为与农村社会的联系并未有效
地建立起来,这个运动的影响主要限于部份城市居民,而且 1928 年后职业学
校变得越来越像普通学校了。②30 年代中期,乡村建设运动在陶行知、晏阳
初(在河北省定县)、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和南京附近的一个模范县)等人
领导下刚刚开始。③蒋廷黻,一位在清华任教的中国对外关系史的开拓者,在
1935 年向伦敦听众说,“我们有过失,在生活上脱离人民……我们不能使自
己被中国的乡民所理解,更不能使自己被接受为农民领袖”。①
就学术界的领导人而言,使中国古代文化在更高的教育水平上现代化,
是一项值得全力以赴的知识更新和机构建设的任务。他们按照传统,相信学
者有责任过问政府的政策。30 年代有关舆论的杂志中,《独立评论》是著名
的。这家周刊是由一批北京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编辑的。包括许多学术界和
研究界知名人士,如丁文江、胡适、胡先驌、陶孟和、任鸿隽、陈衡哲、蒋
梦麟、蒋廷黻和陈之迈。编辑部会议每月轮流在一名成员家召开,讨论可能
持续到深夜。编辑们对当前的政府政策或适合于中国的发展模式的不同意
见,适足以增强《独立评论》作为 30 年代早期中国自由主义改革家观点的发
① 见费正清:《专心研究中国:50 年回忆录》,第 71—76 页。艾伦?B。林登:《国民党中国的政治和教育:
大学院个案,1927—1928 年》,《亚洲研究杂志》第 27 卷第 4 期(1968 年 8 月),第 763—776 页提到蔡
元培与陈果夫间的不和。
② 马戈?S。格武尔茨:《社会现实与教育革新:中华职业教育社个案,1917— 1927 年》,第 157—174 页。
③ 见孔斐力在本书第 7 章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论述;又见吴相湘:《晏阳初传》, 第 3、5、6 章;和查尔
斯?海福:《中国的乡村建设: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哈 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73 年)。
① 蒋廷黻:《中国之现状》,《国际事务(1935 年 7 月 14 日);关于蒋廷黻在清华大学培养研究近代中
国对外关系史专门人才,见查理斯?R。利利:《蒋廷黻:在两个世界之间,1895—1935 年》(马里兰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1979 年),第 8、9 章。
言人的作用。②
对日战争的威胁形成了爱国的大团结。以前避免为南京国民党政权服务
的知识分子现在接受了蒋介石下面的职位。翁文灏和蒋廷黻成为国民政府行
政院的行政秘书③(蒋梦麟战后也担任同样职务)。胡适出任战时驻华盛顿的
大使,而其他人则在重庆任职。
同时,平津地区的学生带头唤起国人反抗日本侵略。1935 年 12 月 9 日
和 16 日反对成立由日本授意设立的冀察政务委员会④的示威,再次使清华、
北大、燕京和北平其他大中学校学生与警察和宪兵发生冲突。①日本人发现大
学生和培养大学生的院校是反日情绪的根源,他们召唤北大校长蒋梦麟到使
馆区的日本兵营,并指责他进行“广泛宣传”反对日本。蒋指出,如果日本
停止侵略,反日情绪自然会消除;蒋被迫表示个人意见时,他回答说,“我
是日本人民的朋友,但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②恐吓的努力失败了,但它
预示了 1937 年 7 月战争爆发后日本对中国大学校园的野蛮破坏。
② 《独立评论》的主张的倾向在尤金?卢博特《不自由时代的自由主义:中华民国 的新文化自由主义者,
1919—1937 年》中有分析。
③ 翁文灏于 1935 年 12 月任行政院秘书长,蒋廷黻于 1936 年 3 月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译者。
④ 确切名称为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译者。
① 弗雷恩:《战争序幕:1935—1936 年中国学生的反抗》;伊斯雷尔和克莱因:《造反者和官僚:中国一
二九运动参加者》。
② 蒋梦麟:《来自西方的潮流》,第 204 页。这个情节罗家伦《蒋梦麟先生传略》中也提到,见《逝者如
斯集》,第 98—102 页。
战时和战后的变化,1937—1949 年
战时的高等教育和研究
战争迫使就高等教育应否给军事工作让路,或应否继续追求它的学术目
标展开争论。但是到 1938 年学术界已经接受了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认
为这对中国的未来是必要的。在大范围的军事动乱和人民流离中,主要大专
院校选择了迁往内地较为安全地区的战略。几十所高等教育机构的迁徙——
包括迁移计划,为目的地校址谈判,为运送教师、学生、职工、图书设备筹
措资金和后勤以及沿途必要的准备等各个阶段——本身就是一部激动人心的
传奇。它的实施需要决心、组织技巧、协调和适应。在战争的第一年内学术
界就完成了这一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把现代教育带进比较不发达的内地。
东部各省的迁移路线各不相同,但都指向西部、西北或西南。几年前张
伯苓已在重庆获得一块校址,以建立南开系统内的第二所中学;因此天津的
南开中学毫无困难地迁到了它的重庆新校园。另一方面,南开大学由教育部
命令与北大和清华合并,起初在湖南长沙组成临时大学,然后从 1938 年的晚
些时候开始在云南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其他北方大学,包括北洋工
学院,迁往西北,并在西安合并组成战时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成都华西协合
大学的校园成为其他七所教会大学的家园。还有一些其他学校单独迁移,每
一所都在完全陌生的新址重建:例如,国立浙江大学在贵州山城遵义单独办
学,国立中央大学则在重庆郊区。①
表 9 战时教育机构的损失
国立
省立
大学和学院
数量
23
16
损失(中国元)
37003467
8045919
私立(包括教会大学)
据报损失总数
38
44171005
89220391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随他们的学校迁移,教师也是如此;战争
的破坏使 1937—1938 年成为受挫和损失之年。1938 年全国学生注册总数比
1936 年减少约 20000 人,而教师数量减少约 2000 人,分别降低约 50%和 30%,
当时高等院校的数量则减少到 91 所。②从物质和心理方面看,更具毁灭性的
是被损害或破坏的校产的损失并非由于战争的机运,而主要由于日本军人的
蓄意行为。战争开始时以南开大学为目标的轰炸使它沦为一片废墟,这一破
坏已广为人知,但几乎所有的其他学校在日本占领期间也因轰炸或破坏性使
用,而蒙受财产损失。据教育部汇编,到 1940 年底高等教育机构在建筑和设
备方面的损失示于表 9。①
① 庄泽宣:《抗战十年来中国学校教育总检讨》,载《中华教育界》新 1 卷第 1 期,第 3 页;又见《教育
杂志》第 31 卷第 1 期(1941 年 1 月 10 日),抗战以来的高等 教育特辑。
② 庄泽宣:《抗战十年来中国学校教育总检讨》,第 3 页。陈立夫:《四年来的中国教育(1937—1941 年)》,
第 3 页。陈立夫接着又说,在校学生减少的部分原因是一些学生参加军队或与战争有关的工作,见第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