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透视布什:全面了解美国政治-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会没有对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而代之以一项措辞简短的主席声明,将此议题列入下一届大会审议。这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不满。一名出席会议的阿拉伯国家代表说,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9月12日通过的要求伊朗限期公开其核计划的决议同样也适用于中东“其他国家”,他认为,以色列不是为和平目的利用核能源。此前,阿拉伯国家多次批评西方国家在核不扩散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对以色列的核武器计划保持沉默。但以色列似乎却不肯“沉默”,它不仅指责伊朗的核计划对世界构成了威胁,还扬言,如果伊朗执意发展核武器便对其进行打击。(法新社华盛顿,2003年9月28日电。)  而在另一边,以色列政权却强调说,生产核武器对以色列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以色列从未公开宣称自己是核大国,但在某种程度上,以色列却可能是除五大国之外最具实力的核国家。据悉,以色列不仅有200个核装置,其钚的积存量超过了五大国之外其他核国家的总和;而美国一位军事学家的研究表明,早在1977年以色列政权就拥有400枚核弹头了。最新的消息是,以色列通过改进美国提供的巡航导弹,已制造出可以携带核弹头并从潜艇发射的导弹,从而使以色列这一中东地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具备从陆地、空中和水下对敌国发动核打击的能力。(《洛杉矶时报》,2003年10月11日。)  事实上,IAEA也担心,以色列在美国默许的情况下,不断秘密充实核武库、改进核武器性能的做法必将刺激阿拉伯国家也寻求获得核武器,从而可能会使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大为加剧,为未来冲突留下隐患。  隐患似乎也并不限于中东地区。在巴拉迪看来,如果以继续保持核国家与非核国家之间的不对称状态为前提,那么任何集体安全体系都不会长久。正如堪培拉委员会几年前所言:“任何国家拥有核武器都是其他国家获取它们的持久动力。”国际安全的新构想应该是废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合法性,从而努力消除这种不对称状态,同时它还必须涵盖一切必要内容,保证所有赞成这一新体系的国家都处于这把安全“保护伞”之下。(《华盛顿邮报》,2003年4月23日。)  这意味着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要废除已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问题是,美国会像要求别国一样要求自己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卡扎菲的“礼物”(1)
在成功进军巴格达之后,鹰派暗示要对叙利亚和伊朗实施打击,虽然最终被白宫否定,但在客观上还是达到了威慑叙利亚等国的目的。此后,叙利亚和伊朗等国都表现出缓和对美关系的愿望,伊朗更是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要求,而原本就希望从“黑名单”上“退役”的苏丹和利比亚则进一步加大了与美协作的力度。  利比亚的“识时务”之举最令布什开心。2003年12月19日,继做出为“洛克比空难”支付27亿美元赔偿的“大手笔”后,利比亚宣布中止该国所有谋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部署远程导弹的计划和努力。这给了布什政府以积极的启示,使之更加相信震慑战略的重要意义。  在美国的战略家和布什本人看来,通过实施震慑可以影响敌手的意志、认知与判断,这不仅具有战术意义,也有战略意义。在伊拉克战争中,这种威慑可以削弱甚至瓦解伊拉克军队及其领导人的抵抗意志,而在伊拉克战争之外,则具有“杀一儆百”的功效。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布什借利比亚之题发挥道,“我希望其它国家领导人能够从利比亚今天的声明中找到自己的榜样。领导人一旦做出明智和负责任的选择,就会符合自己国家人民的利益,同时也符合所有国家的安全利益”。他提醒那些试图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如果不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就将面临不受欢迎的后果;反之,就能够和美国及其它自由国家建立起良好关系。