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有个信徒问他:“赵州是什么?”
赵州禅师回答:“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其实这话一语双关;若是问赵州城这个地方,指的便是它的四座城门;若是问赵州的道风,那就好像这赵州城一样四通八达。
有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狗子有佛性吗?”
赵州禅师毫不考虑地回答:“没有!这个真没有!”
学僧十分不满,就说:“佛经上说,上自诸佛菩萨,下至蝼蚁草木,都是有佛性的。为什么狗就没有佛性呢?”
赵州解释道:“因为狗儿有业识,所以我说它无佛性。”
过了几天,另一位学僧也问了同样的问题,赵州却回答:“狗子有佛性!”
学僧又不满意了,看吧,你说什么都有不满意的人,所以说做人难,做师父更难。这个学僧说:“狗儿既有佛性,为什么要闯进狗身这皮囊袋子呢?”
赵州禅师回答说:“因为它明知故犯呀!”
狗儿有佛性,是因为众生原本平等如一,这话我的小徒弟一定爱听,可即便再有佛性,不经过修行也难以成佛。就好比一些人,他们有能力、有才华,可就是希望不经过锻炼而一跃成名,这不就是开玩笑吗!年轻人慢慢来,好福气都在后面呢!狗儿有无佛性你可以不管,但自己的路要如何走,就看你怎么选择了。
skbshge
第三十九章 往哪里去()
洞山良价禅师有个弟子名叫德照,这一天,他听说德照生了重病,就前来探望。
德照见到洞山禅师,便凄楚地说道:“师父,您忍心看着弟子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吗?我生病好难受!”瞧,这家伙多会装可怜。
洞山良价禅师反问:“你是谁家的子弟?”
德照回答:“我是大阐提家的子弟。”大阐提就表示无佛性。
洞山良价禅师两眼逼视德照。德照非常焦急,问道:“四面的高山向我逼近时,师父,我该如何是好?”
“我以前也是从人家屋檐下走过来的。”洞山回答。
“我和师父在屋檐下相遇时,要不要互相回避呢?”
“不必回避。”
“假如不回避的话,您又要叫我到哪儿去呢?”德照一脸迷茫地说。
洞山禅师开示道:“五趣、六道、十法界,到处是路,你何必忧虑?如果你不放心的话,可以到田里去种稻粮!”
德照听了以后,说声:“请师父珍重!”就坐定入灭了。
禅师叹道:“你虽然能这样出去,但是,不能这样回来呀!”
德照也算是有修为的禅僧了,可他在临死时仍不免困惑,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条路上走。洞山禅师开示他“到处是路”,可是哪一条才是正路,这就不是人人都能找到的了。能来去自由固然是好,如果做不到,我们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种快乐呢?
洞山禅师说要“垦地种粮”,就是说我们还要自己种下好因缘,才能收获好结果。人生这一条路,谁没有过艰难坎坷,在困境时不要抱怨或气馁,多想想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未来之路走得更顺畅,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skbshge
第四十章 西来意()
龙牙禅师有一天向临济禅师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临济禅师看了他一眼,并不回答,只是叫他把香板拿来。龙牙禅师把香板拿给临济禅师时,临济拿起香板就朝龙牙打去。
“师父,您拿香板打我没有关系,但总要告诉我什么是祖师的西来意呀!”龙牙禅师笑嘻嘻地问。
临济道:“香板难道没有告诉你西来意的意思吗?”
后来龙牙禅师又到翠微禅师那里参学,他也问了同样的问题。
翠微无学禅师听后,叫他去拿一个蒲团来。龙牙把蒲团拿来,翠微接过蒲团就朝龙牙打过去。
“师父,您打我不要紧,却还没有告诉我什么是祖师的西来意呀!”
翠微禅师道:“蒲团难道没有告诉你祖师西来意的道理吗?”
龙牙禅师经过了多少年的参学研究,终于悟出了香板和蒲团的西来意。
我的小徒弟说,这两个禅师太厉害了,弟子不过问了个问题,就用东西打人,真是让人好怕怕啊!
