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抗原有灭活作用,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等都有很强的抑制力。蜂蜜、蜂蜡、王桨等都具有很大的经济和『药』用价值。
第二十一章 众里寻它千百度——蜜蜂与集体智慧()
小问号
我们都知道蜜蜂的巢是六角形的,这种六角形所排列而成的结构叫做蜂窝结构。因这种结构非常坚固、节省材料等,而被人类广泛地模仿运用。遗憾的是,没有人知道蜜蜂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能建造出这样鬼斧神工的建筑。不过,科学家经过长期的不懈研究,终于发现蜜蜂为了建筑蜂巢,曾费尽心思,“众里寻它千百度”,而且得益于“民主决策”和“集体智慧”……
在昆虫世界,蜜蜂无疑是大名鼎鼎的。它从比人类历史更悠久的过去一直生存至今、繁衍生息,为我们带来了蜂蜜、蜂王浆、蜂胶、花粉以及蜂蜡等许许多多的恩惠。更为重要的是,从它的身上人类还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生存智慧。
据《新科学家》介绍,每年春暖花开的日子,随着蜜蜂家族成员的增多,健康的蜂群就会分出一半“另立门户”。不过,它们在建造新的家园上是非常慎重、民主、智慧的。首先,离巢的蜂群在树干上聚成一团暂时栖身,为建一个新家做些准备;然后,派几百只工蜂去寻找可能的建巢地点,每个侦察蜂都要花费约30分钟左右的时间,收集洞『穴』的大小、朝向以及有无蚁害等情报;接着,侦察蜂通过绕蜂群飞行以及爬行的圈数来传递信息,绕圈数越多表示对该地点的评价越高,平均圈数是150个;最后,每个侦察蜂招募一两个同伴再次访问该地点,让同伴做出评价,如果喜欢则以同样的方式绕圈,再吸引更多的同伴回访,当某地点回访的“人数”超过“法定人数”,整个蜂群就会做出迁到该地点营建新巢的决定,相反,招募不到同伴的地点就会被无情淘汰。
蜂群择居的“智慧”对人类至少有两点启示:一是人类在研究中发现,蜜蜂的这种决定过程,与人类大脑作决定的过程类似。大脑神经元的活跃程度,相当于回巢的侦察蜂绕圈的数目,活跃程度高,就有更多的神经元参加进来。二是蜂群择居的“民主决策”已被人们用于市场开发,成为一些新产品占领市场份额的重要“智慧”元素:侦察市场——打开市场——占领市场。
【小档案】
蜂巢,是蜂群生活和繁殖后代的处所,由巢脾构成。各巢脾在蜂巢内的空间相互平行悬挂,并与地面垂直,巢脾间距为7~10毫米,称为蜂路。每张巢脾由数千个巢房连结在一起组成,是工蜂用自身的蜡腺所分泌的蜂蜡修筑的。大小六角形的巢房,分别为培育雄蜂和工蜂,底面为3个菱形面。培育蜂王用的巢房,称为王台,形状似下垂的花生,是蜂群在分蜂前临时修筑的,多在巢脾下部和边角上。在雄蜂房和工蜂房之间,以及巢脾与巢框的连接处,出现有不规则的过渡型巢房,用于贮存蜂蜜和加固巢脾。工蜂在巢房中哺育幼虫,贮藏蜂蜜和花粉。巢中被封盖的是自然成熟的蜂蜜,红褐『色』的是花粉。
第二十二章 最完美的降落——蜜蜂与微型降落装置()
小问号
蜜蜂在世人的心中赢得鼎鼎大名的理由很多,如:勤劳的采花酿蜜,让人类无比尊重,引以为勤劳工作的楷模;精致科学的蜂巢建筑技术,在昆虫界出类拔萃,令科学家惊叹不已,纷纷模仿应用;优美的舞姿以及内涵丰富的舞蹈语言,吸引了无数昆虫学家探究的目光……这一切,让人类对弱不禁风的小蜜蜂刮目相看。不仅如此,蜜蜂的飞行技巧在昆虫界也是名列前茅的,而且科学家在研究它的飞行中受到启发,发明了微型航空降落装置。想一想,蜜蜂的飞行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研制微型航空降落装置?
