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局势发生逆转。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舆论的稳定,争取达到最佳效果。一些国际友好人士也提醒我们,你们的做法是对的,要谨慎低调,风云莫测,尤其是在最后的48小时、24小时,甚至在投票前,风云突变的事也是可能发生的。法新社7月9日报道说,北京上一次过度乐观,这次“北京既充满信心,又在努力把自己的感情隐藏起来”,“在距离国际奥委会宣布2008年举办城市仅5天时,却出奇地安静下来”。在莫斯科的7天,决战前夕,我们度日如年,祝福每一天都平平安安地度过,不要出现意外,直到最后成功的时刻。
我们担心舆论突变。果然,在申奥的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刻,西方某些媒体开始发难。美国主流媒体,如《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时报》和美联社、CNN等接连集中报道中国的人权问题,耸人听闻地造谣说“中国过去三个月处死刑人数超过世界其他国家过去三年的总和”。他们煽动说,有这样人权记录的国家怎么能举办奥运会?其他报道接踵而至,有的舆论说“中国的人权记录成为集中攻击的薄弱环节,使北京不适合申奥”。 巴黎、多伦多也时常违规“暗批中国人权”。他们的做法很巧妙,比如多伦多奥申委的鲍博?里查德森绕了个大弯子,据外电报道,他表白,“在今后的言论中,加拿大官员将不提批评中国的人权,但有些人声称中国的人权记录不佳,国际奥委会不应当让北京举办奥运会。”他又说,“加拿大有非常良好的人权记录,加拿大是一个非常尊重言论自由,尊重新闻自由的国家。”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问题,也不是新的动向。1993年“从北京宣布申办2000年奥运会,美国制造了大大小小二十多起事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权问题,“比如,当时美国众议院通过一个决议,说中国是没有人权的国家,不支持中国举办奥运会,由美国国会通过反对一个国家申办奥运会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不仅众议院通过决议,参议院的60个议员也给国会写信,反对北京申办。”这类问题从2001年年初就有了。我们在去莫斯科的飞机上就分析过,目前国际舆论聚焦在中国人权问题上,有人攻击,也有人希望我们在人权问题上能说几句话,有利于我们做工作,有利于影响国际舆论。但是在这时候、来势这么猛,是新动向。我们意识到,“来者不善”,是他们在投票前最后一搏的“杀手锏”。这自然引起我们的严重关切,几次晚间会上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认为,我们应该正面做出回答,在肯定中国人权发展与进步的同时,适当地说明我们的人权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既不失原则、不迎合,又采取灵活态度,争取多得分。我说,事实上,我们过去在写关于中国人权发展的白皮书时,对人权问题的表态,都是在讲了我们人权事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后,也承认我们有不完善的地方,随着我们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完善。不只是中国这样,各国都承认。何振梁说他与委员们交谈时,有人也提出希望我们正面回应人权的建议,“不然,陈述时北京会丢分”。日本大阪申奥团也讲过人权问题这是各国都有的事。参加会议的人员都认为应该做出积极的回应,并让我先考虑个表述口径,等李岚清副总理来后当面请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北京申奥与对外宣传(10)
在向李岚清副总理汇报时,刘淇同志让我提出了就“人权”作正面回答的必要性和表态口径。何振梁说有些委员建议,如果我们在人权上能表个态,可能会增加北京的选票。经李岚清副总理同意,然后对表态口径作了斟酌,把市长刘淇13日陈述稿中举办北京奥运会三个亮点的第一点“它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为“它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将有益于我们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人权问题作了回应。并首先在12日由国际奥委会委员主持的北京申奥代表团记者招待会上,我代表团就人权问题主动作了说明,当记者又提出这一问题时从容作了应答。敏感的记者紧紧围绕这一问题迅速做出了反应。但是,我们的记者可能是不了解这个过程,却有意作了回避。
