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陷入恼怒中。他们的外相巴麦尊更是勃然大怒,8月18日他写信给文翰,说:〃现在他们似乎正在鼓励和激发广州人民对英国人民的仇恨情绪;但是请他们不要自欺吧……英国政府一向所表示的容忍并不是由于软弱的感觉,而是由于强大力量的闻觉。英国政府深知,如果情势需要,英国军队可以把整个广州城毁得片瓦不留,使该城人民受到最大的惩罚〃。虽然恼怒,但正常的游戏规则还是要遵循的。巴麦尊要求文翰向北京当局转呈自己致中国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和大学士耆英的照会。
问题是,跟中国这样的政府打交道,给它递送一个照会也是不容易的,因为中国这方面没人接收啊。巴麦尊的照会先是由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递送,但苏松太道麟桂拒绝接收。理由是,只能由两广总督徐广缙接收。文翰一看不行,只好亲自出面了。到达上海后,说:上海不接照会,我就上天津。上海方面一看不妙,就接了。这一接就接了两份儿。一份儿是巴麦尊致穆彰阿与耆英的,一份儿是文翰自己致耆英的。巴麦尊那一份儿吧,比较简单。只说徐广缙在广州的所作所为有碍中英友好,请中方同意英方简派大员上京面议,解决相关事宜。文翰那一份儿,除了夹附他在广州给徐广缙的照会抄件,另外声明了诸多意思:第一,按照条约,不只两广总督,闽浙、两江总督都可代投外国文书;第二,上海官员不知条约精神,导致英国照会几个月送不出去,希望中方以后能执行条约邮程,快速传递,免得英国船只又是跑到上海,又是跑到天津的;第三,我的照会与巴麦尊的照会,是两件公文,请中方各回各的,千万不要混到一块儿回复;第四,我已查过了,上海至北京的书信,来往也就几日之久,所以我就在上海等候了。你们快点,免得我还得派船北上,甚至亲自北上了。
这个时候,读到照会的已不是道光了,1850年2月,他就升天了。看到照会的,是他的儿子咸丰。咸丰皇帝看过照会后,下了好几步棋。第一步:指示两江总督陆建瀛:英夷动不动说来天津,老一套了,吓唬咱呢。他们的照会,咱原可不理的。不过,他们不通过两广总督递书,不给他们些颜色看看,以后动不动向在京各衙门呈递,成何事体?你转告英夷,中国人臣无外交,穆彰阿、耆英无法接信,以后不要妄投,赶紧南返,找两广总督去吧。第二步,指示两广总督徐广缙:你在广东干得很好,英夷这次来上海投书,说不定有啥反间计呢。我着两江总督劝他们南返。你要好好干,不要辜负朕的厚望。第三步,指示直隶总督讷尔经额:英夷吵吵着说要去天津,我已着陆建瀛劝他们回呢。只是夷性反复无常,说不定真敢去呢。你布置一下,真去了,劝他们回上海。并晓谕百姓不必惊扰。第四步,指示山东巡抚陈庆偕:夷性反常,说不定上登州游弋呢。请布置沿海防务,夷人果真前去,一定要不动声色。第五步,以穆彰阿名义回复英方照会。为了表示中国首席军机大臣的威风,更为了显示中国人臣无外交的传统,穆彰阿名义下的这回复是回给两江总督陆建瀛的。由陆建瀛看过后再向英方传达。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26节:广州故事:俺最会说〃不〃了!(11)
看回复内容,让人哭笑不得,文翰明明说过,两份照会各回各的,千万不能混到一块儿,但是咸丰还是一锅烩了,且烩得很有趣:之一,接到贵大臣的信很惊诧啊,入城之事,上年不是说定,早就中止了吗?这事就不要再说了,免得影响各国贸易。之二,广州人民不让入城,就说政府懦弱不惩办,这不是知礼的人所能说的话。既然说两国和好,哪能对着人臣子说人政府坏话呢?之三,今后有什么事,别找我,请找广东钦差大臣。条约里只规定,中国办理夷务大臣可以替夷人代奏文书,可没规定中国大臣有义务给外夷回信的。之四,中国的驿站,是为中国传递文件而设,断无为外国传送文书之理。