我对他说,不懂就别乱嚷嚷,在参禅时,常用法器或法物来象征禅道传衣传钵,用香板打你,其实是告诉你要有所担当;用蒲团打你,是让你借此接触佛心。可见,不论是香板也好,蒲团也好,都可以传递禅心的“西来意”。
不能参究其中的人,往往觉得禅不可思议,其实,何必要问那么多呢,即便你不懂参禅,不懂什么叫“祖师西来意”,但你用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生活,而且把自己的学问知识和智慧快乐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别人,那么你的生活比了解了那“祖师西来意”还要更有趣。
skbshge
第四十一章 自己的住处()
赵州禅师一生疏散不羁,过着随遇而安、随缘随喜的生活,从不安住一处,正所谓“处处无家处处家”。因此,到八十岁时他还在云水行脚。
有一天赵州禅师行脚到云居禅师参禅的地方。云居禅师说:“你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不找个地方安住下来呢?”
赵州禅师听后,像什么都不懂似的问:“要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给我做长居安住的地方呢?”
云居禅师告诉他,山前古寺修复后即可安身。赵州禅师反问:“老和尚,你为什么不自己去住呢?”
又有一次,赵州禅师到茱萸禅师处,茱萸禅师也问他为什么不找个地方安住下来。
赵州禅师感慨地说道:“你说什么地方可以安心住下来呢?”
茱萸禅师说:“你不必问别人,你年纪这么大了,连自己的住处都不知道吗?”
赵州禅师悚然起敬地答说:“我赵州三十年来随缘生活,想不到今天才被驴子踢了一脚!”
赵州禅师当初行脚是因为有一个学僧曾问他:“将来劫火焚烧的时候,四大五蕴的身体是坏还是不坏?”
“会坏!”赵州禅师肯定地说。
“既然身体会坏,那就随他去了?”学僧又问。
赵州禅师答:“嗯,那就随他去!”
就因为自己说过这么一句话,学僧曾表示怀疑,赵州自己也颇为犹豫。所以,他后来就遍历山川,到处行脚,访师决疑,直到八十岁仍然四处云游,以求痛快而已。直到在茱萸禅师那里得到启示,他才结束了四处云游的生活,在茱萸禅师那里安住下来。
所谓自己的住处,不外是安顿好自己的内心而已。你想安稳,说也容易,只要你两眼朝前看,一心安住当下,不要左顾右盼,也不要瞻前顾后,更不要心猿意马,不要让自己的心灵时刻被欲望牵引着走,那么你的生活就是踏实安稳而快乐的,偷偷告诉大家,我就是这样生活的。
skbshge
第四十二章 粥与茶()
赵州禅师非常注重在生活中修行、觉悟,他认为修佛也不能废弃日常生活,还要跟随他学禅的青年从生活里体验禅,从生活里表现禅者的风格。
有这么一位初来学禅的僧人,他跑来请示。赵州禅师问道:“你吃过粥了没有?”
学僧回答:“吃过了。”
赵州禅师即指示:“那洗钵盂去吧。”
第二位学僧又来请求开示。赵州禅师问道:“你来了多久了?”
“今天刚到。”这学僧恭恭敬敬地说。
“吃过茶没有?”赵州又问。
学僧点头说:“吃过了。”
“那么就去客堂报到吧。”
第三位学僧也上前来说:“弟子来禅师座前参禅学道已有十余年了,都从未听到老师指导佛法。今天,弟子想要下山到别处去参禅学道。”
赵州禅师听了这话,故作大惊:“你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一处我没有指教你?”
学僧知道赵州禅师在打禅语,便低头用心思想。
赵州禅师道:“会就会了,如果你用心分别思维,那么就偏离禅道太远了!”
学僧似有所悟:“那么我该如何保持不刻意而为的状态呢?”
赵州禅师就指示道:“只要你离开分别、离开妄想,便如同如来一般了。”
不论是佛是禅,都不能离开生活。让生活从单调变得丰富,从平淡变得精彩,这本身也是一种修行。吃饭睡觉是修行,也是生活。如果你觉得禅道就是故作高深,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