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自贬三级的同时,诸葛亮也对北伐失利的所有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其中对赵云的处罚显然是过重了。
街亭失利,使得蜀军仓皇撤退,主力部队的人马、粮草和辎重器械丢失不少。而负责佯攻的赵云、邓芝部队则是另一种表现。赵云在箕谷亲自断后,把所有的军资粮草都带回了汉中,而且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三国志。赵云传》引云别传曰: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按照赵云这种出色的表现,应该受到奖赏才对。但他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被诸葛亮贬为了镇东将军。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陈寿在这里说赵云“不至大败”,那就是说赵云至少是有小败了。叫我说,既然赵云不损一兵一卒,根本就不算败。
赵云的任务是佯攻。没有必要打败曹真,只要牵制住曹真不分兵对付诸葛亮的主力就可以了。很显然,他的这个任务是完成了。
既然赵云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有处罚赵云呢?原因大概有两条:
第一,赵云违抗过诸葛亮的命令。北伐失败后,诸葛亮想用赵云的军资余绢来犒赏将士,但赵云不同意,赵云说:“这次出征失败了,为什么还要赏赐?我恳请将这些物资存入府库,等到十月份再给大家发冬季补贴。”赵云完全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说话,诸葛亮只能接受。而且表面上还表扬的赵云。但实际上他已经很不高兴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9)
(《三国志。赵云传》引云别传曰: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第二,赵云在退兵时烧毁了阁道,增加了下次北伐的难度。被烧毁的阁道有一百多里,一头入于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修建起来非常麻烦。当然这个不能怨赵云。对于蜀汉来说,士兵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诸葛亮也没有要求他一定保护阁道。
诸葛亮在处罚赵云时,并没有讲明处罚的原因是赵云烧毁了阁道。但《诸葛亮集》中收录了诸葛亮给其兄诸葛瑾的两封书信,从书信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赵云烧毁阁道一事实非常不满。
(《诸葛亮集》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岸)〔崖〕阁道书: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岸)〔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个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桂)〔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彊也。”
(《诸葛亮集》与兄瑾言大水赤崖桥阁悉坏书: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
赵云受贬,心情受到影响,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第二年便病死了。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七篇 诸葛亮怎样走上神坛?(1)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诸葛亮一直被视作智慧的化身。特别是当《三国演义》问世后,人们对诸葛亮的顶礼膜拜更是达到了的登峰造极的地步。正如鲁迅先生所批评的那样: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如何走向神坛的呢?笔者以为,促使诸葛亮走向神坛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因素之一:诸葛亮的自我包装
早在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时候,就常常抱膝长啸,以管仲、乐毅自居。管仲以治理国家见长,乐毅以攻城拔寨为先。年轻的诸葛亮向世人宣告:我兼此二人之长,我既能政坛扬眉,又可沙场凯旋。
诸葛亮还借助亲友们的力量,成功地把自己包装成了“卧龙”。诸葛亮的老丈人黄崇彦、诸葛亮姐姐的公爹庞德公、庞德公的朋友司马徽、诸葛亮的朋友徐庶一干人等,都对诸葛亮的形象包装予以过一臂之力。
等到诸葛亮进入蜀汉高层以后,他也把“形象包装”带进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严厉打击那些敢于冒犯自己的人,将目中无人的彭羕捉监处死,将言语不敬的缪立废官为民,将怨言满腹的魏延致于死地。
诸葛亮实施严刑峻法,改善了蜀汉境内的治安环境,但也压制住了民主的声音。蜀汉政权的话语权,基本被诸葛亮一手操控。而整个蜀汉国家更是出现了“国不治史,注记无官” 的局面(《三国志。后主传》)。结果搞得陈寿在写《三国志。蜀书》时,竟然找不到足够的史料。于是,杨戏的《季汉辅臣赞》这种赞美诗集便被大量引入了《三国志。蜀书》中。
在三国中,吴、魏虽也有粉饰自我的倾向,但远不及蜀汉那么严重。吴主、魏主都曾和自己的史官有过认真的谈话,并表明了他们对历史的尊重。所以《吴书》、《魏书》均记载了曹操、孙权的大量劣迹。而在《蜀书》中,刘备、诸葛亮的缺点被掩盖了。后代人被《三国志。蜀书》蒙蔽,还以为诸葛亮真是一个完人呢。
因素之二:蜀汉朝臣的吹捧
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张裔
张裔如此赞美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有恩于他。南中叛乱期间,张裔曾被叛将绑架到东吴。后来诸葛亮派邓芝赴东吴和谈,请求孙权放回了张裔。而且诸葛亮还任命张裔为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
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杨戏
这段话出自梓潼太守杨戏的《季汉辅臣赞》,该书通篇为歌功颂德的内容。在此赞美诸葛亮也就不足为奇。
因素之三:历史学家的曲笔偏袒
后世研究诸葛亮,资料主要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裴松之则大量引用了习凿齿的《汉晋春秋》。陈寿、习凿齿、裴松之这三位历史学家,恰恰对诸葛亮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曲笔偏袒。
(一)陈寿对诸葛亮的曲笔偏袒
传统观点认为,《三国志》作者陈寿尊魏为正统,所以不会从美化诸葛亮的角度来绑架历史。唐朝房玄龄则认为陈寿贬低了诸葛亮的才华,他在《晋书。陈寿传》中说:“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诛杀,陈寿的父亲也被施以髡刑。另外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平时比较轻视陈寿。所以陈寿为诸葛亮立传时,说诸葛亮不擅长将略,缺乏应敌之才。”
(《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
当然也有人认为,《三国志》对诸葛亮不吝溢美之辞,所谓陈寿贬低诸葛亮的说法实为不实之词,不可尽信。更多的人认为,陈寿不计前嫌,能赞誉一个处罚了自己父亲的人,说明陈寿“有良史之才”, 也说明《三国志》是信史。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七篇 诸葛亮怎样走上神坛?(2)
在我看来,《三国志》算不上什么“信史”,陈寿对诸葛亮的描述也并非客观。而且,陈寿还是第一个绑架诸葛亮、拔高诸葛亮形象的史学家。
没错,诸葛亮是惩罚过陈寿的父亲。但陈寿之父所受的髡刑,是一种剃发之刑,一种象征性的惩罚措施而已,这根本无法与司马迁所受的宫刑相提并论。在古代战争中,军败治罪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曹操就曾颁布过“军败抵罪”的法令。街亭失手后,蜀汉前锋马谡被诸葛亮处死,作为参军的陈寿之父仅仅被处以剃发之刑,可以说是被轻判了。从这一点来讲,陈寿应该感激诸葛亮才是。所以他根本不会由此而贬低诸葛亮。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大量的溢美之词可以看出,陈寿的确是粉饰了诸葛亮的业绩。
《三国志。诸葛亮传》全文6000多字,记述诸葛亮事迹的仅有2000来字,而诸葛亮的言论和陈寿本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就有3000字的篇幅。也就是说,有关诸葛亮的记述缺少“干货”,水分很大。这与《三国志》对曹操、孙权等人的记述不同。《三国志。魏书》记述曹操,以及《三国志。吴书》记述孙权时,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