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弈论的诡计全集-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博弈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囚徒困境”都需要走出来或都需要解脱。如果所有的罪犯都走出了困境,那么将对社会产生灾难性后果,社会将充满了犯罪和混乱。

第33章 旅行者困境() 
“旅行者困境”和“囚徒困境”一样,是博弈论中基本的模型,也是“非合作性博弈”的典型模式。简言之,这一模式代表了处于相同困境状态下,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几种选择,最后必将背叛其他人,作出最利于自己的选择的一种情况。

    会下象棋的人都知道,每出一子的时候,你还要想到对方的对策,同时还要考虑之后两步、三步、四步为了赢棋,你不但要自己想出最佳的策略,还要考虑对方的想法。同样地,对方在出子时也会考虑你的想法,所以,你还得想到对方在揣测你的想法,对方当然也知道你想到了他在揣测你的想法。这就是所谓的“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博弈循环。

    也就是说,人们在面对问题和一个个具体情境的时候,都不是盲动的、莽撞的、没头脑的,而是能够在选择策略的时候有明确的目标,就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1994年,考希克巴苏教授提出了旅行者困境这样一种非零和博弈的理论。

    两位旅行者坐同一航班从同一个盛产精美手工艺品的旅游胜地返回。在机场提取行李时,发现旅行包内的手工艺品损坏了。两位乘客于是都向航空公司提出了索赔100美元的要求。

    航空公司了解到这种手工艺品的价格在九十美元左右,但是不知道两位乘客购买时的具体价位是多少。于是,航空公司将两位乘客分开以避免两人合谋,分别让他们写下手工艺品的价值,其金额要不低于2美元,并且不高于100美元。同时还告诉两人:如果两个数字是一样的,那么会被认为是其真实价值,他们就能获得相应金额的赔偿。如果数字不一样,较小的会被认为是真实价值,而两人在获得这个金额的同时有相应的奖赏和惩罚:写下较小金额的会获得2美元额外的奖励,较大的会有2美元的惩罚。

    就为了获得最大的赔偿而言,两个人最好的策略是都写100美元,这样两个人就都能够获得100美元的赔偿了。

    但是,事实上是两个人都想得到比对方更多的赔偿,于是各自下工夫揣摩对方的想法。甲很“聪明”,他想:如果我少写1美元变成99美元,而乙会写100美元,这样加上2美元的奖励,我就能得到101美元。所以,他准备写99美元。

    乙比甲还“聪明”,他想到甲可能会写99美元,那自己也不能吃亏,于是就准备写98美元。

    没想到的是,甲考虑得更远一些,计算出乙要写98美元来坑自己,于是他准备写97美元

    结果是,航空公司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博弈论的基本预设是:人都是理性的。在这个索赔案例中,两个人都“彻底理性”,和“聪明绝顶”,都能看透十几步甚至几十步上百步,那么上面那样“精明比赛”的结果,最后落到每个人都只写一两元的地步。

    这个案例警示人们:一方面,它启示人们在为私利考虑的时候不要太“精明”,告诫人们精明不等于高明,太精明往往会坏事;另一方面,它对理性行为假设的适用性提出了警告。

    以上面的案例来说,博弈论认为,如果两个人是理性人,那么他们会都写2美元,这个结果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然而,事实上,大多数测试者都会选择100美元,或者接近100美元。他们也清楚自己并没有认真考虑这个情况,而选择了非理性的结果。并且,旅行者们会因为在博弈中严重偏离纳什均衡而获得比理性行为高很多的收益。这个困境让人们对理性行为假设的适用性产生了怀疑。

    生活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很多。

    有一位老大爷因车祸住院,他想借此机会敲诈肇事司机,于是就在医院开了许多与车祸创伤无关的营养药品,花了许多不该花的钱。他认为这些钱都应该由肇事司机出。结果交通队查明了事故原因,老大爷承担60%的责任,也就是说,他花得越多,自己承担得也越多。得知这个消息后,老大爷一脸的沮丧:“早知道是这样,我不开这营养药啊,医院的药这么贵!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博弈智慧

    博弈是一种策略的相互依存状况,你的选择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取决于另一个或者另一群有目的的行动者的选择。“聪明反被聪明误”,在涉及自己私利时不要太精明,否则往往吃亏的都是自己。

第34章 保护主义与机会主义() 
保护主义指的是,政府通过限制进口,提高关税,试图增加本国的出口;而自由主义指的是,政府尽量不干涉进出口,比如,把进口关税定得很低等。短期来说,保护主义对本国有利,但从长期来看,如果每个国家都采取贸易自由主义,对所有国家的整体利益是有益的。下面我们对国家在保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应该怎么选择进行分析。

    现在,我们假设世界上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双方都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一种是取消进出口贸易限制,向贸易自由化方向转变;另一种是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同时,还假设两国的决策者不存在信息约束,他们能清楚知道本国制定了相关政策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收益。

    如果a、b两国都选择贸易自由,则各获得10个单位的效益,如果两国均选择贸易保护,则各减少5个单位的效益。如果a国对b国门户洞开,b国却对a国封锁门户,则b国获益20个单位,而a国受损10个单位,反之亦然。显然,这样的政策决策过程与“囚徒困境”完全一致。虽然图左上方的数值(10,10)要比(…5,…5)的结果好得多,但从一个两国同时决策的博弈来看,各国为了使自己的决策最优,最终都会选择保护。

    在给定b国选择贸易自由政策的情况下,a国选择自由贸易获益为10,选择保护贸易获益为20,显然a国会选择保护;给定b国选择保护贸易政策的情况下,a国选择自由贸易受损为10,选择保护贸易受损为5,显然a国仍会选择保护。同样的道理,不管a国做出怎样的选择,b国的最佳选择也是保护贸易。也就是说,只有图右下方的策略组合(保护,保护)才是唯一的均衡解。

    所以,在每一个国家都能充分自由地选择本国贸易政策的情况下,贸易自由化的政策是不可能被某一国家单独执行的,这也是单边的贸易自由化在现实中寸步难行的原因。上述模型是一个高度简化的两国模型,现实中贸易国数目远远多于两个,但每个国家在进行贸易政策选择时的出发点与我们上述模型中的假设并无二致。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不久,很多国家都陷入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也就是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各国都希望别国施行贸易的自由化政策,那么自己就可以通过贸易保护策略,加大出口,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于是,在二战前夕,世界各国都“以邻为壑”,企图通过向国外倾销产品,拉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二战之后,各国都意识到,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对每个国家都不利,所以各国都试图通过成立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建立wto等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2008年经历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后,一个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变形政策出现了:国家“投机主义”。

    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国,其经济刺激政策却面临着一个类似于“囚徒困境”的陷阱。例如,如果a国的经济刺激政策推动了本国人从b国进口商品,那么a国的计划实际上刺激的是b国经济,因为它解决的是b国的就业问题。

    另外,经济刺激计划本身需要政府付出巨额的财政赤字作为成本。因此,各国政府都希望别国能推出更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以便自己从中分一杯羹。这种寄希望于从别人碗里捞肉的行为,不妨称其为“机会主义”行为。在“机会主义”行为作祟的情况下,为避免“他人作嫁”,各国在经济刺激计划上有两个选择:要么减少计划的刺激额度,要么加入防止被他国攫取好处的贸易保护条款。

    然而,二战前各国“以邻为壑”造成的惨痛教训使得“抵制保护主义”的国际舆论贯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