“它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将有益于我们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两句话句句推敲、字字斟酌,如“有助”、“有益”与“进一步”的分寸感,用“我们人权事业”而不是“我国人权事业”等,都耐人寻味。这一表态对投票起了多大作用,无法量化。《香港经济日报》7月14日有一篇题为“北京高招妙解人权咒”的报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报道说:“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看似一路大热跑出,但其实北京在最后阶段为争取票源的匠心部署和公关策略,相信对最后以大比数胜出起了关键作用。在申办冲刺时刻,人权再次成为困扰北京的最大阻力,令外界关注北京会否重蹈1993年申奥失败的覆辙。但北京没有如以往一样,对外界反驳人权指责,而是采取借力打力策略,称北京办奥运会改善中国的人权状况。此新说法很快被舆论报道广泛接受。”《参考消息》,2001年7月15日。
精彩出场 言倾四座
每个申办城市都要在国际奥委会112次全会上作陈述报告。按照规定,每个申办城市陈述一小时,其中讲45分钟,15分钟回答问题。对我们来说,这是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唯一的一次当面听取介绍北京,当面提出问题,犹如面试,既有“答题分”,又有印象分。这是赢得举办、赢得选票的重头戏。
为此,很早就开始设计方案。北京奥申委非常明确,务求做到陈述报告针对性强、说服力强、有特色、精彩动人。陈述报告的内容和基调,着重讲政府和民众的支持,讲北京的亮点,讲举办的基础,讲未来的设想,讲北京和全国人民的真诚期盼;对举办好奥运会做出庄严承诺,实事求是地回答委员们的疑问;强调用典型的事实说话,每个人有个性、有情感、有特点,竭力避免政治色彩和宣传色彩;强调陈述中只讲自己,绝不影射、攻击任何城市和任何人,严守奥运宗旨,表现大国风度,让每个人听了都觉得舒服(不管有的人心里如何想),争取每一张选票。即使有人影射、攻击我们,也绝不交锋,相信委员们和人们的辨别力判断力。我们坚信,做好了正面陈述就是最好的“宣传”。陈述报告设计绝妙,陈述人明确分工,赴莫斯科前反复进行模拟演练,反复讨论修改,从陈述内容、陈述角度、出场顺序、陈述语气、面部表情、目光注视、着装色彩,到陈述与影片、陈述人员与台下的中国观察员之间的交流和呼应,个人细节与整体,台上与台下融为一体。例如,演练中大家普遍赞同增加些个人感情色彩,要自然,但又要因人制宜。有人曾建议何振梁在陈述中增加一些表达个人情感的话,何振梁说:“这不符合我的性格和我在奥委会中的形象。”赴莫斯科后又到现场演练修改,听取外国专家的意见。例如,原来刘淇的陈述中讲到北京市民在学习英语时说:“事实上,我也正在学习英语。”一位外国专家提出“你想幽默还没有幽默到家,如果改一下就更好了”。后来改为“正如您注意到的,我现在正在学习英语”,果然在大会陈述时引起了满堂笑声。讲话者、陈述者所付出的更多。有人告诉我,李岚清副总理反复修改他的讲话稿,在去莫斯科的飞机上都在反复地朗读,甚至背诵讲话稿。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的英语水平不高,语音不太标准,她总是那么顽强刻苦地练习,直至熟练地背诵下来。
北京申奥与对外宣传(11)
7月13日,星期五。这是五个申办城市向奥委会全体委员陈述的日子,是投票产生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日子。通过抽签,确定大会陈述的次序是:大阪、巴黎、多伦多、北京、伊斯坦布尔。这个次序对我们是有利的。我们的陈述在莫斯科时间下午3点开始。上午各代表团在莫斯科世贸中心电影厅的指定位置听其他城市的陈述,我们在事先做了两次演练。我们前面的三个城市的陈述各自突出了自己的特点,有的对我们很有冲击力。可以看得出,多伦多的陈述架构带有当年悉尼的陈述模式,有点乱,不协调,但有几个“奥林匹克,……”的排比句和儿童的演唱很有冲击力,他们一再重复“以运动员为本”,并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