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败。汉军土崩瓦解,五万多人投降了朱元璋。   

  后来刘基回想这次战争,写过一首诗,他描述说:“将军金甲箭攒猬,战士铁衣汗如雨。火龙熺焰冲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说将军身上穿的那些金甲,扎满了敌人射来的箭,就像刺猬一样。战士们穿着铠甲,浑身流着汗,像下雨一样。火龙炮火连天,冲到天上去,把天都照亮了。大火把湖水都染红了,把湖水都搅动起来,战斗的激烈壮观可想而知。   

  贴士   

  忆昔天兵伐荆楚,舳舻蔽江千万橹   

  欢声激烈似雷霆,猛气咆哮震貔虎。……   

  将军金甲箭攒猬,战士铁衣汗如雨。   

  火龙熺焰冲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   

  —刘基《送杜安道》   

  朱元璋也曾回忆这次战斗,他说鄱阳湖之战:“炮声击裂,犹天雷之临首,诸军呐喊,虽鬼神也悲号。”这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   

  贴士   

  至于彭蠡之鏖战,炮声击裂,犹天雷之临首,诸军呐喊,虽鬼神也悲号。自旦日暮,如是者几四。   

  —朱元璋《御宝诏书》   

  这就是惊天动地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对陈友谅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是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二十九日。这是一场生死决战,朱元璋拼死救援南昌,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鄱阳湖大战彻底打败了陈友谅,扫平了朱元璋通往皇帝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虹▲桥▲书▲吧▲。  

第42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1)         

  第二年,朱元璋亲自北上攻打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最后带领部下“袒背衔璧”,也就是赤裸上身,口衔玉璧,到朱元璋的军门投降。陈友谅的势力被彻底摧毁。朱元璋在陈友谅统治的地区建立了湖广行省。   

  汉政权灭亡了。先汉后周的战略至此完成了第一步。   

  贴士   

  友谅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楼船数百艘,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载家属百官,尽锐攻南昌。飞梯冲车,百道并进。太祖从子(朱)文正及邓愈等坚守,三月不能下。   

  太祖自将救之。友谅闻太祖至,撤围,东出鄱阳湖,遇于康郎山。友谅巨舰,连锁为阵,太祖兵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几殆。已,东北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友仁等皆烧死。友仁号五王,眇一目,有勇略,既死,友谅气沮。太祖舟虽小,轻驶;友谅军俱艨艟巨舰,不利进退,以是败。   

  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   

  —《明史?陈友谅传》   

  终于称了王   

  陈友谅被铲除后,朱元璋心里也明白,在各路豪杰中再也没有有能力和他抗衡的势力了。他不是不想称王,而是谨奉朱升的“九字箴言”,“缓称王”。东边的张士诚占据了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也早就称王了,朱元璋的心里一直不平。他不甘心继续做吴国公了,也不等小明王的“圣旨”,就自封为吴王,反正现在小明王除了能下个空头的“圣旨”外,什么也管不了他,一切都是他自己说了算,就是小明王也不能不听他的。这一年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朱元璋为什么要当“吴王”?因为他所在的地方—应天在古代属于吴。可是这个时候朱元璋当的吴王,仍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王”,在名义上他仍然是大宋皇帝韩林儿的部下,因此他在使用公告、文书的时候,还只能写“皇帝圣旨,吴王令旨”。朱元璋这时候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年号,还是使用大宋龙凤年号。   

  朱元璋当了吴王后,在政权建设上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他在自己辖区的行政管理机构—行中书省,设置了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汤和、邓愈等这些大将也都安排了相应的官职。   

  朱元璋心里明白,作为一个吴王,他离权力的终点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因为在他的东边还有张士诚等势力,而且大家共同的敌人—北方的元朝政权也还没有垮台。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趁机而起,一些人自己称王称帝,另一些人则打着元朝的旗号抢占地盘,因此在各地出现了很多军阀。元朝皇室为利用这些军阀镇压红巾军和各路反元势力,被迫给他们授以官职,可是这些军阀常常各怀鬼胎,不无野心,朝廷对此也无可奈何。   

