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长银破产过程
由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长期持续下跌,到1997年,日本金融业开始动荡不安,媒体不断传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破产的消息。1997年11月,日本有3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危机浮出水面。
1997年11月,日本大型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出现经营危机,储户纷纷将存款转入其他安全的银行,导致银行周转资金短缺,被迫倒闭。
1997年11月,三洋证券公司因无力偿还短期资金,申请按《更生法》破产,在短期货币拆借市场引起震动,这是二战后在短期货币拆借市场发生的第一起不履行债务事件。
同年,日本大型证券公司山一证券因资金短缺而被迫自主停业。
这三起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引发了银行业的危机感,为解决资金紧张的财务困境,银行开始拼命收回对企业的贷款,同时,严格控制对企业的新贷款。自1997年11月起的4个月内,全国银行的贷款减少了12万亿日元。企业由于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只好靠出售手中的证券维持企业资金周转。结果,银行股票被大量抛售,一方面瓦解了日本长期以来形成的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的关系,另一方面导致了银行股票的大幅下跌,使得股票市场不断下跌,银行的账外股票资产价值缩水甚至出现亏损。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以下简称“长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危机。
1998年6月5日,日本媒体《现代》月刊发表预测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以下简称“长银”)即将破产的长篇报道。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有水平,通过对长银大量的经营数据和具体事例的详细分析,预言长银的破产迫在眉睫。尽管长银出面作了许多解释,但投资者信心开始动摇。
6月9日,长银沃巴格公司受客户(国外机构投资者)委托一举抛售150万股长银股票。长银沃巴格公司是长银与瑞士银行(SBC)和瑞士联合银行(UBS)合资设立的一家证券公司,该公司于1998年6月1日开张营业,主要业务是长银的投资银行业务。长银自己的公司大宗抛售长银股票引起市场恐慌性抛盘,当日收盘时长银股价从前一日的181日元下跌到140日元,下跌41日元,跌幅高达,成交量是前一交易日的30倍,达到2900万股。
17日,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和戈德蔓·撒克斯公司分别抛售390万股和270万股长银股票,再次重创长银股价,跌到120日元。
18日,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把长银的债券等级一举下降三级,定为投资风险最大的“不适合投资”级别。
19日,共同社报道说,据有实力的政府官员表示:在政府主导下,长银将与日本债券信用银行合办。《东京新闻》、《产经新闻》以及许多地方报纸都以头条新闻报道说:长银已经无法自主重建。由于媒体的炒作,长银股票开盘就大跌,在上午交易中跌穿100日元大关。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大阪证券交易所以向政府部门确认两银行合办消息是否属实为由,下午暂时停止了长银的交易。
当晚,长银方面证实合办消息不属实。但长银大势已去,长银经营者的解释已无意义。
在外国证券公司、投机基金和机构投资者的抛售打击下,长银已经失去市场信用,股票价格一泻千里,债券价格同样大幅下跌,长银的资金链就此断裂,新发行的债券无人购买,债券融资渠道丧失。
长银的重要客户为避免风险,纷纷与长银解除金融债券合同,长银的营业部挤满了前来解约的客户。女职员面对离去的客户,深度鞠躬,恳切地说:“以后如有机会,请再光临。”此情此景,令人百感交集。
在这种情况下,长银每天流出的资金高达约10亿日元。从《现代》月刊发表长篇报道开始,在国际机构投资者的猛烈攻击下,长银“城堡”不到三个星期就被攻陷。
