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太公自知妻子有孕并非自己所为,十几年的甘苦与共,他完全相信妻子的品性,不会有二心外遇。很自然,刘太公与同样困惑的刘媪都会想到唯一的可能:那个风雨交加的午后,那个神秘出现的金甲神人
“难道是龙种?”刘太公和妻子在半信半疑中猜测着即将成为自己儿子的腹中胎儿。
分娩的日子到了,但是刘媪肚里的孩子似乎对人世并无太多的兴趣,安然睡在刘媪腹内。
“该生了。”刘媪与刘太公掐着手指,精确地计算着超过预产期的天数。然而,除了刘媪的肚子一天天依然继续增大外,并无要生的迹象。
终于在一个阳光四射的早晨,刘媪的腹中子呱呱坠地。
婴儿一降世,就让刘家夫妇高兴了好一阵子,一是婴儿长颈高鼻,颇有福相,尤其是婴儿的左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这更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刘太公喜不自胜,二两白酒下肚,捻着几根稀疏的胡子,开始给儿子起名字:
“这小子排行第三,就以季为字吧,至于名,我看这小子有贵相,就取名为邦吧。”
刘太公为儿子取了一个寓意颇深的“邦”字,也仅是寄托一种美好的意愿,他压根也没想到这小子后来真成了能兴国安邦的皇帝。
日子在平淡中一天天过去。刘邦已长大成人,身高七尺八寸,相貌英俊,长颈高鼻,浓眉大耳,两眼有神,顾盼流逸,体格健壮,举止潇洒。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本应高兴的刘太公,烦恼却与日俱增。漫长的岁月淡化了刘太公对刘邦出生时不同寻常的记忆,仅有的是对成年刘邦生存前程的担忧。可怜天下父母心!
刘家世代为农,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懂得只有依赖土地才能生存,吃与穿都是随着庄稼从土里长出来,所以刘家人珍视土地,也珍视能让土地更好发挥效用的吃苦耐劳的品性。
第3章 真命天子诞生(3)()
种好自己的土地才能活下来!刘太公常用这再简单不过的严酷现实来教育他的儿子们。
大儿子伯、二儿子仲能谨遵父命,每日勤勤恳恳随父劳作于田地上,并练就了一手种庄稼的好功夫,成了刘太公的得力帮手。
三子刘邦却一改刘家的门风: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整日无所事事。
刘邦听多了父亲的教导,耳底里已结了茧,早不放在心上。早上两个哥哥从田里耕种回来之后,刘邦还躺在被窝中不愿起身。每每要等母亲刘媪从身上将被子揭开,才懒洋洋地爬起来。吃了早饭,就呼唤着一帮年龄相仿的子弟,不到吃饭的时间,不回家。
这一天,天将晌午,村东的本家三姑气冲冲地来到执嘉家中。
“太公你可是品行在村里最高的。可你们家邦儿却怎么一点都不像你呀?”
太公听着,心内一惊,“难道十几年前的事情被人知道?”
“三姑,有话你只管讲来,是不是邦儿又出什么乱子了?”刘媪在一旁问道。
“我们家养了十几只鸡,几天之间,被人偷的只剩三两只。昨天晚间我将灯吹灭,单等偷鸡贼来。快要三更时,有几个人偷偷来到我家鸡棚里,我拿着棍子出来打贼,那几个人就逃,逃跑中有人将鞋子丢了,拾来一看,便知是你家邦儿的,你说说,太公你一世美名,可就让你的邦儿给玷污了。”三姑能说会道。
太公只有低着头听的份,接过三姑手里拈的鞋子,一看就知是刘邦的,太公心里怒火上升。安慰了三姑,让三姑抓了自家的几只鸡走后,气得在堂屋内直叹气。刘媪只躲在一边,不敢吱声,只有暗自落泪。
刘邦哼着小曲,手中玩弄着一把扇子从外面回到家中。太公一见儿子一副浪荡公子相,心中的三分怒火一下子长了七分,从柴堆里拣出一根棍子劈头盖脸地打刘邦。
刘邦刚由门外回来,心中本来十分高兴,还没反应过来已被父亲狠狠地抽了几棍,刘邦躲藏着问:“父亲为何杖打孩儿?’’