  陈友谅被铲除后,朱元璋需要对付的元朝各路兵马,河北有孛罗帖木儿,河南有扩廓帖木儿,关中有李思齐、张良弼。孛罗帖木儿的军队纪律散漫;扩廓帖木儿怎么样?有纪律但是士气不振;关中的李思齐和张良弼是怎么样?他们所在的地区比较偏僻,远离经济中心,道路不通、粮饷不济。朱元璋对形势进行分析之后,他判断:河北、河南以及关中的各路兵马都是软柿子,可以先放一放。现在要做的是,完成“先汉后周”策略的第二步,集中力量消灭面前的对手,那就是地处江南的张士诚周政权。   

  直指“自守虏”,打败张士诚   

  张士诚政权的中心在平江(今江苏苏州),他把它改称为隆平府,作为都城。张士诚所辖之地号称天下财富之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朱元璋称吴王前一年,张士诚也自立吴王,至此就有了东西两个吴王。卧榻之旁岂容他人安睡!朱元璋决不会容忍张士诚。按照朱元璋的分析,张士诚这个人“驭下无纪律”,“胸中无丘壑”,张士诚统辖部队没有什么章法,军队纪律涣散,自己没有什么主见。而朱元璋自称,他统辖的军队有十万之众(以前鄱阳湖大战号称二十万),如果整顿军伍,备足粮饷,任命得力将帅,时机一到,可以一举歼灭张士诚。         

◇欢◇迎◇访◇问◇BOOK。◇  

第43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2)         

  张士诚以隆平府为中心,他的地盘都到哪里呢?南到绍兴,北领通州(今江苏南通),包括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濠州、泗州,一直北达山东的济宁。朱元璋针对具体情况,决定先扫除江北,然后再南下江浙。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派出徐达、常遇春、冯胜等大将带领“马步舟师”,也就是马军、步军、水军,水陆并进,直抵泰州。张士诚毕竟是一方之主,自然也不甘示弱。这年的闰十月初一,他用400艘战舰迎战,向江阴方向游弋。朱元璋对部下是这样分析的:从张士诚出兵的方向看,这是疑兵,并不是他的主力所在,而是在设疑使诈,想把我们的军力分散,然后攻打我们陆上的根据地,大家一定要防备好。他传谕徐达,在泰州、海安一带严密部署,这是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三月。   

  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封朱元璋当时写的信,完全是口语。这很难得,古代的文书动不动就是什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子曰书云”那一大套。而朱元璋的这封信却没有经过任何修饰:   

  贴士   

  “叫徐相国可将水陆军马二万人前去攻兴化、高邮、淮安。此数城贼兵,高邮军民不满五千,淮安仅有六千人,兴化不过是众百姓自守。常平章军马屯于海安城四外,不时出没,巡哨通州盐场等处,是必小心。张寇见我军马去攻淮安,深入淮地,离大军甚远,必来与常平章厮杀,不然,使大船于镇江上下攻略地面。所料不过如此。你每(们)见得高处,随着你每意见行着,休执著我的言语。”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诏令杂考》   

  朱元璋对于战争发展形势的判断非常准确。常遇春深入敌后,离根据地很远,一定要遭到张士诚的攻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会用大船在镇江上下攻略地面,跟我们在陆地上争夺,这是又一种结果。朱元璋这个人,既有运筹帷幄的本领,又相信将帅的指挥能力,所以他最后说了这句话:“你们见得高处,随着你们意见行着,休执著我的言语。”你们这些将士亲临前线,更了解形势,肯定会临场发挥出很多高见,可以看情况行事,不要拘泥于我的这些话。这最后两句很有意思,它不但说明朱元璋相当有帅才,而且非常信任他的将领,让他们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