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邦-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来的金银、珍玩、玉帛及众多的美女尽数装入车中,兴高采烈地出发东归了。

    刘邦虽然意外地获得了汉中之地,被封汉王,但心中依然愤愤难平,毕竟,汉王与关中王相比相差甚远。巴、蜀、汉中地势险要,进难,出亦难,此去何时才能再定三秦呢?刘邦心中一片空白。

    带着忿闷、天意、迷茫的情绪,刘邦踏上了通向南郑的崎岖山路。

    关中百姓听说刘邦要离开远去,成群结队地前来送行,不少其他部队的将士也仰慕刘邦的仁厚为人,纷纷前来投效,愿意跟随刘邦西去,前后差不多有数万人马。这多少给了刘邦一些安慰,心境也渐渐开朗了一些。

    行至褒谷,一件更令刘邦伤心的事发生了,智勇双全、忠心耿耿的张良要离他而去,前往阳翟投奔韩王成。

    张良不想离开刘邦,他被迫无奈。

    鸿门宴上,项羽看张良才学过人,大智大勇,是当世少有的高级谋士。对张良的敬佩马上转变成为对刘邦的嫉妒,从那一天起他便暗下决心要设法让张良离开刘邦,砍掉刘邦的一只臂膀。

    对项羽来说,做成这件事实属不难,机会太多了,俯拾皆是。

    项羽进关途中,韩王成没有跟随。项羽分封诸王前夕,韩王成才赶来拜见,这使项羽非常不满,所以在酝酿分封其间,项羽起先并不准备让韩王成仍居原任原地。但又虑及韩王成也无其他罪过,便不得不许复旧封,但韩王成必须答应项羽一个条件,那就是召回张良。

    显然,在刘邦与项羽的斗争中,张良成了一个重要的筹码。张良的去向归离势必会成为重新爆发战争的因素,这是涉及到刘邦生死存亡的又一关键。

    因此,张良不得不离开刘邦。

    在刘邦政治生命跌入低谷,情绪异常低靡之时,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的张良要离他而去,刘邦的心灵又经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但张良是必须要离开的,张良无法改变,刘邦也无法改变。

    离别是痛苦的,特别是在这种艰难时期。刘邦、张良的眼眶早已盈满了泪水,二人默默地对视着,似有万语千言要诉说,可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场的人也都流出眼泪,不仅仅是因为气氛的感染。张良为人热情正直,人缘很好,此刻,他要离去,怎不令人留恋,令人伤心!张良强忍悲痛,哽咽着说:“诸公此去,地势偏远,气候不适,一定要保重身体,你等精心辅佐汉王治理汉中,一有时机便要东进关中,然后问鼎中原。如有良机,良也要重归汉营,与诸公共成大业。”

    在场的人纷纷表示,希望张良珍重,早早归来。张良又一一与众人送别。特别是对萧何、樊哙、周勃、灌婴等重臣更多加慰勉和嘱咐。最后他转向刘邦:“大王请摒去左右,良有一事相告。”

第62章 委曲求全的汉王 (3)() 
众人不解,但料到张良必有要事,未等刘邦说话,便都主动回避。

    不长时间,刘邦与张良携手走出。众人围上前来,张良拱拳:

    “张良要走了,诸公珍重。”说完,翻身上马,走出几步,又回马拱拳,连道珍重。

    刘邦的泪水挂满了两腮,直到张良的人影消失了许久,才缓缓转过身来命令军队继续西进,声音已苍老了许多。

    褒谷这个地方,是关内关外的分界。此处被崇山峻岭环抱,沿途皆是悬崖峭壁,无路可通;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供路行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由陕入川的南北通道,因此也成为兵家必争之途。

    队队汉军小心翼翼地沿着栈道缓缓开行。这是一次极其艰难的行军。汉军多为江南、中原人士,从未走过如此艰难的道路。栈道皆为木制,非常狭窄,人走在上面吱吱嘎嘎作响,向下一望,山谷深不可测,令人头晕目眩。

    寒风呼啸,天色阴沉,汉军都在默默地行路,士气十分低沉。

    后队人马突然惊呼喧嚷起来。有军吏飞速报告刘邦说,后面起火,烈焰冲天,栈道都被烧断了。

    将士们听说栈道被烧毁都十分惊慌。这可是他们的退路啊!有的人叫骂起来,有的人呜呜地哭出了声。

    刘邦并不理会,催促部队快行,一切到了南郑再做计议。将士们不敢违抗,只好前行,只是骂声哭声依然不断。

    哭骂的对象渐渐地集中到了张良的头上。因为将士们听说栈道是张良所烧,都骂张良心狠手辣,断绝了后路,永远不能回到故乡,不能见到父母妻子。

    栈道确实是张良烧毁的。

    一个时辰前,张良密告刘邦的就是这件事。普通将士当然不能理解张良的用意。烧毁栈道此招十分高妙,第一可防止敌兵沿栈道进击刘邦,第二则示意诸侯,刘邦再无东归之心,用以麻痹项羽。

