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苏联到俄罗斯-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xt小说上传分享

蓝英年:高尔基回国(3)
1929年被斯大林称为大转变的一年,这一年斯大林掌握了绝对权力,开始了他一人统治国家时期。这一年高尔基第二次返回苏联,做了一件令斯大林开心的事,也做了两件让他不快的事。
  夏天高尔基参观了索洛维茨群岛——苏联最著名的劳改营。此前不久,英国出版了一本《在地狱岛上》,作者是从索洛维茨劳改营逃出的马尔扎戈夫。此书在欧洲反响很大。苏联希望消除此书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所以,用索尔仁尼琴的话说,“他们认为最好莫过派刚好不久前回到无产阶级祖国的伟大无产阶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走一趟。他的证言将是对那本卑鄙的国外伪造出版物的最好的驳斥!”话虽说得尖刻,但高尔基确实负有这种使命。应当说高尔基不辱使命。他把管理犯人的契卡人员大大赞美了一番。这些话发表在《消息报》上。对此很多人都无法理解。1992年1月利哈乔夫院士发表的文章说,高尔基赞美劳改营不是没有条件的:“上面让高尔基明白,如果他能消除对劳改营的指责,将放松对劳改营的管治……,高尔基遵守了诺言,可刽子手们没遵守。”利哈乔夫曾是这里的犯人。
  1929年9月高尔基回到莫斯科,又卷入一场争论中。这场争论是由三年前皮里尼亚克的小说《永远明亮的月亮的故事》引起的。小说情节是红军集团军司令员加夫里洛夫奉命从南方到一座小城做手术。他觉得自己身体很好,用不着做手术,可一个“腰板挺直的人”非要他做不可。加夫里洛夫只好服从命令,上了手术台。上麻药时因心脏麻痹死在手术台上。这同伏龙芝开刀致死的情形完全一样。皮里尼亚克影射伏龙芝是斯大林害死的。斯大林当时忙于权力斗争,没对皮里尼亚克下手,只没收了刊载小说的《新世界》杂志,现在到了跟皮里尼亚克算账的时候了。同时收拾在国外发表丑化苏联社会的小说《我们》的作者扎米亚京。8月26日《文学报》发表了沃林的文章《决不允许的现象》,吹响进攻的号角。所有作家同声谴责这两位遭难的作家兄弟。全俄作家协会召开紧急会议,撤销了皮里尼亚克主席职务。就在这时,高尔基突然在《消息报》上发表了一篇标题意味深长的文章《论浪费精力》:“我们是否慎重对待这些人呢?我们是否学会评价他们的工作和才能,而不是过分严厉地对待他们的错误和行为呢?我们是否学会教育助手们,并率领同路人一道前进呢?我觉得我们不会。傲慢地宣称:‘有没有同路人一样’,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形成一种恶劣习惯:把人抬到荣誉钟楼顶上,过些日子再从上面把他们摔入烂泥。”高尔基公开出来替皮里尼亚克辩解并非偏爱他的作品,仍然是捍卫创作自由的原则。高尔基这篇文章立即引起拉普的围攻,他们把高尔基称为调和主义者。9月17日《真理报》发表别斯帕洛夫文章,支持对皮里尼亚克的批判,发表高尔基文章的《消息报》连忙同高尔基划清界线,高尔基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十月》杂志第9期又发表了普拉东诺夫的小说《疑心重重的马卡尔》,向这场争论火上加油。农民马卡尔反对官僚主义和滥用职权,出门寻找真理,结果在列宁著作中找到。列宁写道:“我们的机关是臭狗屎。”这些机关让列宁深感头疼。普加东诺夫因这篇小说也成为抨击对象,还加上同他合写小说《契—契—奥)的布尔加科夫。一句话,所有有才华、有独创风格的作家都受到拉普的围剿。高尔基虽寡不敌众,但并未屈服,又写了一篇《还得谈谈这个》:“我认为我们滥用‘阶级敌人’和‘反革命’两个概念,而滥用这两个概念的人,多半都是没有才华的人,社会价值可疑的冒险家和损公肥私的人……那些‘思想一致的人’公然在皮里尼亚克以及不少作家的脑袋上试试自己拳头是否有力,并竭力让领导相信只有他们才懂得如何捍卫工人阶级思想意识的纯洁性和青年们的贞洁。比如扎米亚京,这个工人阶级意志和理想所创造出来的现实的凶恶敌人……,可据我所知,扎米亚京和布尔加科夫,以及所有被诅咒过和正在被诅咒的人,并不妨碍历史完成自己的事业,伟大而壮丽的事业。”然而这篇文章竟未刊登。高尔基的言论当然不合斯大林心意,但要一统文艺界仍少不了他,况且高尔基赞扬了索洛维茨劳改营,帮了斯大林的忙,所以还得让高尔基几分。不刊登他的文章,不过示以颜色而已。
