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传-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W樱严春玫囊路艋丶胰ァ
  几十年后,陈鹤琴给自己的孩子讲了一个“伯俞泣杖”的故事:汉朝的韩伯俞是有名的孝子,从小到大只要犯了过失,就会挨母亲的杖责,他从来不喊痛。有一天,他母亲轻轻地打他,他倒哭起来了。母亲问他说:“从前我打你,你总不哭,何以今天倒要哭呢?”他说:“从前母亲打儿,打得很重,儿知道母亲很健康;今母亲力衰打儿,儿不觉得打痛了,所以痛哭。”这是中国传统启蒙读本《幼学琼林》中的一个故事。陈鹤琴写道:“这个故事我从前在童年时读过的,到今天还记得。所以一想起挑衣的事情就和伯俞有同样的悲痛呢!”《陈鹤琴全集》,第六卷,第53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母亲是个缠足的旧式妇女,没有文化。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就是全家的主心骨,即便是再艰难的日子,她也不吭一声顶了下来。母亲的坚忍和慈爱像一棵大树为孩子们遮挡风雨。陈家的祖宗认为,子女必须要孝顺父母。若要儿女孝顺,就必须要从小教起。
  母亲在家的时候,孩子们有依赖;母亲不在家的时候,所有事情都由大哥大嫂做主,情形就不一样了。有一天,母亲去杭州看望出嫁的女儿,不在家。中午开饭的时候,大哥还没回来,几个弟弟嚷嚷着肚子饿,大嫂就把饭菜端了出来。俗话说;“长嫂如母”。年幼的陈鹤琴不懂事,像平日里一样,看见桌上有碗火腿蒸灰蛋,就伸过筷子拣了一点。不料大嫂伸出筷子,把他夹在筷子上的一点火腿末拨回碗里,厉声说道:“这是大哥吃的,我们吃了,大哥回来要吵的!”话罢,陈鹤琴一阵心酸。他强忍着满眶眼泪,把饭碗里的饭吃掉,回到楼上,倒在床上大哭了一场。这次,他受了很大刺激,觉得受了侮辱,哭得很伤心,深深地印在记忆里。他上一次号啕大哭,是在父亲死的时候,那时他才六岁。当得知父亲在书房里绝气时,他趴在厨房里的长凳上大哭起来。丧父之痛,给他幼小心灵一次沉重打击。而这一次刺激使他感到:靠人养活没出息,也被人看不起。于是,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非奋斗,没有出路!”
  

三 二哥的故事(1)
陈张氏为陈家生了五男一女。老大来福(子翔),书名鹤如;老二是个女孩,名玉珍,后许配陆家;老三垚福,书名鹤闻;老四钧福,书名鹤皋;老五燕福,书名鹤云;老六绥福,书名鹤琴。
  在陈家的兄弟姊妹中,老三垚福,小名阿垚,从小就长得容貌端正,身体健康。母亲说:“五个兄弟之中,阿垚生得顶好看,鼻梁笔直,脸盘见方,眼睛漆乌,皮肤雪白,口齿伶俐,举动活泼,真可爱呢!”他从小就喜欢爬树、爬墙、跳高;他还喜欢舞枪弄棒,把一根四尺半长的木棒,像孙悟空那样在身体左右前后乱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大人们都很喜欢这个申亥年出生、属猢狲(按:猴子)的小顽童,叫他“垚猢狲”。陈鹤琴对他这个聪明伶俐的二哥非常佩服。
  阿垚小的时候,有一次嘴馋想吃点心,就悄悄跑到父亲房中拿了些茶食、水果“小快朵颐”。父亲吸鸦片,嘴里经常发干,所以常会备些茶食、水果以备不时之需,但从不会给小孩吃。于是,阿垚就想尽一切办法从父亲睡觉的床上或上了锁的柜橱里,将这些茶食、水果偷出来解馋。父亲发现了,不动声色。到了半夜三更,父亲就叫母亲从墙上摘下挂着的竹梢。母亲不敢吭声,因为父亲的脾气坏,若要阻拦就连她自己也要被打骂。平日里,父亲把竹叶一片片从竹梢上摘下,再将竹梢一把把捆扎起来,这样打起人来才会有劲。父亲跛着脚,左手提竹梢,右手拄拐杖,跟在手提火油灯的母亲的后面,小心翼翼地“颠”上楼,然后轻手轻脚“颠”到孩子们睡的床边。他先是将拐杖放好,然后右手举起竹梢,左手捏住被脚,呼的一声,把被掀开。几个光溜溜的小孩子像受到惊吓的小猪,看见怒气冲冲的父亲提着亮光光的竹梢,缩成了一团,就像小鬼见阎王似的大声求饶:“爹爹!爹爹!不要打!不要打!”父亲把阿垚拎出来按在床上,旁边是几个吓得颤颤发抖的孩子。父亲对阿垚说:“阿垚,你做的好事!我要问你,你下次做不做了?”同时,高举在手中的竹梢落在阿垚细嫩的屁股上。阿垚若动弹,竹梢抽得就越狠,直打到父亲没了气力,几道如绳子般粗的血红印痕清晰可见。然而,阿垚却一点也不害怕。没过几天,伤口才复原,就“故伎重演”,像孙悟空赴王母娘娘蟠桃宴,弄得父亲没办法。所谓“打骂由他打骂,茶食水果随我所欲”。