“为何?为何?你还敢问为何。”
子不教,父之过。最初,刘太公把刘邦的不端品性看作是自己的过错。的确,刘邦幼时,刘太公因老年得子,把太多的父爱给予了刘邦,自己与那两个大儿子承担起了家庭重担,刘邦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放纵地成长着。乃至刘邦长大成人,当刘太公意识到该严加管教的时候,为时已晚。
刘太公为了使刘邦步入自己既定的人生轨道,拿出了所有的本事,喋喋不休地劝导,有时讽刺、挖苦,甚至动起棍棒。有意思的是刘邦的表现:表面上总是乖巧地点头称是,而实际上坚决不改。
自从挨了父亲杖责之后,刘邦向太公保证自己再不做为害乡邻的事,每次回家总是点头哈腰,对父亲说东道西,讨好太公。父亲说什么自己应什么。转过身去,想要做什么,总是指派自己周围一帮小弟兄去做,自己不露面,事情干得利利索索,偷鸡摸狗,揭瓦过房,乡里人被一群游手好闲的浪子折腾得家无宁日,却抓不到刘邦的把柄。有苦说不出。
刘邦一日招呼了一群弟兄到了赵氏开的酒店,猜拳行令,饮酒取乐。酒过三巡,借着酒劲刘邦对弟兄们说:“你们看我刘邦如何?”
众弟兄都说:“刘兄仗义豪爽,有谋有略,我弟兄皆服大哥!”
听此言,刘邦更加来了兴致:“我刘邦自小就看那些躬耕的人不起,胸无大志,只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何日能为王侯?我辈此时混迹乡间,他日成事,必相互提携,共成大事。我辈必不要一世满足于躬耕之人。兄弟们可知道吗?”
众弟兄听得此言,交口称是,更加与刘邦形影不离。
此时刘邦已厌倦了父辈的生活方式,丢掉了农家的传统美德,当然,这里也蕴涵了不甘心听天由命的反叛性格。
循规蹈矩,就不会有日后的刘邦。
不愿挥汗受苦,那么该如何活着,刘邦是茫然的,心理上的无所适从,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无所事事。日复一日,青年刘邦百无聊赖地打发着时光。
一家人一年四季,日出而劳,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十分艰辛。若苦些、累些倒没有什么,左邻右舍也不过是如此生活。让刘太公苦恼的是,家里养着一位整天东游西逛吃白饭的三儿,家庭关系逐渐紧张起来。
先时,两位兄长没有什么怨言,只是两位嫂子说长论短。这一日,刘邦还没起床,就听见院中吵吵闹闹。刘邦伸了个懒腰,从窗子向外看个究竟,大嫂正满面通红。大叫着:
“我们妇道人家每天累死累活,可一个壮小伙子倒在风吹不到、日晒不着的屋里养得细皮嫩肉,有这样的道理吗?”气愤显然已经使大嫂忘记了自己正在和公爹说话。
第4章 真命天子诞生(4)()
二嫂也颇以为然的在一旁赞同:
“谁家二十几岁的大人还在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我们又不是那王公大臣的世代官家,有千亩良田、万间房,可以让这样的人养着。大家都在那里累死累活,他却睡大觉,吃白饭,老人家应该是一碗水端平的,不要让我们晚辈的人心寒,我们也不是心眼小,平日不忙的时节倒也算了,现在田里忙得这样,他还照样睡,照样玩,也说不过去吧。照说呢,这话不该我们晚辈人开口,您二老就该开口的,可是这几年过去了仍是这样,能偷闲的照样偷闲,没人管。任劳任怨的人忙死也没一点好,您总该开口说个话吧?”
太公、刘媪青着脸,听着两个儿媳一个比一个声高的叫嚷,紧皱眉头,却也说不出一句话。
三儿子也的确不争气,眼见着两个儿媳一天比一天气大,一天比一天不满,自己身为公婆心中不满却也不敢表露,只有暗自叹气,却没有一点办法。被逼不过,太公只有一句话:
“你们先回去,这事我会管的,不用你们说。”
既要摆出家长的威严,又无可奈何。
“龙种?”太公心中起了疑问:“龙种就是这种模样?好吃懒做,招事寻非?老天怎么会赐给我这样一个逆子。与其说是龙种,不如说是”
太公不敢往下想。二十几年前的那幅情景又呈现在眼前。
刘邦目睹了爹爹受嫂嫂的气而不敢言语的情景,心中很不是滋味。
“想我刘邦,不满躬耕田垄之间,想要成就一番作为,建立一番功绩。然而却无有机遇,只能窝窝囊囊地躲在屋中,听老父受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