在此之前,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落入美军之手。  就在大家还在争论萨达姆被捕到底有多大的政治意义时,利比亚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的消息不免使人产生诸多联想:卡扎菲是不是真的如联合国 前首席武器核查员布利克斯所言被伊拉克发生的事情吓坏了?布什政府的“阻吓”战略是否真的产生了效果?谁会是下一个“主动和解”者?  前一个疑问已经得到卡扎菲本人的确认。在一次专访中,卡扎菲承认,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的确对他产生了影响,尽管他同时强调,这么做的原因是想让事态的焦点集中在“积极的一面”。人们注意到,正是在伊拉克战争开始之际,卡扎菲的代表请求英国充当中间人,安排利比亚与美国就其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进行谈判;也正是在萨达姆被捕之后,卡扎菲宣布了这一惊人的带有巨大退让与和解特征的决定,尽管这似乎只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  显然,即便不是开始,但伊拉克发生的事情也还是加速了利比亚对美关系或对西方关系的调整步伐。为了重返国际社会,几年来,卡扎菲一直在有意识地改变过去的政策,试探着与美国改善关系,在“9·11”事件发生后,卡扎菲在阿拉伯世界中率先谴责了“9·11”恐怖袭击,并向美国提供有关“基地”组织的情报,从而避免了出现在“邪恶轴心国”的名单上。  而在美英联军开始向伊拉克边境集结时,卡扎菲更是宣布,“利比亚以前是‘流氓国家’,但现在不是了”。  

卡扎菲的“礼物”(2)
最引人注目的是,2003年4月15日,当伊拉克战事大局已定时,利比亚惊人地宣布要以27亿美元的天价彻底了结洛克比空难,而此时距美国空袭利比亚整整17年。在那以后,利比亚与美国的主动和解的步伐迅速加快了,卡扎菲还打破常规,请美国记者到自己家中采访,并说自己和美国其实没有大的问题,可以成为盟友。在萨达姆被捕这个令人产生联想的时刻宣布惊人的决定之后,卡扎菲甚至现身说法,以近乎布什的口吻呼吁其他拥有秘密核项目的国家以利比亚为榜样,向国际核查机构开绿灯,“学利比亚的样,从而避免任何悲剧降临到自己人民头上”。  这显然是华盛顿所希望听到的言辞。在展示了一个与美国“顽抗到底”的国家领导人被捕后的窘境后,美国人很愿意看到另一个“敌人”主动“放下武器”,在称赞卡扎菲此举是“明智而负责的决定”之余,布什也没忘记强调利比亚将因此赢得国际尊重及“长足进步的美、利关系”。换句话说,利比亚如果继续表现良好的话,不排除出离“黑名单”的可能。不过,与利比亚“在没有带来任何地区利益的情况下浪费了一张可以向美国施压的王牌”。不同的是,美国人还是居高临下地留下了很多谈判的砝码。  对美国来说,增强政策的可信性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上说,“阻吓”是为影响潜在的对手不要企图寻求未来某种可能的能力并要保持克制以避免与美国军队进行竞争,这也决定了伊拉克战争所具有的丰富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说,通过清楚表明任何长期恶意性的行为将被美国所挫败,从而使明显的和潜在的对手改变策略,放弃与美国对抗的努力。在伊拉克战争之后,这种“冲击波”甚至影响到美国的一些不安分的盟国的对美态度,经过短暂的“冷战”,一些国家不久便含蓄地向华盛顿伸出了橄榄枝。  在人们批评布什的牛仔作风之余,也不得不承认,布什的说干就干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可信性”。在宣称“威胁越大,不采取行动的危险性就越大——预先采取自卫 行动的迫切性就越大,哪怕敌人发动袭击的时间和地点仍不明确也要采取行动”之际,布什没有忘记通过实际行动兑现“诺言”(让萨达姆离开巴格达东躲西藏并无处藏身),以表明美国军队已“强大到足以劝止潜在的敌人扩充军备,妄图超越美国的实力或与之匹敌”,并引发世界范围内从恐惧到绝望等各种不同的反应。利比亚的表现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但也许并不出乎布什的意料。此前,伊朗已经在原有立场上大幅度地后退了,并且在2003年12月18日签署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附加议定书,同意接受包括突然进行核查在内的广泛且有强制性的核查。  不过,圣诞之前的一连串惊喜并不意味着布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尽管阻吓战略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它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