   txt小说上传分享

蓝英年:高尔基回国(4)
这次回国,高尔基对苏联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已有察觉,对斯大林排斥、打击列宁时期老同志尤为反感。高尔基回到意大利后,1929年11月27日给斯大林写了封信,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这封极为重要的信60年后才在《苏共中央通报》上发表(1989年,第3期)。高尔基写道:“遗憾的是,最善于思考的青年往往患有悲观情绪并对现实持怀疑态度,而正是他们渴望学习老布尔什维克的经验、著作和言论。现在他们看到他们的导师一个个从党内消失,被宣布为异端者,这不能不让他们困惑。城乡之间矛盾的实质他们不可能感受得如此深刻,如此形象,像主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人所理解和感受的那样。迫使以自己笨拙的因而也是掠夺式的劳动把土地变得贫瘠荒芜的农民集体而有效地劳动和爱惜土地——这是历史的必然性,然而对这种必然性青年们懂得很少。
  “党对青年教育的影响并非它所能做到的那么大——部分原因可以用党内磨擦来解释。过去这些磨擦可以‘择优’,造就布尔什维克,可现在磨擦制造出数量可观的两脚废物,其中包括‘马哈伊斯基分子’(波兰马哈伊斯基的追随者,鼓吹无政府主义思潮,敌视知识分子)后者卓有成效地向党内老知识分子进攻,向党内为数不多的文化力量进攻,党不得不把明显的平庸之辈安插在文化的战斗岗位上。精力旺盛、极端自私和‘渴求权力’的青年看到官员昏聩无能,便竭力往上钻,占据显要地位。革命词句和狐狸般狡诈是他们唯一的武器。您自然明白,在这种条件下,布尔什维克无法造就同自己相称的接班人,具有他们所有的充沛精力和追求目标。可依我看学生应比老师更聪明、开阔和深刻,因为时代越发展,对新世界建设者要求越高。”高尔基所指的老师无疑是布哈林、加米涅夫和卢那察尔斯基等知识分子出身的老布尔什维克,对他们被“两脚废物”所代替深感痛心,并怀疑后者能否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唯一让斯大林欣慰的是高尔基出于对农民的严重偏见而支持他所实行的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1930年1月17日给高尔基写了回信,此信收入《斯大林全集》第12卷中。斯大林在信中偷换概念,把清洗老布尔什维克说成批评和自我批评。但信的调子是克制的,斯大林还将有求于高尔基,还希望他为自己写传记呢。
  1930年高尔基没回国,7月8日收到哈拉托夫的信:“近日斯大林建议我给您寄一份材料:政治保安总局汇编的《全俄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总结》。因为他说您正研究这方面问题。”这便是1928年《沙赫特事件》和1930年《工业党》的审讯材料。这是斯大林对科技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镇压,把工矿企业发生的事故通通推在他们头上。高尔基在这两份材料影响下写了为世诟病的名文:“如果敌人不投降,那就消灭他。”斯大林得到这篇文章如获至宝。1930年11月15日在《真理报》和《消息报》上同时发表。此后高尔基这句名言便成为恣意迫害无辜的有力论据。1938年7月西伯利亚军区检察官伊沃什向维辛斯基反映,他们那里用残酷手段逼犯人招供。维辛斯基回答道:“我们不打算姑息敌人。打烂人民敌人的脸有什么不好。您不要忘记,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说过:‘如果敌人不投降,那就消灭他。’”高尔基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难道他真相信那两份材料吗?还是因为给斯大林的信写得过于尖锐,想缓和一下关系,对斯大林做出让步?
  高尔基回国定居后,1933年8月17日组织120名著名作家参观白海—波罗的海运河。这条运河是由劳改犯开凿的。运河管委会对作家们招待得再好不过。每日都是佳肴美酒。平时沾不到荤腥的作家们在这次旅行中大饱口福。但吃了人家的饭就得给人家写文章。于是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