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梦令之宅门嫡女-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送她走远以后,七娘子才折回了身,六娘子见她神色有些紧绷,就知道茵姐儿定不是让她带什么东西,而是同她说了什么。可见七娘子却并没有要告诉自己的意思,六娘子便也没有自讨没趣,只冲一旁的秦妈妈和揽月等人微微的一点头,然后便朝着大门走去。

    一行人出了府,就看到那几辆之前来码头接迎的车马正整齐的停在府门口。而一个早上未见身影的吴家姐夫此刻正站在一旁同陆府的随行护卫说着什么。

    见了六娘子她们,吴仲一便快步的迎了上来,然后一边作揖一边道,“二位妹妹且放心,码头停着的船我已经打点好了,随船的箱笼也都已经放置妥当了。一会儿管家会领车送二位妹妹去码头,容我还有些俗事缠身,实在走不开,就在此话别了。”

    他说的真挚,且又在新年之初,各家事儿都多,迎客往来的自然不能少了他,六娘子很理解,连连摆手道,“姐夫不用送,我们一路过去有管家带路就好。这些日子也多谢姐夫周全照顾,我和七妹妹在府上多有叨扰,还望姐夫不要记着我们捣蛋的模样才好。”六娘子说的俏皮,倒是一下子让周遭的尴尬气氛消散无形了。

    而听她这么一说,吴仲一自然也松了一口气,随即他便笑着目送了六娘子和七娘子上了马车。

    可是当车厢的门被揽月从外头关上的一瞬间,一直沉默的七娘子在六娘子还没有完全坐定的时候悄悄的说了一句,“茵姐儿说,方姨娘一大早的时候没了……”

    六娘子一怔,捏着裙摆的手不禁微微的颤了一下。她忽然想到早上用膳的时候那闯进屋同初娘子说话的妈妈,又想到初娘子之后只略微变了一下便又很快恢复了的神情,不知为何,六娘子的心里就泛起了一阵凉意。

    原来,一条生命,一个姨娘,对一座深宅大院来说,可重也可轻。六娘子默默的闭上了眼睛,她忽然有些害怕等她有一天成为一座内宅的女主人时,会不会也变成一个对一条逝去的鲜活生命也这般无谓无感无动于衷的人……

第86章 豆蔻香·府宅和顺() 
话说新年伊始,各处可见所闻皆是欢声笑语,按着理来说,高庙朝堂之上也应该是和乐融融的一派景象。

    谁知,从大年初一开始,便有众多文官齐首上书,直斥一品清阁太师、殿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封习九大罪状,书文无他,只要求弹劾封习,清肃朝纲。

    其实这事儿的起因说来很是荒唐,去年七月先帝驾崩幼帝登基,封习所用朝纲之制全部沿袭旧制,结果竟然连年号都一并沿袭了去。眼下这除夕一过,分明该是新的元年,结果上奏的折子里有封习的朱笔批阅,落款处竟跟着洪武二十三年的字样。

    折子一出,朝臣一片哗然,讨伐声一浪高过一浪。新帝继位不改年号这事儿放眼整个大周国百余年的历史都是不曾有过的。封习这把柄被朝中文官一捏,当场几乎就要被众文官的唾沫星子给淹了个半死。

    而就在这个时候,正月十五还未过,蛰伏在漳州的申王又趁机攻城,军力直指宣城以北的汝洲,沉浸在新年欢愉气氛中的汝洲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城中百姓夜不能寐日不能出,接连十日城寂如死,浮尸可见,惊恐的气氛径直吞噬了新年的喜悦。

    不过,就在朝臣对封习一片骂声连连的时候,素来在人前无影无声的九皇子忽然挺身而出。那之后,二月初,新帝昭告天下,改年号为昌和,遂今年为昌和元年。三月,沈家小四爷进宫领旨,封习宣旨封其为骁骑护军参领,又命其率领御林军一万、精兵五千奔赴汝洲,志在击退反军活捉前朝余孽申王。

    自古以来,朝变而民动,朝中轶事皆为民心所好。朝廷的这些动荡在宣城的大街小巷首尾相传,不出两日就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低语谈资,且版本众多五花八门,好的坏的参差不齐,令人真假难辨。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说辞,其中有一句话却是确之凿凿的,那便是如今的大周国,幼帝羸弱,太师独大。那看似太平的盛世之下,其实藏着岌岌可危的火引,不碰则已,一触即发!

