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十二枚牌位均已立正,十二个人全数后退。
华盈琅三拜九叩,大礼行毕,立于右侧。
早有章元先生唱起来,余下的十一人同样的三拜九叩完全,随后也起身,一字排开,立于右侧。
右侧的长案上,扎着红蒙布。
华盈琅伸手,玉指纤纤,一点点揭起红蒙布一角。托在双手之中,神情之恭敬,不下于方才祭祖。
十一人全数将蒙布托与手上,随后双手缓缓举起,一点点推落案后。
十一个灵位出现在众人眼前。
十一牌位中,有历朝历代的文圣武尊,有爱国捐躯的仁人志士,有慷慨激昂为民请命的英雄先烈,也有爱民如子使命如山的好官清官。
华家人,不仅仅拜先祖,也拜英烈忠魂。
而正如十六个人所商议的一般,家庙当中一分为二,居左的是华氏一族的先辈们;居右位于上座的,是不拘各族各氏的先贤。
这是从未有过的。
家庙当中并不仅仅祭拜祖先,祠堂里还加奉历代先贤。因而左侧便被称为先人祠,右侧则是历贤祠。
历代圣贤的地位,竟然在家庙当中尊上,而令华氏自己的祖先屈居于左侧。
没有人觉得这是对先辈的不尊重。
华家,自此成为了一种气节的符号。
华家人拜天拜地,也拜先祖英烈。这些先祖英烈在时,不见得就意见统一;有些人明明生于一个时代,华家的先祖和被请进历贤祠的英烈还是明明白白的死敌,争斗不休了一辈子。
但是华家的后人们,没有因此就否认了,当年与先祖意见相左之人的卓越功勋。
攻心为上,自古以来,文人相轻。这样的行为,让那些文人士人,大感被尊重。
华家人信仰的不是简简单单的琅琊华氏前辈,而是像前辈们一样的众多英烈们,以及同样身负浩然正气的英魂。
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你不必因为你与华家政见不合而感到不安,华家人的胸襟不仅仅能容纳的了许多人不能容忍的异端。
他们只信仰道义和气节。委屈从身与华家人后的那些唯唯诺诺的追随者,是华家人所不齿的;华家子孙欣赏,而且仰慕,那些能为这世道说出自己的话,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人。
华家,无意之间,统领了一场精神领袖的拜祭瞻仰盛宴。
琅琊华氏,也从此彻底奠定了天下文脉所出源的地位。
能够被琅琊华氏真正承认,已经成为了文士们的正统。这样的地位,如同世家中,子弟的血脉嫡庶一般的重要。
文士相轻的时代已经过去,包容和欣赏将会成为新的主流。
而华家,再次站在了文人的前锋。
第183章 柴米油盐柴为先()
很快到了大寒。
大寒既然能够被称之为大寒,那必然是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季节。
寒风从东魏草原的北方、整个大陆北部的高原呼啸而来,带着严寒和干燥,裹挟着中陆戈壁沙漠地带的黄土和砂砾,直直的击打而来,势要统治整个大陆。
而在大陆南方,原本占据大部分的、温暖而湿润的宜人气候区,范围也在寒冷气流围困下逐渐的层层缩缩减,直至进入了那些能够阻挡风沙的高大山脉的包围圈。
但重重山脉阻隔的地方,也必定不会是人类长期居住并且乐于居住下去的地方。
西南向的季风仍然带着丰沛的水汽,但同样逐渐受到北部直扫而来的强风压制,渐渐地退出了陆地范围,回归到赤道附近的海洋区。
今年的西南来的湿风和降水,较之往年明显少了很多。
秦山以南,西疆处在直线距离并不远的地方。不得不说这里是天生适合农业的宝地。
自北方广袤极寒地区森林而生发的强烈寒冷气流,受到了秦山的严重阻隔,到了西疆已经是大大削弱。
如果论起西南或是东南吹来的温暖潮湿的海洋性季风,那都足以交汇于这里,并在继续试图向北的过程当中受到秦山的直接阻拦,不得不将这些来自海洋的宝贵降水馈赠给这一片福地。
理论上讲,这样的地形和气候足以决定,西疆是较之西蜀更加丰饶的地域。
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不知是不是给初入西疆的华家,一个严肃的下马威。
今年这般不饶人的天气,眼看是要冷起来了。
