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子很神气,就感叹的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取妻当得阴丽华”。后来,刘秀果然娶了阴丽华为妻,还立了他与阴丽华之子为皇位继承人,这就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
txt小说上传分享
10。吴三桂抗清谜案(8)
其实,“仕宦当作执金吾,取妻当得阴丽华”,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追求。但是能否让这光荣与梦想成为现实,这可不是说说就能够成功的事情。这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2.本领高强
这里的自身本领高强,实际上包括如下很多方面的含义:
第一、轻财好士。他继承了他的父亲给予他的优良传统,年纪轻轻的他在关外上层人物的圈里一直有着“轻财好士”的美誉。
第二、待人和蔼。吴三桂这个人虽然年纪轻轻,又是名门之后,可他身上见不到一点纨绔之气,和任何人交往都是一派和颜悦色,彬彬有礼,从无疾言遽色。尤其是在与那些地位较低的人相处的时候,他都是同样的和蔼可亲,一脸坦诚,让人大有受宠若惊之感。
第三、沉稳镇定。不论什么场合,他都能镇定自若,在战场上他表现出的勇气和沉着使他能赢得所有军人的尊重;而在社交场合,他的沉稳风度使他能够迅速成为人群的中心。
第四、观察力强。吴三桂这个人,观察力极强。他特别善于观察当时社会上的人和事,特别善于感知别人的情绪反应。因此他具备了由此而带来的极强的社会协调性。
第五、文武双全。俗话说得好,“将门出虎子”,这话不假。吴三桂从小生在军旅之家,不但从小就炼就了一身的好工夫,而且还从小阅读了大量军事方面的书籍,这就为他日后的不断升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吴三桂这个人城府极深,精明机敏,和同龄人相比,他显得成熟许多。很多场合上,他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他能够成为很多人的朋友。
3.家族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下面的情况:在同等条件下,如果两个人都干出了一番同等业绩的话,那么,一般来说,升迁的都应该是那个名门之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
也正是因为如此,得到了父亲吴襄和舅父祖大寿全力扶持的吴三桂,他的业绩也就能够迅速得到了驻守辽东的明朝高级官员的赏识。
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他的父亲、舅父和表哥们经常在自己的上级面前,或揄扬吴三桂才华“聪俊绝人”,将来必定“大成”;或称颂吴三桂品质“纯忠极孝”;或赞扬吴三桂战功“夷夏震慑”。正是在他们的赞助下,吴三桂才逐渐得到了驻守辽东的明朝高级官员的赏识。
4.善于攀附
借着自身的本领高强和家族的全力支持这股东风,吴三桂又竭尽全力地结识并交结高级军政人士。
吴三桂热衷于广泛交游,人有所长,他总是千方百计要与之结识,别人遇到困难,他经常主动慷慨解囊,一掷千金。对于那些身居高位于他的前途大有关碍的人物,他更是善于攀附,不显山不露水之中每每赢得他们的好感:
天启年间,高起潜代皇帝总监辽东兵马,初出茅庐的吴三桂就认这位位高权重的太监做了义父;大学士方一藻巡抚辽东以后,吴三桂很快和其子方光琛成了结拜兄弟;洪承畴经略辽东之后,他又和洪承畴的亲信幕僚谢四新结为至交。所以历任边关大吏无不对他宠眷有加,他不发迹,还有谁能发迹?