    过了三月,梨花初放,天气回暖。

    褪去了厚重的棉衣换上了轻便合身的夹袄以后,六娘子觉得她整个人如同抽枝的迎春花一般舒展开了。

    七娘子也是一样,她最不喜隆冬,每到冬天就恨不得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抱着捂子趴在暖炕上,吃喝拉撒都在上面解决才好。所以一入冬,院子里就鲜少看到七娘子的身影了,直到这两日暖和了,六娘子才能断断续续的听到她那咋咋呼呼的笑声。

    虽国事不顺,但年节已过,陆家却顺事多多,令人心情愉悦!

    二月末,陆青远和陆青致由林宏生举荐参加了习闻堂的考试,顺利的进了习闻堂念书。而卫先生在二月末的时候也置办好了一处二进的小院,又机缘巧合的在习闻堂谋了个职位,专教驳论。

    说到宣城习闻堂这个书院,那可真是大有来头的。据说这习闻堂是当年太祖爷在位时钦设的,第一任的书院长便是大周开国以后的第一个状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本小小的一间书院在岁月的历练中闯出了名堂。从太祖五年至今,细细算来,习闻堂竟先后出了四十多个状元郎,名声累计至此已是红的发紫。是以宣城的皇族官宦世家中,只要有子孙是定心要走士族之路的,那家里的人定会想尽了法子把人给送进习闻堂里头去沾染一下墨宝书香的。若是没那么广的人脉和那么强的后台的,哪怕就是花银子旁听,有些人也是愿意的。

    且说起来这习闻堂也并非是有关系就一定能进得去的,正式成为习闻堂的学生那是要经过正经考试和选拔才能决定去留的。因此物以稀为贵,这几十年来,宣城皇贵皆以子孙辈能去习闻堂念书为荣。

    而对于先生们,习闻堂的要求则要更高一些,据说是要通过好几轮删选后最终才能当之以任的。

    不过当七娘子把这些科普给六娘子听得时候,六娘子表面上是佯装得一脸崇拜闻所未闻的吃惊,可她心里却觉得这习闻堂其实活脱脱就是一个尖子班而已。

    先不说这几十年习闻堂在宣城乃至整个大周积攒的知名度和人气让那些学问广厚的先生们以能在堂内教书为荣,就单说这层层选拔上来的生源,本就已经是在很大程度上留好去坏了。而且尖子对尖子日夜苦读,使得整个书院就有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那自然就有一个很好的良性竞争和促进作用。是以这些拔了尖儿的学生一旦下了考场写起了卷子,那回头出来的成绩自然是不俗的。

    不过不管如何,这两件事儿自然称得上是好事儿,不论是对陆家来说还是对卫先生一家来说。但对于六娘子而言,则不便有些失落了。因为卫家很快就要搬出陆府搬进新宅了,这样一来,她就不能成天价的和嫣娘玩在一块儿了。

    但直到后来,六娘子才知道,原来卫先生去习闻堂教书的事儿,既不是林家人张罗的,也不是陆老爷打点的,在这其中牵线搭桥的其实是赵老太爷。是以后来卫先生有亲自登门拜访过赵老太爷,据说从不沾酒的他那日是醉倒在赵家膳厅的。

    而再后来,六娘子还知道了,赵老太爷如此费心的提拔卫先生,一是因为卫先生此人学识渊博深得老爷子的赏识,二来则是赵老太爷亲自出面做了保山,替嫣娘说了一门亲,定的是鄞州知州范姜的庶长子范天余。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话说卫家搬家的那天,六娘子出手送了嫣娘一个三锁镶玳瑁四角圈金螺的妆奁,而七娘子则送了她一只青玉缠枝莲纹瓶和两方天蚕阁的手绣丝帕。

    当七娘子把帕子放在嫣娘的手中时,特意提高了声音强调道,“你且别小瞧了这两方帕子,天蚕阁里头的绣娘可全是给宫里的娘娘们绣东西的,就单这两方帕子可就要二两银子呢,整整花了我一个月的月钱。”

    嫣娘听了果然吃了一惊,连连看着手中的帕子啧啧道,“这么贵的帕子我还是头一回见呢,我觉着我拿回家以后还是好生的收起来才更妥帖。”

    结果在一旁的六娘子闻言却笑道,“你且大大方方的拿了用,你若只收着藏着,七妹妹这帕子岂不是白送了,旁的人又如何会知道她在你乔迁的时候送了这么金贵的一份礼物呢?”

    六娘子话音刚落,七娘子就“嘶”了一声,连连冲她扑了过去。结果可想而知,那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