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革,增加了西方对中国的信任,不再把中国看成战略威胁。
11、中国已形成它自己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它不仅采用了西方的市场资本主义模式,而且容纳了中国5000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实行了50多年的共产主义遗留物。国家仍对经济保持高度的干预和控制,尽管在外表上中国已经西化,但并不完全“像我们”,不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文化上。
12、与以往相比,中国已是一个更开放的社会,但仍不是西方意义上民主社会。各种精英利益集团在争夺权力,大政府的力量还很大,远高于西方的标准,政府仍以一种集权和不透明的方式在管理和运作。
13、意识形态的力量还是很强,不过此时的意识形态的内容主要是民族主义和经济发展优先,社会主义原则其次。“经济民主”(强调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的价值高于个人自由的价值。
丹尼尔告诉美国人,这就是未来20年后的中国形象,一个与美国平起平做的超级经济大国,全球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
“中国:世界工厂”
截止2001年,中国的粮食、肉类、钢、煤炭、水泥、数字程控交换机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目前已有100多种商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行业遍布纺织、家电制造、通讯设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10个行业。以2001年为例,在家电制造业,彩电的产量为3936万台,占世界总产量的29%;洗衣机1443万台,占世界的24%;冰箱1279万台,占世界的16%,空调1827万台,占世界30%;电风扇和照相机分别为7661万台和5514万个,世界份额均超过50%。在电子及通讯制造业,电话机产量为9598万台,占世界的50%;显示器年产4590万台,占世界42%;钟表15万只,占世界75%。在纺织业,以丝为例,年产吨,占世界70%。在医药行业,青霉素和土霉素的世界份额分别为60%和65%,维生素为50%。在机械制造方面,中国生产的拖拉机和集装箱占世界份额的83%。
全球500强大公司正大举进军中国,把生产基地甚至研究与开发中心转移到中国。
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就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中国,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在2002年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达527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投资吸收国。根据美国AT卡尼咨询公司的最新调查表明,中国现在已取代美国,成为外国公司的首选投资地,许多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平台。
上海正成为亚太地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汇集地及营运中心。截止2002年,全球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上海,100余家在上海建立起跨国研发中心,60余家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或中国总部,其中有25家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它们包括柯达、东丽、先锋电子、科勒、小松、欧文斯科宁、强生、比欧西、斯米克、罗氏公司等公司。
全球500强企业的日本小松集团中国总部,进入上海已经一年。小松集团分布于全球的4个地区总部中,上海是其中之一,其余3个设在美国、欧洲和新加坡。该公司认为,上海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已具备了跨国公司总部运行的先决条件。
总部设在波士顿的美国热电集团,已在中国投资建立第一个高科技企业。美热集团上海雷勃公司的产品占了亚洲市场18%份额,近日正酝酿在上海设地区总部。
通用汽车公司出资15亿美元与上海汽车合资成立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公司还计划逐步把一些分公司从日本转移到中国,以实现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翻一番的目标,达到10亿美元。
在2002年,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的,出口值占全市出口额的。
目前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汇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已分别达850余家和400余家,至2005年,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望增加至200余家,上海将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显示出更大潜能。
北京,全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又一聚集地,截止2002年,北京的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20家,包括美国雀巢公司在内的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康柏、朗讯、北电网络、IBM、爱立信、日立、西门子、三星等公司把中国总部设在北京。跨国公司设立的投资性公司累计达122家。随着韩国LG公司在北京设立独资研发中心,大型外资企业在北京设立的独立研发中心达到8家。此外,17家投资性公司和跨国公司大量增资,增加投资亿美元。
微软公司在2002年宣布,它将在今后3年的时间里,向中国投资亿美元。
美国著名的调查咨询公司迪洛伊特—图什在2002年春天对中国的外资企业做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90%的外资企业打算在今后的三年里增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
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中国不是世界工厂。
2003年3月23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开幕式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在其主题演讲中阐述说,分析全球经济,中国现在还说不上是世界工厂,而只是世界加工厂的一个车间而已。他说,对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和对外贸易增长,国际经济界大多给予客观公正的积极评价,也存在若干误解甚至歪曲。有评论说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由此造成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空心化。应该说,由于中国制造业有比较雄厚的基础,又有劳动力成本便宜的优势,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外国投资者有吸引力,投资环境在继续改善,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中国制造业有可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工厂。
在1999年,美国制造业占世界20%,日本占15%,而中国只占5%,出口额远在美、德、日等国之下,而且产品品种少,档次低,真正大而强的企业不多。2001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有11家,没有一家是制造业。中国出口产品构成中,加工贸易占50%以上,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70%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从这点来说,中国实际上只是世界加工厂的一个生产车间。中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固然有利于发挥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但绝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所谓“产业空心化”,是产业升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对这些国家如果不是纯利无弊,至少是利大于弊。
2002年第11期美国《商业周刊》刊登《在日本,“中国很有吸引力”》的文章,介绍日本企业大举进入中国的情况。
自2000年以来,日本出现投资中国的浪潮,2000年,日本在中国的投资为亿美元,2001年猛增57%,达到46亿美元,到2002年6月,日本公司在华签订了1238个合同,价值亿美元。
中国的低成本正吸引着日本企业,中国的劳动力和工业不动产价格水平只是日本的若干分之一。此外,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新建高速公路、港口设施和高速通信设施,每年进入求职市场的70万高校理工科毕业生是一个快速增长的研究人才和技术库人才。中国政府官员也开始对盗版进行打击。这一切在吸引着日本企业。
2001年9月,日本三洋机电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井植敏首次参观中国头号家电制造商海尔集团经营的一家工厂后,一下子就被征服了。他说:“当我看到海尔的经营是多么效率卓著后,我意识到它将成为我们理想的合作伙伴。”2002年1月,两家公司达成了全面合作协议,这是三洋第一次与中国公司合作。5月份,三洋投资3000万美元在青岛建立一家工厂,为海尔的家电生产压缩机。随后,三洋又通过海尔的销售网络在中国销售三洋公司的数字产品。井植敏说:“中国的发展速度简直令我惊讶,对我们来说,中国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仅仅在13个月前,他还没有任何在中国进行新投资的想法。三洋机电计划在2004年前把所有空调的生产转移到中国。
2002年12月,日本佳能公司投资8000万美元在苏州建立工业园区生产复印机,预计月产量将达到两万台。在苏州,现在已聚集了一大批日本企业,这个城市有个“小东京”,那里有十几家日本餐馆和50家卡拉OK酒吧。自2002年4月以来,日本的两大国际航空公司已经把每周前往上海和北京的航班增加了一倍,达到56个。
2001年9月,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厂商日本松下电器株式会社表示,在未来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