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民,与群雄并驱,艰苦百端,志在奉天地,享神祇。张皇师旅,伐罪吊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有国,当恪敬守礼,祀其宗社山川,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体朕训言,尚其慎之。
诸王得到册宝之后,朱元璋即命将册封皇子为亲王的事诏告天下 。礼部尚书奏请皇帝将诏书加印皇帝的宝玺,然后来到午门外为文武百官开读。诏中写道:
朕惟帝王天子,居嫡长者则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朕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长子标为皇大子,诸王之封,本待报赏功臣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乃以四月七日,封子樉为秦王,??为晋王,棣为燕王,■为周王,桢为楚王,榑为齐王,梓为潭王,杞为赵王,檀为鲁王,从孙守谦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置相傅官属及诸仪已有定制,於戏,奉天平乱,实为生民,法古建邦,用臻至治。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诏书宣读完毕,皇帝还宫,太子退后,全部仪式才算完成。
这一天,受到册封的诸位亲王要依次朝谢皇后、太子,亲王之间又要互相致贺,丞相又率百官给亲王祝贺。第二天皇太子还要向皇帝皇后道贺,百官也要进表笺给皇帝、皇后、皇太子道贺。京城内外的命妇,要给皇后道贺,依然是没完没了的鞠躬叩首,鸣鼓奏乐。百官命妇则要受到赐宴的款待,宫中上下,一片道贺之声。
皇帝统治天下,自称〃受天明命,赖祖宗之灵〃。诸子册封为亲王当然不能不告知天地祖宗。亲王接受册封后要选择好日子到太庙致祭,以告知祖宗在天之灵。其实朱元璋未行册封之前就已经前往太庙拜过了。那正是这个月的初三。朱元璋拜过太庙之后在奉天殿和文华殿上大宴群臣。朱元璋对廷臣说:
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朕躬率师徒以靖大难,皇天眷祐,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群臣唯唯附和说:
陛下封建诸王,以卫宗祀,天下万世之公议。
朱元璋接着说:
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尔。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於此。
朱元璋所做的这一番论证,看来是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以求得朱家天下的长治久安。朱元璋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这时明朝刚建立不久,内外都有危险。
这时明朝的主要敌人仍是元朝残余势力,自元至正二十年(宋龙凤六年,1360年)后,朱元璋的力量迅速壮大,他先后兼并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政权,于吴元年(1367年)命徐达等北伐中原夺取了元朝的山东诸郡。第二年,明朝建立,明军继续北进,攻下汴梁。八月逼近大都,迫使元顺帝开健德门北遁大漠。这时以和林为中心的元朝皇室仍有相当的实力,所谓〃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元亡而实未亡〃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元政权称作北元。北元势力所及西自天山,东至呼伦贝尔湖,北抵额尔齐斯河及叶尼塞河上游,直至长城的广大地区。北元的主要力量有两支,一是据有陕西甘肃的河南王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他大约有四十万人马。一是控制辽东的纳哈出,他大约有二十万之众。此外,云南还在元朝宗室梁王的手中。整个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装资仪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 。不仅如此,辽东的女真,陕甘的西番,以及西域、高丽仍然都是北元羽翼。面对这样的形势,朱元璋不能不认真对待,暂时也只能采取〃固守疆国,防其侵扰〃 的政策,在国内,怀念旧朝的情绪,忠于旧朝的遗民,狐疑观望者貌合神离,远远没有肃清。就在朱元璋册封诸王的前一天,他下令〃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名〃,表面上说是为了〃别婚烟,重本始〃、〃厚民俗〃 ,而实际则寓有监督控制之意。册封亲王以屏藩帝室的目的之一,就是针对明朝的这些内外敌人。朱元璋先后共生二十六子,其后封王而置于边塞的就有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晋王、北平的燕王、大宁的宁王、东北的辽王、宣府的谷王、大同的代王、宁夏的庆王、兰州的肃王,这九王皆称塞王,〃莫不敷险隘,控要害〃。
第6节:骁勇的燕王(5)
在告天下以册封诸王的诏书中,朱元璋先申明他得天下是〃赖将帅实力〃,因而应该〃先论武功以行爵赏〃,随后又不惮其烦地解释为什么〃报功之典未及举行〃,而已先行封建了诸王。其意本在安抚人心,实际没有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先说是〃缘吐蕃之境未入版图〃,又说是〃尊卑之分所宜早定〃。他的这番解释实际上已经明确无误地将诸王放在了与将帅对立的位置上了。他先行册封诸王唯恐引起那些曾为创建朱明皇朝而流血牺牲的元勋宿将的不满。所以朱元璋分封亲王的另一目的不仅是为了对付国内可能出现的人民造反,更重要的则是企图以众亲王与这些将帅相抗衡,以加强皇室的地位。内地的周王、齐王、楚王、潭王、鲁王、蜀王都无不在要塞之地。
亲王不仅享受岁禄万石这样优厚的物质待遇,而且政治地位也很高。他们在自己的王府中有一套官属,冕服车骑宫室之制仅次于皇帝,公侯大臣亦不得与之钧礼 。更重要的是亲王握有军队。洪武五年,成立了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这样的机构 。每王府设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万九千人 ,更重要的是,在亲王的封国内,中央政府所派驻的守镇兵也往往归亲王调遣。洪武二年始编订的《祖训录》规定:
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卫兵。其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其护卫兵从王调遣。如本国是要塞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镇兵,护卫兵并从王调遣。
调动守镇兵,仅有皇帝的御宝文书还不行,还需要有亲王的命令:
凡朝廷调兵须有御宝文书与王,并有御宝文书与守镇官。守镇官既得御宝文书,又得王令旨,方许发兵。无王令旨,不得发兵。
明初对亲王权势唯一限制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亲王没有自己独立的地盘,也不得干预地方行政事务。
分封亲王是为了保证明朝的长治久安,但如何能确保做到这一点,朱元璋仍然颇费脑筋,他认为除了对诸王的教育锻炼外,就是要求诸王不能离开自己所确立的规范,不能改变自己定立的制度。
为了使对诸子的教育约束制度化、法律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四月十一就下令编辑《祖训录》,后来又下令编《昭鉴录》。到洪武六年三月初一,《昭鉴录》成书了 。
这是一部专门给诸子看的书。它先后由礼部尚书陶凯、主事张筹、秦王傅文原吉、翰林院编修王撰等人编订。内容包括汉唐以来藩王所行的善恶,用以对诸王进行劝诫。宋濂为此书写了序,朱元璋赐以书名。朱元璋对文原吉等人说:〃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一言笑斥其妄,一饮食教之节,一服用教之俭。恐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恐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但人情易于纵恣,故令卿等编辑此书,必时时进说,使知所警戒。然赵伯鲁之失简、汉淮南之招客,过犹不及,皆非朕所望也。〃为教育诸子,让他们尝试挨饿受累,其用心也良苦了。
到五月初一《祖训录》也成书了 。《祖训录》共有十三目,包括箴戒、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朱元璋亲自为之作序:
朕观自古国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当时法已久定,人已守是以息。威加于海内,民用平康,盖其创业之初,备尝艰苦。阅人既多,历事亦熟。比之生长深宫之主,未谙世故,及僻处山林之士自矜已长者,甚相远矣。
朕幼而孤贫,长值兵乱,年二十四委身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继而收揽英俊。习练兵之方,谋与群雄并驱,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乃能剿除强敌,统一海宇,人之情伪亦颇知之,故以所见所行与群臣定为国法。革元胡俗,去姑息之政,治旧习■染之徒,且群雄之强盛诡诈,至难服也,而朕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