  阿垚喜欢看闲书,为此所受父亲的打骂也不少。父亲望子成龙心切,要儿子读正经书,如四书五经;儿子叛逆心强,偏爱读各种闲书,如《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西厢记》等。其实,儿子是受父亲的影响才喜欢上这些闲书的。平日里,父亲很喜欢看各种闲书,光木版的旧小说书就足足装了四大箱。所有书都摆放得齐齐整整。每年他还要把箱子里的书拿出来在太阳下一本一本晒过,再放好樟脑粉,一本一本存放回箱子里。他所看过的书没有一本卷角,都是方方正正,如新书一般。受父亲的影响,阿垚看起书来,常常出神,吃饭时看,大便时看,走路的时候看,上学的时候看,有时候逃学躲在大树底下看。父亲不准他看,他就偷书出来看。他把父亲的书弄破了或卷了书角,父亲发觉后又打又骂,他却依然如故。终于有一天晚上,他在父亲的书页上练起了毛笔字,画抹得一塌糊涂,惹得父亲跛着脚追出屋外去打,他连忙爬进一口水缸藏身,差一点就溺水送命。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 二哥的故事(2)
阿垚写一手好字,十一二岁就能给乡里人写对联。另外,阿垚的口才出众,夏日里,每到晚饭后,村里的孩子、大人就会跑来听他讲故事,什么唐僧取经、火烧连营等,他都讲得绘声绘色,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乡上的人尊称他为“垚先生”。
  在陈鹤琴的心目中,他的这位二哥——阿垚简直就是天才!然而,这个天才的命运却十分不幸。
  阿垚13岁那年去县城应考,从百官到县城有40里路,父亲就请别的成年人把他驮在肩上赶路,足见父亲的一片期望。其他前来赶考的相公以为这个小孩子是来看戏的,谁想到一试竟让他考了过去,变成了小童生。按照常例,县试过后,同年8月,须上绍兴府去应府考,也就是考秀才。但才到了4月,父亲去世,阿垚成了“丁忧”。按照朝廷颁布的考试规则,凡是丁忧不准应试,又加上百官镇上的季、谷、糜三大姓士绅威逼阻拦,不准阿垚前往应试,原因是糜姓士绅的儿子也要去应试,生怕阿垚占得先机,占了秀才的名额,故联合季、谷两家恫吓陈家:“你们是外县人,现在阿垚正在丁忧,若要去考,我们地方上绅士就要动禀告发!”阿垚的老师星泉先生听说后跑过来对母亲说:“你们寄居百官已有五代了,当然不能算作外县人。但是丁忧确是一个问题。你们有伯伯吗?”母亲摇摇头回答:“没有!”星泉先生又问:“你们有叔叔吗?”母亲仍然摇摇头回答:“没有!”星泉先生也只好摇摇头,不无惋惜地说:“如其有的,那就可以作为承继出的,没有丁忧的关系了。”母亲只能点点头,说道:“阿垚年纪还小,这次不去考,将来也可以去的。”
  在服丁忧的三年期间,阿垚决心到外面闯荡。他写信给在杭州经营绸庄的俞表兄望予以提携,但终不得回复,失望之极。他又立志到杭州的学堂求新学,请求母亲帮助筹措学费,说道:“我要到杭州的学堂求新学,请阿娘无论如何要设法筹划学费,即使没有钱,当掉买卖培植我也是值得的!”母亲则以儿子年少,且路途遥远、多险阻为由未准予成行。那时候,风气闭塞,交通不便,渡钱塘江,先要祭祖宗,去杭州犹如“远渡重洋”。就这样,阿垚读书的壮志终成泡影。其实,那时的陈家,尽管父亲新故,但店铺和田亩都还能卖上一些价钱,阿垚力劝母亲和大哥,请将店铺盘掉,暂时收缩,待将来兄弟长大,重整旗鼓。不料大哥不同意,母亲也拿不定主意。五六年过后,店铺和田亩都以很少的价钱卖掉了,甚至于把祖宗的坟头地基也押得干干净净,一下子,陈家变得一贫如洗。此后,阿垚像变了一个人,整日沉默寡言、郁郁寡欢。从前淘气、顽皮和聪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