蜜蜂酿蜜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据专家测算,为了酿造1公斤的蜜,工蜂们就得在成百上万朵的花上采集花蜜,飞返几万到十几万次。蜜蜂在昆虫界,个体并不大,也没有什么力量可言,但是它为了采花酿蜜,整天忙忙碌碌,从蜂房到花丛间飞来飞去,好像一刻也停不下来。让人类特别惊奇的是,不论蜜蜂飞行有多远、多累,甚至遇上风或雨,只要它收敛翅膀降落下来,都不会出现跌跌撞撞、站立不稳的现象。蜜蜂在花蕊上轻轻一立的瞬间,敏捷、轻盈、精致……
对此,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个科学小组在对6只蜜蜂进行了100多次的观察后得出结论:蜜蜂降落时的飞行速度和高度成完美的比例,这样就保证了它安全舒服地降落,称得上是“最完美的降落”。这一点,不仅值得人类深思,人类更应该向蜜蜂学习降落技术。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高速向前运动时,我们会感觉到近距离物体比远处的物体向前移动得更快些,往往会引起眼花缭『乱』的感觉。可是蜜蜂好像没有这种不适感,它在降落时已经做到自动减速了,最后把飞行速度降到零。蜜蜂这种完美的降落技巧使它成为降落的行家里手。科学家用电子计算机模拟发现,这是一种是最简捷和经济的降落方式。
受此启发,科学家模仿蜜蜂独特的降落方式,制造出由计算机控制的飞机导航降落装置,并开始进行模拟实验。这项发明被称为微型航空降落装置。只有几厘米宽的微型航空降落装置被安装在微型飞行器的机翼两侧。安置这种微型航空降落装置,小型战斗机在进入战场时可以做到迅速稳定下降,无人侦察飞机在着陆时有了安全保障。这项发明一旦投入使用,将使飞机或航天器的降落既保持了安全稳定,又节省燃料,经济高效。
【小档案】
有一年,一位养蜂人揭开箱盖突然发现里面有一只死老鼠,虽然已经干瘪,却没有腐烂发臭。原来,蜜蜂怕死老鼠弄脏了蜂房,用嘴和脚在死老鼠的表面上涂了一层蜂胶,使它变成了木乃伊似的鼠尸。人们从死老鼠不腐烂中得到启示,开始研究养蜂的废弃物——蜂胶,从中发现它含有2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这种物质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甚至比医『药』上常用的青霉素和链霉素的效果都理想,而且具有较强的防腐作用。现在,蜂胶已经在医疗、畜牧、果品、食品工业和植物保护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二十三章 不可思议的纸巢——胡蜂与造纸术()
小问号
我国的河南、山西等地农民经常会采取人工辅助越冬以及人工辅助建巢或迁巢的方法,利用胡蜂来防治棉花害虫,效果良好,经济实用。一般在秋后捕捉雌蜂放入笼内,将笼安置在避风场所,任其抱团,到第二年春季,把这些雌蜂放入田间,任其在田间周围自然筑巢。也可以在大蜂棚内提供食物、饮水和建筑材料,令其在棚内建巢。在需要时,把巢移至田间,每亩3~5巢,有蜂100余头,就能基本控制鳞翅目害虫的为害。可是,为什么人们说胡蜂是“造纸的鼻祖”呢?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说明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到了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可是,在谈到用木质纤维和粘合材料造纸时,有些仿生学家认为,人类是向胡蜂学来的。
胡蜂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它的巢与蜜蜂的巢有着明显的不同。蜜蜂的巢是竖式排列,用蜂蜡建造的,而胡蜂的巢通常是水平排列的,是由蜂王收集的木浆制成,即用纸浆糊起来的。胡蜂在造巢时,首先要寻找枯枝朽木,用嘴刮削木屑,再吐出唾『液』混和在一起,制成了速硬纸浆。然后,它们用这些速硬的纸浆做成一个坚韧的“柄”,再悬挂上一个小小的蜂房。胡蜂建造自己的巢『穴』是按照由小到大进行的,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起初,胡蜂只建造几个蜂房,等女王在蜂房中产卵生出了工蜂后,小工蜂们再和女王齐心协力地扩建蜂巢。它们从木杆、木板或树枝上刮取木质纤维和木屑,混上唾『液』,制成一张张薄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