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挫兼并”,防止豪强大户的高利贷盘剥,这种借贷是面向需要借贷的贫民的,并非专门针对大户强行取息。虽然规定“召民情愿请领”,“不愿请者,不得抑配”,但又规定“结保请领青苗钱,每保须第三等以上有物力人充甲头”,这两项规定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既然必须结保领钱,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强迫三等以上大户做保头领钱的情况,因此“不得抑配”也就变成了一番空言。这些措施显然是需要改进的,只要略加调整,就可以减少矛盾,避免冲突。
王安石主张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强调通过发展经济来满足需求,并不主张一味减少开支或者要求人们节欲。正是这一观点使王安石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人,也使他蒙受了许多不白之冤。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对经济一窍不通,却自以为是,不肯接受王安石的理财之道。司马光对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观点根本弄不明白,他以为“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这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观点,一是认为财物完全是天地所生,忽视了人的劳动能够创造新的财富;二是认为财物是一个常数,不会增加,不懂得世间还有扩大再生产。因此,他认为所谓理财就是聚敛,就是搜刮民财。
王安石则主张“天下财富依天下之力而生”,是可以不断增加、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理财就是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为了强调开源、强调发展生产,王安石对盲目的节用表示反对,正是这一点使人们对他产生了误解。
司马光之辈既然不懂还有开源一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就只有节俭一法了。节俭当然是美德,也是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之一,然而如果只会节俭,一味强调节俭,就势必会减少必不可少的开支,虽然能解一时之急,却会造成更大的隐患。而且,过于抑制需求对发展生产也是不利的,现代经济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宋朝的前几位皇帝除真宗外,都是比较节俭的,然而单纯讲节俭却不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而且只有皇帝节俭,大臣、贵族都奢费无度,也是毫无意义的,仁宗朝的事实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正是由于王安石反对单纯节俭,守旧派及后人多以为他反对节俭,甚至主张皇帝可以奢华,以天下之财自奉。此事不辩自明,王安石一生俭朴,怎么会反对节俭?神宗也一直比较俭朴,并未奢华。这不过是邵伯温辈有意诬蔑,后世不明真相者随声附和而已。
熙宁变法在富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量荒田的开垦,水利设施的兴修,有效地增加了农业产出,政府财政收入随之大司马光像量增加,“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州州县县,各有蓄积”,财力的充足使得各项事业的开展有了可靠的经济基础,也使中下层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强兵之方(1)
王安石在理财富国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强兵。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置军器监等法令和措施都是围绕强兵这一根本目的而设定的。
宋朝军队战斗力差是非常出名的,十战九败是常事,以至于敌方一听说跟宋军交锋,就欢喜雀跃。而其祸根,可以说早在太祖时期就种下了。说来可笑,宋军战斗力差是朝廷有意造成的。由于晚唐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兵骄将横,导致兵变连连、天下大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宋太祖有意减弱军队的战斗力,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相互牵制,不能为乱。宋军还是无赖流氓的大本营,为了避免###,防止兵将造反,朝廷有意将社会上游手好闲、好勇斗狠之辈纳入军中。可以说宋军本来就不是对外的,而是为了避免内部###而设置的。宋太祖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如何防止军队造反上,根本没想过如何抵御外敌,或者说他考虑的是赵家的传国万世,考虑的是一家一姓的利益,根本没将国家利益放在心上,因而这样的军队只会虚耗民财。
治军与理财是相应的,不整治军队,就无法节约占财政开支大半的军费,富国自然也谈不上,因为这种军队实在是消耗财力的无底洞。但是,整顿军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大乱。早在知鄞县时,王安石就对此表示关注。当时由于军队数量太大,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宰相文彦博、枢密使提出省兵,建议裁减禁军,王安石为此有《省兵》一诗:
有客语省兵,兵省非所先。方今将不择,独以兵乘边。
前攻已破散,后距方完坚。以众亢彼寡,虽危犹幸全。
将既非其才,议又不得专。兵少败孰继,胡来饮秦川。
万一虽不尔,省兵当何缘?骄惰习已久,去归岂能田!
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省兵岂无时,施置有后前。
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百官勤俭慈,劳者已息肩。
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择将付以职,省兵果有年。
兵与农是相互依持的,以兵卫农,以农养兵。而农是根本,设兵的目的就是御外治内,保证农民和农业生产不受侵犯。过去一向是兵农合一,战则为兵,耕则为农。自有募兵(职业军人)以来,应征当兵的大多是游手好闲之辈或无以为生的贫民,总之都是无业可赖之人,而官府也有意将之召入军中,以防止生变。但是,这些人从军,既不能御外又不能安内,只是虚耗财物,如此一来则农民负担更加沉重。一有灾荒,贫民衣食无着,政府无力救济,只好又将之纳入军中。如此则兵愈多而农愈少,农民负担日重,养兵、养官、养僧道,甚至有一夫耕而十人食之局。宋朝的禁军就是如此恶性膨胀起来的。这样的禁军战斗力极差,战斗力越差就越需要数量,数量越多则战斗力越差,于是,出现了难以根治的恶性循环。
王安石认为在不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情况下是不能先言省兵的,因为质量不行,就只能依靠数量,不然难以御敌。而且这帮老爷兵骄惰成习,硬裁下来,一时间也不可能改变旧习,还是不耕不桑,让地方白养着,如果不养着,他们又会为贼为盗,为害更大,因此,这些人裁与不裁差别不大。那么怎样解决问题呢?王安石提出两个并行的方案:一是择将治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以质量代替数量;二是减轻农民负担,使人乐于为农,不愿当兵,这样一来游民数量就会大大减少,兵额自然也省下来了。
王安石认为,要想提高军队的素质,就必须改变“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现状,使兵与将相互熟悉,兵有约束,将有职责,上下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有了凝聚力,就会有战斗力。将兵法的实施,就是为了这一目的。
将兵法打破了原来的禁军编制,让富有战斗经验、爱兵亲民的将官统领一部,其辖区比较固定。将以下设副将,将与副将皆给虎符,以增加其权力与威信;又设训练官一职,次于将佐,专门负责军事训练。根据将兵多寡,又在将下设部将、队将、押队、使臣四级军官。将兵法使兵与将比较固定,加强了军事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强兵之方(2)
王安石认为宋军的痼疾是“将非其才,议不得专”,省兵的关键是择将。在择将方面,王安石认为必须选择文武全才,不可专赖武人。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他指出“先王之时士兼学文武,未有不学武事者”,因而各级官员都是文武全才,出则为将,入则为官,守边、戍卫,都是士大夫充任,而今文武分家,文士耻于言武,武官短于知文,军中兵将皆不解文言,不识礼义,战则无策,居则无行,将守边、戍卫的重任托付于此辈,如何得安!因此提高军队素质的关键是提高兵将的文化修养,培养一大批文武全才置于军中。为了培养军事人才,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恢复了仁宗时一度设置,但旋即废罢的武学,选文武官员知兵者充任教授,招收武生,官给膳费,学习兵法战策。
王安石认为武将也应精通兵书战策,智略与勇力是同等重要的。因而他对武举设墨义一科极为不满,认为文官诵书多少还有点用处,武官只会背诵兵书,不识文义,则一无所用。与其招一些只会背兵书、不懂武艺的学究从军,不如多招几个精通武艺的武士。他还认为择将不一定非得是武士,文士知兵者也可以为将。他坚决支持本是文官的王韶为将,使王韶终于完成了收复河湟的绝大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