咸丰下大棋的当口,文翰另派人跑到天津投信。直隶总督讷尔经额汇报说:劝他们南下,他们不听。说,准其进口也要进口,不让进口也要进口。咸丰一听,比我还牛啊,那就接了吧。跟直隶总督分析说:夷人这是虚张声势呢,且借机寻衅。稍不检点,就会中他们的计。看咸丰的谕旨,感觉这最高领导不是逻辑思维有问题,就是脑神经有问题。英夷若是虚张声势,当然不用怕英夷,这信咱该不接还不接;若是借机寻衅,当然就不是虚张声势了。最后这糊涂蛋加精神分裂的皇帝,还是乖乖地命人接了英方的信。等接了信,听说英人也没找其他事,这傻皇上腰杆马上又硬了:看来,除了投信,他们也没啥计谋嘛。跟他们说,信已送往北京了,着他们回广州等候消息吧。还有,广州进城,本是根据民情,已作罢议了。既已罢议,还饶什么舌?咸丰正因为文翰投信之事而手忙脚乱的当口,发生两个有意思的小插曲。
第一个:兵科给事中曹履泰给皇帝上奏,说:广州夷务,林则徐开的头,徐广缙结的尾,两人皆为英夷所惧怕。林则徐去年请假回老家,今取道江西养疾。现在英夷顽固不化,还是请江西巡抚速令林则徐上京,令其协办夷务,英夷必望风而靡,伎俩悉无可施,皇上就永远没有外患了。
咸丰一听,激动啊。马上给闽浙总督刘韵珂下旨:林则徐回到老家福州没?若回到了,赶紧命他上京;若身体有病,赶紧让他养好,养好后再进京!这个傻皇上,他把夷人当麻雀,把林则徐当吓鸟的稻草人了。第二个,文翰呆在上海等候天津投文之际,上海教堂外的高高的十字架遭遇雷击,两江总督陆建瀛马上汇报:天意啊,足可夺奸民之魄解愚民之惑。这都是吾皇敬天爱民,感天动地的结果啊。咸丰听了,批曰:敬感之余,更感惭愧啊!
臣子敢架天梯,君主就敢哧溜着上,不服不行。远在伦敦的英国外相巴麦尊也服了。1850年9月29日,他针对中国交涉一事发表了如下经典语录:〃我清楚地看到,我们被迫再打击一下中国的时刻正在迅速到来,……像中国、拉丁美洲这样半开化的政府,每隔八到十年就需要揍它一顿,才能使他们老老实实。他们的心肠是狭隘的,接受一个意见不可能坚持到八到十年以上。口头警告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他们很少注意言语。在他们接受意见以前,不仅要看到手杖,而且要让手杖打到他们肩膀上。〃
这段话是茅家琦先生自己翻译出来的,先生客气,把我们通认的〃大棒〃翻译成了〃手杖〃。不管棒或杖吧,反正清政府要挨揍了。就在巴麦尊准备再揍大清一顿的当口,这家伙下台了,继任外相们相继被中近东的紧张局势所吸引,暂时无力东顾,所以,再揍大清一顿的事儿暂时搁置起来。对此,马士如此总结:〃事实上,从1842年起,战争就在酝酿中;过去的每一年,都增加了战争的不可避免性〃。他的两个美国同道也说:〃悲哀的是,《南京条约》仅仅意味着休战,而不是中英两国宿怨的了结。〃总之,大清再挨一次打,那是命中注定的,关键要看打人者什么时候有闲了。乘英国无闲的当口,我们把镜头转向福州吧。因为它也反入城了,只不过与广州的风味截然不同罢了!
※虹※桥※书※吧※BOOK。
第27节: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1)
5.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
五口开放之后,除了上海例外,其他口岸中英双方都有冲突。由于广州动静最大,口号最亮,所以一般人的目标都集中在广州。其实,福州的风景也不错,与广州比较起来,福州的反入城风波似乎更具有中国特色。这与闽浙总督刘韵珂(1843年由浙江巡抚改任闽浙总督)和福建布政史徐继畲(1843年担任福建布政使,1846担任福建巡抚)有关。
刘韵珂,字玉坡,山东哥们儿。1840年由四川布政使接替因定海失守而遭革职的浙江巡抚乌尔恭额。这哥们儿有意思,战争初起时是个响当当的铁杆主战派,上任浙抚伊始就写折子打小报告说伊里布、耆英等主和派的坏话,同时整军备战、安抚难民,并且由于为官清廉而遭到任内百姓好评。但是随着浙江一系列战事的失败,特别是林则徐第二……裕谦的战败身亡彻底改变了他,一下子从铁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