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32)
古今英主对功臣悍将的处理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使用得当,唯才用之。
二、削其兵权,礼遇养之。
三、一劳永逸,狠心诛。
四、亲疏有别,拉之削之。
五、时刻警惕,用之防之?
不过这些方法都是革命成功之后的事,现在天下纷乱,民心不稳,黄巾军余火不断复燃,那些经验当然借鉴不上。难道中央就真对董卓这个“西北王”无奈不成?
东汉朝廷对董卓还是使过绝招的,其方法就是:先掺沙子后升官。掺的可不是一般的沙子,把剿灭黄巾军的大功臣皇甫嵩调到了凉州,你董卓那点战功与皇甫嵩比比看?论资格比地位你只是小菜一碟。
这一杆子打在了董卓的七寸上,他品到了哑巴吃黄连的滋味。幸喜祖宗有句老话:打生不如混熟。这皇甫嵩新来乍到,强龙一时还得依靠我老董这条地头蛇,凉州这一亩八分地上,暂时还是我老董说了算。
很快第二纸诏书又到了,这次是任命董卓出任并州牧,把一州的军政大权交给他,并且并州亦属边地,董卓曾经做过并州刺史,看来朝廷的此次任命较之前次是动了脑筋的。
面对诱惑,董卓有些心动了。但他依旧清醒地认识到凉州对他的重要。在凉州的土地上,他要将有将要兵有兵。一旦脱离了故土,董卓虽为州牧,想有作为,恐怕还要从头做起。显然,他又不希望失去这次机会,怎么办才会鱼和熊掌兼而得之呢?
他对就任并州牧开出了自己的价码:就任并州牧可以,但我要带上我的亲兵。这对朝廷来说是闻所未闻之事,为臣子的竟然敢明目张胆地同皇帝谈起了交易。凭此举,就可以拿董卓问罪。可是,皇帝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国家疲弱,实在无力对这样的强臣做出处置。只要他能交出兵权,他有什么要求,就尽量满足吧。
董卓便得意洋洋地率领着三千亲兵前往并州赴任了。这三千亲兵可是他从十几万骄兵悍将中优中选优挑出来的特种部队。
现在这支国军把枪口瞄准了朝廷政府,开到了渑池,朝廷政府害怕了,能不害怕吗?政府连这支王牌中有多少兵员都不知道,谁知道他董卓从凉州带出来了多少人马?
况且,这次董卓是奉诏进京,名正言顺。
现在种劭送来了天子明诏:停止前进。再往前走名又不顺了,怎么找个赖理由?
董卓决非一些品三国的大师们所说的那样:是个只知蛮干的莽撞之“枭雄”,比曹操还曹操的“奸雄”,点子他也多得很。
董卓在进军洛阳途中有两次上书,一次是在渑池,一次是在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东)。《资治通鉴》和清人严可均所辑《全后汉文》则把它们混为了一次。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典略》中就记载了董桌的第二次上书,即新安上书。上书中是这样写的:
臣认为天下之所以会出现大逆不道的人,原因就在于黄门常待张让等人侮慢天常,篡夺王命,他们父子兄弟霸据州郡,凭借一纸文字就可以获得千金的利益,京师附近数百万的肥沃良田都被他们霸占去了。这一切使得怨气充塞,###不绝。我前一次奉诏###于扶罗——(董卓就任并州牧的使命之一就是###于扶罗。于扶罗,南匈奴单于,活动在河内、河东一带)——的时候,将士们又饥又乏,不愿意渡河作战,都要求先进京杀阉宦,为民除害,向朝廷讨要军饷。臣加以安抚,军队已经行进到新安。常言道: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注意:董卓在这里虽然仍旧把阉宦作为###的对象,但他却只字未提朝廷诏令,而是把手下将士摆在最为显要的位置。也就是说,是因为将士的请求,我董卓才进京的。这其中不乏恐吓意味。
董卓两次上书拒命,却对停止进兵洛阳的天子诏书置若罔闻,渑池上书,直至新安上书,再加上这之前的拒绝升迁及讨价还价,皇权、圣旨在董卓眼里不过是几则安全套的广告,听不听你的,那要看本前将军高不高兴了,朝廷?哪是干嘛事儿的?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您啊,一边凉快去吧!