    刘邦对于烧毁栈道当然十分坦然,只是督促加快行军速度,一心一意地驰往南郑。

    春天来临了。

    暖暖的风,青青的草,潺潺的溪水,欢快的小鸟。绝好的天气,绝好的春光。

    人的情绪应该和环境相协调,但刘邦的情绪无论如何也好不起来。

    刘邦进入南郑已经两个多月。初入南郑,百事待举,两个多月来,军政事务特别繁忙,案头每天都堆满了各种文书奏章,幸赖丞相萧何既有为政经验,也有为政能力,多方协助,才不至于把刘邦压垮。

    人说繁忙可以使烦恼遗忘,但刘邦再忙也忘不了烦恼。确实,川、蜀之地民风淳厚,物产丰足。但刘邦更向往山外的世界,向往那广阔的平原,向往那奔腾的江河,向往驾驭这些土地上的一切。

    他的将士同样如此,不过他们没有这么远大的志向。他们仅仅是想走出这崇山峻岭之中,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见到自己父母兄妹,自己的妻子儿女。

    一股思乡的情绪在部队中间涌动。许多将士竟找到刘邦哭闹,要求打出山外,打回家乡,刘邦打发了一批又一批,本来烦燥的心情更加烦躁。

    “请萧丞相前来议事。”

    张良离开后,军中可以研究大事的只有萧何一人了。对这位既是同乡又是朋友的智谋之士,刘邦一直十分依重,赶到南郑后即委任他为丞相,辅佐自己处理大事。传令官很快赶回,报称丞相萧何今日一早便出走,不知去向。

    刘邦大惊道:“我正要与他商议要事,他为何出走,莫非他也要离我而去吗?”说着,即派人四处追寻萧何。

    两天过去了,派出寻找的人都失望地回来了,萧何仍不见踪影。

    刘邦坐立不安,张良与萧何既是他理事的左右帮手,又是他情感寄托的对象,已经失去一手,另一手也要失去吗?

    “多派兵卒,由将官带领,多方追寻,一是定要把丞相找回。”刘邦着急地都带出了哭腔。

    人们正欲行动,忽然一人踉踉跄跄跑进王宫内,向刘邦行礼。刘邦定睛细瞧,来人正是两日不见的萧何。

    萧何满脸淌汗,浑身沾满泥土,头发紊乱,样子十分狼狈。

    刘邦又喜又怒,佯装斥道:“你要叛逃我吗?”

    “臣不敢叛乱,而是去追叛逃之人。”

    “所追之人是谁?”

    “臣去追治粟都尉韩信。”

    “治粟都尉韩信?”刘邦又追问一句。

    “对,是治粟都尉韩信。”

    韩信是何许人?韩信,淮阴人氏,幼年丧父。家贫失业,不农不商,他曾想做地方小吏因无人举荐,只好罢休。以后便开始整天游来荡去,寄食他人。家中虽有年迈老母,可韩信不思赡养,致使老母愁病缠身,不久逝去。

    南昌亭长与韩信有所往来,韩信便常去亭长家吃饭喝酒。一个无职无业、无钱无势的男人常来蹭饭,当然引起亭长妻子的厌恶,一日三餐,或早或晚,都尽量避开韩信。韩信知道已讨人嫌,便从此立志不去。

第63章 委曲求全的汉王 (4)() 
韩信穷困潦倒,缺衣少食便每日独自到淮阴城外的护城河边钓鱼。有时钓上几尾,便拿到集市换钱过活,有时鱼不上钩,身无一文,就只好空着肚子挨饿。

    几个老妇也经常到护城河边漂洗衣物,知他穷困落魄。时常见面,也都不闻不问。唯独其中的一个老妇对他另眼相看,一日家人送来午饭,便分给韩信同食。韩信饥不择食,端过便吃,哪知这位老妇十分慷慨,今天施舍韩信,明天又施舍,这样一连过了数十天。

    韩信对老妇非常感激,对老妇称谢说:“承老婆婆这样的厚待,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