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稻草又有谁能放弃?
对于诸葛亮赴江东的历史背景,最合理的解释是:先是鲁肃奉孙权之命,前来表达联手意愿,然后才有了“诸葛亮请缨赴江东”。
鲁肃奉孙权之命拜会刘备,并不代表孙刘联盟的正式达成。无论从礼节或规程上讲,刘备都应该派代表去回访孙权,所以鲁肃劝说刘备:“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于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三国志注》引《江表传》)。也就是说,让刘备派人与江东结好,也是鲁肃的主意。”
但是到了《三国志。诸葛亮传》那里,诸葛亮赴江东的行为便成了诸葛亮一人的“奇策”。《亮传》曰:“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似乎葛亮赴江东求援与鲁肃没什么关系似的。但深究下去,我们便会发现一些蹊跷:为什么诸葛亮在刘备面前称呼孙权要用“孙将军”而不是直呼孙权其名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鲁肃在场,诸葛亮不得不对孙权采用尊称。只不过记述者有意不提鲁肃,从而使人们忽视了鲁肃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 孙刘联盟(2)
那么这个有意不提鲁肃的记述者是谁呢?他会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吗?但若真是陈寿有意误导后人的话,他应该连同《吴书》一起修改了才是,毕竟《吴书》对鲁肃之于孙刘联盟的贡献有着详尽的介绍。陈寿保留了《吴书》对鲁肃的功劳认定,说明陈寿并非想抹杀鲁肃的功劳。至于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的记述偏差,只能是由于他自己的历史误读而造成的。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陈寿并没有好好地阅读《吴书》,所以才造成了《亮传》和《吴书》的矛盾之处。
在误导陈寿的那些错误的史料中,“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应该是最严重的一句话。因为它省略了鲁肃前来示好的背景条件,从而使陈寿得出了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的结论。
那么,这句让陈寿发生历史误读的资料又出处何方呢?当然不可能出自于蜀汉的官方档案。因为蜀汉政权根本就“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三国志。后主传》),相信刘备在逃窜途中更不可能有完备的记录制度。对于“江东和谈”的历史背景,或者靠口口相传而延续下来,或者从诸葛亮文集中得到。若是靠口口相传而获悉了这所谓的“历史”,只能说明蜀人有以讹传讹的毛病;若是从诸葛亮文集中得到这误导性的资料,那么只能说明,诸葛亮的文集有曲笔了。
刘备之忧
诸葛亮赴江东拜见孙权,本属于礼节性的回访。既然东吴方面已发出联盟的意愿,那么“赴盟江东”又有什么难度呢?
不过,刘备对这次“赴盟江东”还是有点不放心,毕竟他已经山穷水尽,与孙权的联盟就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容不得半点闪失啊。他整日在江边盼望诸葛亮的回归,但却总看不见诸葛亮的影子。此时曹操大军已渐逼近,刘备焦心如焚,每天派人巡逻,观察孙权军队的动向。
终于有一天,刘备看到了东吴大将周瑜的船队,他赶快派人前去慰劳,但却遭到周瑜的婉言谢绝。周瑜说:“我还有军务在身,也无权接受你的慰劳。如果你能屈驾前来,我倒是能告诉你一些你想知道的东西。”
于是,刘备乘一叶扁舟,孤身去见周瑜。周瑜告诉刘备,自己有三万战卒。刘备不由说了声:“太少了。”周瑜很自信地说:“这个数字足够了,你就看着我怎么破敌吧。”
虽然周瑜已经表明了破敌的决心,但刘备还是不放心。他对周瑜说,能不能让我见见鲁肃?
也可能刘备觉着:周瑜这个人城府太深,他说的话未必可信。所以刘备希望见到鲁肃,想听听鲁肃这个忠厚人是怎么说的。
周瑜看透了刘备的心思,他很真诚地说:“我权力有限,不敢随便做这样的安排。你若见鲁肃,下次肯定还有机会。而且那时孔明也会回来,你放心好了,也就两三天的时间。”
(《江表传》: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讬于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
周瑜之功
尽管刘备对孙权是否出兵还心中没底,但周瑜却明白:孙权一定会出兵抗曹的,因为他早已经帮助孙权下定了决心。
早在建安七年,曹操挟新破袁绍之威,下书责令孙权质押儿子。孙权召开群臣大会,张昭等人不知所措。周瑜则在私下对孙权说:“昔日楚国受封于荆山之侧,拥有土地不满百里。但楚国却能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占据荆杨之地,领地一直延伸到南海,且传业延祚九百余年。如今将军秉承父兄余资,兼领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汎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什么样的逼迫,能让你送儿子当人质?质一人,不得不听命于曹操,而且最多领个侯印,带十几个仆从,乘几辆车,坐几匹马而已,岂能与南面称孤相提并论?所以还是先不要送儿子当人质,可以慢慢观察他的发展变化。若曹操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你听命于他也不晚。若曹操图谋暴乱,那么他必然会自焚于天下。将军你韬勇抗威,以待天命,当然更不能送人质于曹操!”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篇 孙刘联盟(3)
孙权的母亲很赞赏周瑜,她对孙权说:“周公瑾说得有理。公瑾与你哥哥孙策同岁,只是小一个月而已。我把他看作自己的儿子,你应该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于是,孙权打定了主意,不送儿子当人质。
(《三国志。周瑜传》引《江表传》曰: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杨,至于南海,传业延祚,九百馀年。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汎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偪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
建安十三年,刘琮投降曹操,震怖整个江东。很多人都建议孙权主动迎接曹操。但周瑜却说:“不能这样。曹操虽然自称汉相,实则是汉贼。况且曹操前来送死,我们怎能去迎接他?请让我为将军算笔账:如果北方已经安定,曹操没有内忧,能打持久战,那么他来跟我们较量水军,也未必有多少胜算。如今北伐还没有安定下来,而马超、韩遂还占据着关西,成为曹操的后患。况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原人之所长。而且今年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原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兵之患呀,可曹操却非要贸然行事。所以,将军擒操,就在今日。请将军给我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我保证为将军大破曹操。”
周瑜的话让孙权信心倍增,他当场就表态:“曹操老贼早就想废汉自立了,只是忌讳二袁、吕布、刘表和我而已。如今其对手已被消灭,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和曹贼,势不两立。你说应该坚决抗击,正好与我相合,真是天将你授予了我呀。”
(《三国志。周瑜传》: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