董卓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时机,要不,大军早就开到洛阳城下了。在中央也有董卓的无间道高手——董卓的亲弟弟董旻时任奉车都尉,在洛阳政变中也是一个活跃的人物,他伙同何进的家将,杀掉了何苗——无间道高手弟弟给哥哥发来了“鸡毛信”:何进已壮烈牺牲,小皇帝逃到了北芒,朝廷已群龙无首,洛阳城中大乱,现在已处于无政府状态!
眼下这种形势,正是董卓进军的最佳时机!走!众将官!随俺北芒救驾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33)
现在该说说小皇帝少帝和他的弟弟陈留王的去向了。
小哥俩儿挺机灵,前边大兵一堵路,两个小孩就趴到了草丛里了,他们也明白,杀人最容易引起人激动的,尤其是手里拿着刀的人,杀红了眼的大兵哪会管你什么皇帝、亲王?说不准知道了有个皇帝、亲王之类的让他们试刀反而更加兴奋呢。
终于躲到了天黑,救驾的部队收兵回营了,十四岁的少帝领着九岁的弟弟钻出了草丛,借着萤火虫的光亮找到一个农家的草堆,权当龙床凑合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急着来救驾的河南中部掾闵贡才算找到了哥俩儿,三人两匹马,经北芒阪回京归位。
时任太尉的崔烈闻知真龙天子起驾回宫,立时意识到了自己领袖百官的责任,带领文武百官不辞劳苦、无限忠心地从洛阳赶到北芒迎接圣驾,未及举办盛大的欢迎仪式,只见西北方向人喊马嘶,尘埃蔽日,无数铁甲骑兵席卷而至。
前将军、斄乡侯、并州牧董卓的西凉铁骑到了。
太尉崔烈护主心切,迎头拦住一马当先的前将军,先给他展开了大辩论:
“天子在此,闲杂人员回避!没接到圣旨吗?谁准你们凉州部队来的洛阳?”
是啊,太尉者,大汉朝最高军事统帅也,还镇不住你个小小的前将军?
董卓将眼一瞪,怒火盈胸:太尉?你还真拿自己当根葱啊?
“老子一天一夜赶了三百里来救驾,你小子敢叫我回避?你觉得我砍不断你这当太尉的脑袋?”(卓骂烈曰:“昼夜三百里来,何云避,我不能断卿头邪?”——《三国志·英雄记》)
汉典略中记载的董卓稍客气点: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官大不如刀快,太尉顿时蔫了,保持沉默吧,大官不与小官一般见识,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少帝一见来了救国之忠臣,一时激动得心血沸滚,眼含热泪,无法言语;那陈留王人小鬼大,心智乖巧,眼见这位连太尉都敢骂的人,气势非凡,绝对英雄,便坐在董卓怀里,小嘴不亚于秦时甘罗,竟把这次宫廷政变描绘得有声有色,叙述得条理分明。董卓心中一动:让陈留王与皇帝换换岗位吧。
“众将官!随俺保驾进京!”
一路走,还不忘教训皇帝几句:
“陛下令常待小黄门作乱乃尔,以取祸败,为负不小邪?”(《三国志·董卓传》)
这皇帝要是换了可是大有好处:
一、九岁的小孩兴许还尿床呢,还不是我说黑了他就乖得像猫似的闭眼呀。
二、这刘协是董皇后一手带大的,咱老董也姓董,管他陇西董氏和河间董氏是否亲族,这皇戚咱是当定了。
三、一旦有了外戚的身份,那现在残存的外戚势力不靠咱靠谁?
四、关键是这少帝如果继续当皇帝,那个老不死的何太后就可以依法临朝听政,何家没死的家将、兵丁、旧部就没法子挖过来。光凭带来的三千人哪能在这大都市里长混下去?
可这皇帝也不是说换就能换的,得先比比哪家的拳头硬气。
己方:就这三千敢死队。
敌方:袁绍:五千号全国之精锐的西园部队,据密报他还私招了两千黑兵;
袁术:两千虎贲军,据说也不是善茬;
曹操的一千羽林军更小视不得,那可是刀头子舔过血的王牌军;
还有原属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家兵有接近一万人,都是个顶个上阵敢拼命的愣种;
执金吾丁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