6月26日,长银与日本住友信托银行达成合并协议,政府亦表示赞同,暗示在合并后实施援助,对长银的债权人给予保护。两行行长分别会见记者,住友信托银行行长强调,长银解体后,只继承优良债权。而长银行长表示,在合并后保证员工的就业。二者见解截然不同,引发投资的担忧,结果住友信托公司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长银股票的跌势也未终止。最终,两家银行的合并事情告吹。
最后,长银只好宣布破产。
2、长银自救失败
实际上,长银的危机在1997年就已显露。在1997年11月到12月,伴随着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长银的股价就表演高台跳水,从每股600日元跌到200日元。
由于股价大跌,与瑞士银行的合作也出现问题。1997年7月,长银为摆脱经营困境,与瑞士银行达成全面合作协议,长银拿出三块最具发展前景的业务,即投资银行、投资顾问和私人银行业务,与瑞士银行成立合资公司来共同经营。为密切关系,两家银行决定相互参股3%。瑞士银行在获得了这些好处后,承诺认购长银发行的700亿日元的债券和1300亿日元的优先股。
如果两家银行合作成功,则是一个双赢局面。长银的期望是把瑞士银行拥有的先进金融技术与长银拥有的强###人和个人客户基础结合在一起,共同开辟新业务。长银在长期的金融债券发行和交易中,拥有大量企业和个人资产家的名单,在大企业年金运作的投资顾问业务方面也卓有成就,这些优势对瑞士银行很有吸引力。长银目前最希望从瑞士银行得到的是2000亿日元资金的注入,这2000亿资金关系到长银的生死存亡。
但由于长银股价暴跌,瑞士银行以股票市场行情不好为由,推迟认购2000亿日元的长银优先股和债券的计划。同时,要求修改相互参股3%的计划。经过多次协商,最后在1998年4月,确定相互参股1%,但由于此时长银股票已大幅度下跌,长银并未得到瑞士银行的多少资金。同时,长银与瑞士银行的合资公司长银沃巴格证券公司和长银投资顾问公司相继成立。
在与瑞士银行的合作中,长银没有得到事关生死存亡的资金注入,但却把堪称长银生命的客户资料和许多长银花巨资培养起来的优秀人才置于瑞士银行的控制之下,所以此次合作给人的感觉是长银被国际性大银行玩了一把。
此外,在与瑞士银行商谈合作的过程中,长银向对方提供了主要的经营资料,瑞士银行对长银经营状况之差感到十分吃惊。同时,这些内部资料也被泄漏出去,1998年5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说:“长银是面临危机的银行”。据此,有关长银危险的流言在海外传开,到6月份,长银的股票遭到美国及欧洲机构投资者的大宗抛售,引发长银危机。
3、长银破产原因
长银破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拥有大量的房地产不良资产,随着房地产价格长期持续下跌,导致投资者和储户信心逐步丧失所致。
首先,长银拥有破产企业EIE公司的巨额不良资产。EIE公司是东京协和信用组合理事长创办的公司,该公司利用长银和其他银行的贷款在国外收购和建造了许多非常豪华的旅馆、饭店和观光旅游设施,颇受游客欢迎。但由于收购价格和建造成本太高,导致在经营上连年亏损。
长银是EIE公司的主贷款银行。当长银发现EIE经营上有问题的时候,已向该公司贷款约500亿日元。如果此时撤回贷款,EIE必然倒闭,这将给长银带来一大笔不良资产,并且可能得罪其他为EIE提供贷款的银行。因此,长银在其他银行停止对EIE贷款的情况下,继续追加对EIE公司的贷款支持。
在EIE破产后,长银接管了该公司的经营权和债务,并决定追加贷款,完成EIE公司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观光设施、旅馆和饭店等未完工建筑工程,最后对EIE公司的总贷款额增加到3000亿日元。这些贷款额最后大都变成了不良贷款。
其次,长银系列的非银行公司拥有巨额的不良资产。在长银的直系非金融公司中,日本租赁公司、NIE公司和日本蓝迪科公司等三家公司拥有的不良资产最多,1997年时高达12000亿日元。长银多次想清理这三家公司,甩掉沉重的包袱。但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清理问题被一直拖延下来。其一是,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各种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向这三家非银行金融公司提供了贷款,它们都是定期购买长银金融债券的优质客户。由于它们与长银关系密切,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仍继续向这三家非银行金融公司融资。如果长银清理这三家公司,大部分贷款资金将变成死账,长银将失去信用,同时也将失去金融债券的主要买主。其二是,这三家公司的借款很多,三家公司的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