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付更高的利息。当中国的老百姓意识到没有必要把钱存进国有银行的时候,国有银行倒闭将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其次,关于政府投资问题。2002年,章家敦在《亚洲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亚洲的阿根廷?》一文,指出中国的真正问题不在于数字被修改,而在于政府为保持经济增长使用的财政刺激手段,用以“换取低质量增长”。如今,中央政府的投资占到投资总额的2/3以上,而这种支出目前的增长速度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3倍多。更糟糕的是,旨在刺激经济的政府投资没有产生激发消费需求的预期效果。中国再次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中国激增的年赤字额已经超过了占国内生产总值3%这个国际公认的安全极限。除非中国能改善这种状况,否则它有可能成为亚洲的阿根廷。和这个南美国家一样,中国也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从繁荣兴旺走向经济崩溃。
此外,章家敦还断言,中国一旦加入WTO,关税将大幅度降低,贸易逆差成为必然,经济下滑近在眼前。除此之外,政府无力支付的退休金和银行系统的坏账总额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7%;还有那些在中国大地漫游的失业大军,他们是目前中国政府最头疼的问题。在任何时刻计算,中国的失业与隐性失业人口都超过法、德、英三国的人口总和。这些失业者什么时候会发出怒吼?
章家敦最后总结说:对中国来说世贸组织就是星星之火,“中国经济开始崩溃,时间会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之前。”
2002年1月,《中国经济季刊》的创办人和主编乔·斯塔德韦尔出版了《中国梦:寻找地球上最后一个没有开发的大市场》一书。他写道:中国经济就像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很不牢固。中国经济注定要崩溃,几乎所有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都上当受骗了。向中国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的西方企业老总们只不过是在体验“他们的中国幻想”。
2、“中国经济增长虚假论”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全球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冲击下,亚洲其他国家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或陷入负增长的困境,惟独中国经济仍高速增长。在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依赖度达到45%的情况下,这怎么可能呢?西方一些学者和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增长表示质疑,而质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国统计的准确性问题。
有“国际经济乌鸦”之称的克鲁格曼教授称,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就像看一部科幻小说,中国经济数据是一堆不可置信的符号体系。2002年3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梭罗对中国经济增长数字的质疑是:“谁能告诉我,如果体制健全的香港经济增长率为零,那么中国的高经济增长率如何能办到?”“谁又能解释,中国如何在一年内将通货膨胀率由10%降到零,并在此期间保持稳定的经济发展?”按照他的看法,过去5年实际上中国经济陷于呆滞状态。自1986—1996年的10年内,中国每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0%以上,但到了1997年却在一年内奇迹般消失,只有经济萎缩才能造成这种现象。梭罗教授的结论是,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长期负增长。
2002年年初,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如美国《新闻周刊》、《商业周刊》,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学家》等开始大量刊载关于中国统计存在水分的报道,并据此质疑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率的真实性。这些媒体的报道主要引用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托马斯·罗斯基2000年发表的《中国GDP统计发生了什么?》一文中的观点,认为1997年至199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在正负之间,远远低于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
罗斯基教授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多年来潜心于中国经济和历史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他为世界银行撰写的《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是世界银行第一部关于中国经济研究的报告。他著有多部有关中国研究的专著,并曾担任世界比较经济学会主席等重要学术职务。
罗斯基教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中国GDP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第一、产出与能源消耗的矛盾。按照常理,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长率应该具有一致性。但根据中国的统计年鉴数字表明,1997年—2000年实际的GDP增长,但同期的能源消耗却下降,在3年里单位能耗降低30%是难以置信的,尽管计算机制造业和其他低单位能耗产业迅速发展。能源效率的迅速提高并不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特征,例如,1997年—1998年,生产热电、焦炭和成品油的能源转换效率均下降,“能源转换的总体效率”并不好于1983年—1984年的水平。
另外,根据国际比较发现,在每一个其他的国家里,包括中国自己10年前的情况,当时的GDP增长都伴随着能源消费增加,更多的就业,消费价格上涨。
由此看来,中国高估了经济增长率。
第二、1997年—1998年的统计数据充满矛盾。在1998年,中国遭受了列入中国20世纪前十大自然灾害的特大洪灾,但统计数据却表明,除了一个省份外,其他省份的农业产量都增加了,这怎么可能呢?另外,在94种主要产品中仅有14种产品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而且53种产品遭受严重的产量下降,但中国工业生产竟然增长?虽然钢铁和水泥产出增长不超过5%,但投资却增长?这些充满矛盾的数据无法不使人感到困惑。
按照罗斯基教授的估计,在并不改变GDP构成的情况下,1997年—1998年,需求和消费的实际增长率最多为。由于能源消耗减少,很多工业部门产出下降,大量的失业,普遍过剩的生产能力,库存增加及特大洪灾的影响,因此,1997年—1998年GDP增长,是一个远比的官方数字更为合理的推算。而且,是一个上限,实际上可能更低,甚至有可能为负数。
第三、中国称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的国内消费数据也存在问题。罗斯基将中国统计的全国商品零售额增长数据同城乡家庭人均支出变化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意外地发现,全国商品零售额增长快于家庭人均支出增长,并且其差距要远超出人口每年增长1%所带来的影响。
更难理解的是,农村地区的商品零售额增长快于家庭收入,这意味着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也就是说,家庭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增加。但一项最近的研究发现,1998年城乡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却是下降的。
第四,从航空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较中,也能说明中国高估了经济增长。航空旅行是高收入者喜爱的方式,如果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中国收入不公的情况下,中国高收入者的增长肯定会高于一般人的收入增长,这些高收入者的航空旅行费用支出将使航空业的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以1998年航空业的收入为例,这一年,激烈的价格战使机票竞相杀价,航空公司对国内航线的乘客要提供30%—40%的优惠。按常理,由于乘客收入增加和票价下跌,航空运输收入的增长应该快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也应该快于总消费的增长。然而,1997年—1998年的情况是,乘客里程:国内航线仅增长,全部航线增长。而在这两年里,中国经济分别增长了和。
罗斯基教授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官方的增长数据明显与事实不符,中国GDP的统计数据出现了严重的上偏误差。
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为什么造假账?》的文章,称中国已“被虚浮的数字淹没”,“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名声是建立在纯属虚假的基础上的。”接着,法国的大证券商里昂证券公司也发表报告称,中国的债务余额实际上是GDP的倍,为中国政府公布数据的6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控制,最后可能在中国掀起金融危机。该公司甚至声称:“不值得浪费纸张去写那些显示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国家的数字,因为中国各级政府都虚报经济数据,使官方统计数字言过其实。”
对于罗斯基的结论,我国的一些学者指出,罗斯基的研究方法与论据都存在问题,他的几个重要前提假设都是不正确的,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中国统计局长邱晓华认为,中国的统计数据是真实的,他说,世界银行曾对中国的统计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专门撰写了报告认为中国的统计数据在目前的技术环境和体制下基本可靠,故此,世界银行采用中国提供的原版数据而不再进行调整。邱晓华指出,“罗斯基因学术上不够严谨,得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