因此,吴三桂在这批人的扶植下一路飙升,几年间,从一个普通的中下级军官升任团练总兵,成为明朝一位重要将领。
八、升任总兵之后的吴三桂
吴三桂升任总兵之后,首先抓了练兵,他依据洪承畴的部署,用了两年的时间,练成辽兵三万,成为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劲旅。
此外,吴三桂与其父吴襄一起,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还炼成了一支吴家亲兵。这批亲兵有三千多人,由吴氏家丁家将组成,只听命于吴氏父子。他们在经济上得到优厚的待遇,所以也特别能战斗,是吴氏父子的子弟兵,常常于关键的战斗中敢效死力。
但是,东北战局逐渐朝着有利于大清王朝方向发展。面对着越来越恶化的形势,吴三桂将会做何打算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1。吴三桂降清谜案(1)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1639年,年仅27岁的吴三桂升任总兵。但是。与此同时,东北战局逐渐朝着有利于大清王朝方向发展。
宁锦之战是一个大明王朝与大清王朝双方在1640年到1642年间以争夺宁远、锦州为目的,由多次大小不等的战斗组成的大规模战役。在这次大规模战役的前期,吴三桂曾经多次与清朝的八旗兵发生遭遇战,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一、宁锦之战前后的吴三桂
1.夹马山遭遇战
1639年,吴三桂被提升为总兵。公元1640年7月6日,明兵与清兵在今辽宁锦县杏山附近的夹马山发生一场遭遇战。
我们综合了《清太宗实录》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明档》第16号卷分析,可以看到,事情是这样的:
原来,在杏山西边的五里台居住的蒙古多罗特部民,共有30家,60余人。他们秘密约降清朝,请求清兵前来接应,保护他们免遭杏山、松山、锦州等处明兵的堵击。正巧皇太极亲历锦州一带巡视,当即指令济尔哈朗、阿达礼、多铎等一批骁将率护军1500人前去迎接这批蒙古人。
清兵于7月5日夜偷过锦州城,7月6日黎明,他们接到了蒙古人。结果在他们急速回返的过程中被明兵发现。
驻防杏山的辽东分练总兵刘肇基闻警,即从所部5000人中抽调3000人马,从原驻守此城的明兵中调出300人,投入战斗。在离杏山北十余里的松山附近驻防的吴三桂得到警报,也立即出动3000人马,“长驱直过杏山”。锦州总兵祖大寿会游击戴明率马步兵700赶来会战。很快,明兵集结7000余人马,进逼清军。
关于此役清朝方面的兵力,清官方明确记载是1500人。但是根据吴三桂给明朝政府的报告,则是15000余人,比清官方所报清兵1500人增加了10倍兵力。
我们再说济尔哈朗,他为引诱明朝的骑兵出战,把所部撤退到离城九里的夹马山,又迅速采取击其一点、不打其余的方针,全力包围吴三桂的部队。吴三桂拼命冲杀,“与贼血战”,在刘肇基的及时援救之下,突出重围。结果,双方均不敢恋战,各自班师回营。此役明兵与清兵的损失大致相当。
8月2日,皇太极从沈阳发来一万兵马增援;4日、5日又“发披甲兵”,可见清兵为迎护蒙古多罗特部民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
2.奇袭清兵镶蓝旗营地
这时,皇太极正在积极谋划攻取锦州,此前皇太极已经派遣济尔哈朗与多铎率部进驻锦州北90里的义州(今辽宁义县),作为清兵进取锦州的战略基地。同时不断向锦州地区出击,袭扰明宁远、锦州驻兵。锦州地区的形势日益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辽东新任巡抚丘民仰会同吴三桂、祖大寿、刘肇基等共同谋划战守之策。蓟辽总督洪承畴提出:采取多种作战方式,守战兼顾。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明兵开始对清兵主动出击,展开各种形式的进攻。公元1640年8月24日夜,吴三桂指挥500马步兵自松山奇袭锦州附近的清兵镶蓝旗营地。清兵仓皇出营接战,双方在黑暗中展开一场混战。吴三桂的意图,是对清兵进行骚扰。当大批清兵出动时,便急速引兵撤退。清将一时不知明兵究竟有多少,害怕误中埋伏,不敢追赶。旋即被迫移营。
3.五道岭伏击战
8月26日,蓟辽总督洪承畴会同吴三桂等共同组织了一次对清兵的新的进攻。明军出动马步兵四万进至离杏山城(今辽宁锦县杏山)十里地方埋伏起来。
8月27日晨,吴三桂率领副将以下将官五十余员,士兵约四五千人,“齐出杏山城,整列队伍”,令骑兵居前,便于冲击;步兵火器居后,以备堵击。这时,担任侦察的先头部队报告,清兵两万余骑从汤河子向西南奔来。吴三桂闻讯,即亲自率领骑兵飞驰至五道岭,与先埋伏在这里的明兵会合,准备迎击。
这支由多尔衮、豪格等统领的清兵发现明兵之后,便向五道岭疾驰,直抵张官屯。“蜂拥”般向明兵冲来。
11。吴三桂降清谜案(2)
吴三桂一声令下,以逸待劳的明兵呐喊着冲上去,“跃马冲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