不仅冷,而且还干。这才是对于一个营农业为主的地域,最严重的威胁。
首先告急的,是恭州城里的木炭。
烧炭是个技术活儿。
能够在空气湿度这样大的环境下保证炭火燃烧的时候不会出很多烟,这是十分困难的。
而能做到这一点的烧炭师父本就不多。
西疆这地方连年战乱,即便是核心地带没有大问题,边界处和三国交界的地方也常常发生战争。
华盈琅从来没想到,摆在华家产业经营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不是粮食,不是银钱周转,也不是某方面的市场被人占据去了。
而是木炭这种生活必需品的断货。
农人是不担心没有取暖用的炭火的,他们可以砍伐足够多的薪柴。但是有些问题不仅仅在薪柴上。
冶铜,打铁,无一不需要木炭。木炭所以兴盛起来,不过是因为冶铜时只有木炭才能将孔雀石冶炼成铜,那些锈迹斑斑的铁矿石就更不必说了。
西疆南方地处云梦泽畔,那里有种种不可计数的大型乔木。先秦墨子尝言:“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荆便是现在西疆以及西疆以南的一部分地区了。
本来这样丰富的林木,应当是不缺材料的。
但是问题在于,西疆是个丰饶的地方,而且还是三国争夺的位置。
这样的地方,不去做农田,如上所言,实在是太可惜了。
第184章 分食共裘饱暖之()
西疆尽管现在由华家实际控制,但是总归还是一块南越领土。在西疆没有明面上和南越政府闹崩之前,这么多年以来西疆都是十分纯粹的农业,以至于很多东西都需要南越其他地方的特产才能保证正常的社会运转——木材和木炭当居其首。
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治下的领土可以轻易的独立运转。毕竟,西疆人对于某个国家的某姓政权,向来是没什么归属感的。
没有哪个国家在将西疆划入自己领土之后敢于用西疆人做军士,也是一样道理。
久而久之,六百多年过去,现在的西疆已经成为了三国公认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所有的尚且称得上平原的土地除了荒地就只有农田,连盐铁铜之类的矿产地也被死死压住无人开采,导致西疆几乎没有独立的机会。
这是西疆之不幸,但如果不是因为南越政府的中断木材薪炭供应,西疆也不至于到这样的地步。
这是华家人选择西疆落脚才给人家带来的麻烦,解决这样的问题,华盈琅当然义不容辞。
在组织从西蜀进口一些薪柴木炭的同时,华家旗下原有的一些冶铜打铁的铺子慢慢的也消减了木炭的用量,在大一些的城池当中有的甚至不再营业。
不与民争利,这是华家人的信条,也是当初华盈琅提出的第二项计划。
藏富于民,就是依靠民众吃饭;不与民争利,则是不抢别人的饭碗。
华盈琅想过,华家自己有优势,就应当做利用自身优势的事情。
如果和普通民众经营同样的东西,且不说偌大的华家这么做简直是在欺压百姓,华家也不见得真的能得到多少好处。
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能让西疆的民众连一个年都过不安稳。
炭,必须至少能够满足民用才行。
手工作坊、冶铜矿场、打铁炼钢,这些地方,尽管可以通过现在控制用量的方法暂时度过年关——毕竟临近过年,这些地方也不是常年运转的。但是从长期来看,找到合适的代替品才是长久之道。
华家和西蜀的合作要等到年后才开始华盈琅忍痛派出身旁的安玲珑,前往西蜀直接和夏侯氏谈判。
她记得,夏侯家虽然是谋士家族,但是西蜀的很多产业他们都有涉及的。木炭,显然也是其中之一。
安玲珑这样的九转玲珑心,保不准真的比比干多两窍。
安玲珑去了。
结果确实是幸不辱命,但是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去时华盈琅嘱托过,若是提出的交换要求里包括华氏钱庄的西蜀银票独立兑换权,直接拿他们西蜀的圣旨压人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