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美国改变了策略,首先与英国达成双边协议,并率先在两国银行的国际业务中实施了他们的标准。这给其他国家的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不执行美英的标准就无法与他们的银行进行交易。事实上,对于美英以外的其他国家而言,这无异于被强迫签署协议。于是日本大藏省在关于国际清算银行规则标准的交涉中,要求美国考虑日本股市大涨导致日本的银行账外收益非常高的因素,同意将银行账外资产的45%作为自有资本计算,在得到美国的认可后,日本于1989年采纳巴塞尔协议。
采纳巴塞尔协议后,维持股价的高水平成为日本各银行的生命线。在日本,由于银行是受到政府严格保护的,破产倒闭的概率很小,一般老百姓都非常信赖银行,所以日本的银行从不关注自有资本的问题,因而使得银行的自有资本比例一直很低。如果没有因股市飙升带来的庞大账外资产,日本的银行是无论如何满足不了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规定的。巴塞尔协议对日本的银行的致命打击在1989年末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后很快就显露出来。
为了达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自有资本不低于8%的规定,日本各银行在国际融资中采取了越来越谨慎的态度,并使世界范围内的国际银团贷款规模持续下降。1988年,国际银团的贷款规模为1260亿美元,1989年降到1210亿美元,1990年降到1080亿美元。国际上的日元融资比例同时下降,1987年为,1988年为,1990年仅为。
由此可见,巴塞尔协议起到了限制日本资本规模的效果。在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后,日本各银行的帐外资产逐年快速下降,自有资本比例随之下降,使得日本各银行大规模缩减国内和国际的贷款规模,日本资本纷纷从世界各地回撤,日本资本征服世界的神话很快破灭。
“让日本用自己的锅烹煮自己”
1993年,克林顿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日元升值攻势。
1993年4月,刚就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日美首脑会议上发言说:“日元升值有利于日本削减贸易顺差。”克林顿的这一讲话给市场发出的信息是本届美国政府希望看到日元升值。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鲁宾也表示:日本的顺差已经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增长。这更加强了市场抛售美元买日元的信心。受这些言论的影响,日元兑美元从1993年初的1美元兑120日元很快上升到当年8月份的1美元兑100日元。
1994年2月,日美一揽子协议破裂,克林顿总统扬言要进行“贸易战争”,4月底,美国商业部代表甘塔(Kantor)强硬的发言引发日元升值。1994年7月,发达国家首脑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会议,试图就日元汇率居高不下采取措施,但由于美国不支持,会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日元再次飙升,达到1美元兑96日元。
1995年,美国以日美汽车贸易不平衡为由,要求日本增加美国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对此,日方依然以“不能接受数额指标”为由加以拒绝。于是美国贸易代表以6月底为“谈判期限”,威胁说5月份将根据美国贸易法第三0一条款实行制裁,美国将对从日本进口的高级轿车课征100%的报复性关税,这将对日本的汽车制造商构成很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日元飞涨,从1995年初的1美元兑100日元涨到4月份的1美元兑80日元。市场甚至有传闻说,美国已经定好的下一个目标是1美元兑50日元,引发日本企业的恐慌。
从“广场协议”前的1美元兑250日元到目前的1美元兑80日元,日本经济在这10年里处于日元升值的波涛中翻滚,受到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用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莱德·巴古斯登的话来说,美国要通过使日元不断升值手段“让日本用自己的锅烹煮自己”。
确实,日元长达10年的升值旅程给日美贸易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90年代以来,日美贸易不平衡表面上再次扩大。以美元来计算,日本的贸易收支顺差在经过1989年、1990年明显减少后,1991年又开始增加,1992年达1300亿美元,是1990年的一倍。日本贸易顺差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1992年对美贸易顺差为440亿美元。以上数据是用美元计算的,美国人看到的贸易不平衡的数据都是用美元计算的。
但是从1985年日元升值以后,美元计算的数据已不能真实反映日美贸易的实际情况。比如说,一辆价格50万日元的丰田汽车出口到美国,以1985年1美元兑250日元的汇率计算,在美国的销售价格是2000美元,日本贸易顺差增加2000美元;以1995年4月1美元兑80日元计算,在美国的销售价格是6250美元,日本贸易顺差增加6250美元。从日元统计口径来说,日本的出口额没有增加,而从美元统计口径来看,日本的贸易顺差增加4250美元,增长2倍多。美国人一直叫喊受不了的日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实际上建立在“虚幻的美元数据”上。
从用日元统计的数据来看,日本贸易顺差规模最大的时候是在“广场协议”签定的1985年,该年度为万亿日元,之后便持续减少,1991年为万亿日元,比1985年减少一半。从1985年以后,以美元统计和以日元统计的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数据差距拉大,根据1985年—1992年间的情况来看,日元的统计数据可以使日本的贸易顺差减少20%多,而以美元统计的数据使日本的贸易顺差增加近50%。
以汽车贸易为例来分析,日美汽车贸易失衡问题是美国叫得最凶的问题,在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总额中,汽车占了四分之一的份额,是日本的出口支柱产业。如果从出口数量来看,日本汽车的对美出口数量(包括商用车),1986年为350万辆,为历史最高峰,之后逐年减少,1992年下降到180万辆,尽管汽车出口数量减少很多,而以美元计算的汽车出口额1992年竟比1986年增加了近20%。
由于日元兑美元长期升值,日本多数传统出口产业,如一次性加工产品———化学制品、金属及金属制品、纤维及纺织品、机械机器等产品自1985年以来出口数量持续大幅度下降,最终对美国市场感到绝望,而不得不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美国企业从贬值的美元中逐渐恢复过来,美国经济从1993年以来进入一个长期的经济繁荣时期,美国股票市场进入大牛市。而日本却长期摆脱不了经济疲软的状态。日美经济再度发生逆转,美国人终于把被日本颠倒的经济世界重新颠倒了过来。
1998年6月,应日本的要求,美国召集多国财政部长举行会议,就日本经济问题进行磋商。美国《经济周刊》出版特别专题报道会议情况,并在6月号的封面上醒目地刊登了极具刺激性的画面,即太平洋战争结束时日本昭和天皇裕仁会见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的照片。同时该杂志载文说明,如今的日本与遭受金融危机的亚洲各国一样,在经济上处于被占领状态,今天的美国财政部长萨莫斯(Lawrence Summers)就是当年的麦克阿瑟,今后,美国财政部将如当年的盟军司令部一样,将日本的银行置于自己的严格监督之下。
美国:世界资金周转的中心
面对日元的强劲升势,日本不得不大幅度降低官方利率,1995年9月,日本银行将官方利率下调到了,想要改变日元长期过度升值的困境。由于利率过低,日本的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仅为,超低的收益率使日本国内资金不得不转向美国。日美两国长期利率差在1996年到1997年间扩大到5%(美国为7%,日本为2%)。
1995年流入美国的外资总额为425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400亿美元,仅增加的这部分就足以弥补美国全年的经常收支赤字。尤其要注意的是,1995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流入美国的外资中,外国政府资金大幅度上升,而其主角就是日本银行。在残酷的日元升值攻势中,日本中央银行被迫大规模买进美元来干预市场,并用买进的美元购买美国国债。
1996年流入美国的外资为548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美元,日本的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加上直接投资和股票投资,美国吸收了大量外资。这些外资使得美国有足够的资金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
1997年,外资流入美国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美国对外投资也在提速。1997年流入美国的外资为690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400亿美元,被日本低利率政策折磨的日本民间资金仍在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和股票。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