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辑思维-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6章 创新,升级认知的工具(2)() 
产钳:创新不等同于高科技

    我是想用洗手这个例子来说明,人类医学的很多重大进步和创新,和什么科研大突破、智力大爆发没有什么关系。一旦追溯到源头,往往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发现。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做到极致,最后拯救的人命也不少,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医学创新。

    再举一个例子,产科可能是人类医学中最古老的一个部门了。为什么产科这么重要呢?因为人类自从直立行走之后,生小孩就变成所有物种中最困难的一个。

    生孩子的时候,母亲的产道要打开到一个婴儿的头部可以通过的程度,大概是10厘米。仅仅是生产过程痛苦也就罢了,最后母子平安也是一桩喜事。可是,在过去医疗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妇女生孩子往往是过鬼门关,因为还有难产。难产往往是婴儿太大,头部出不来,或者是胎位不正。

    正常的胎位是婴儿的头部先出来,然后是颈部,接着是肩部。但是,很多时候是屁股在下面,叫臀位。臀位又分很多种,甚至还有一种古怪的体位,叫膝位,就是婴儿要跪着出来。这怎么生得出来?

    我们在很多狗血电视剧里面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节,接生婆问家里的人:“现在难产了,你们是要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听着好像是一道选择题,但是往深一想,这是多残酷的事情啊!

    欧洲的产科医生发明了一种碎颅钳。在选择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时候,一般有人性的肯定是先保大人。孩子虽然也是个活物,毕竟将来还能再生。医生就会把这种碎颅钳伸到母亲的产道里面,把新生儿的头部活活捏碎,然后再把碎片取出来,来保大人的平安。

    举个例子,19世纪早期,英国王室就遭遇过这么一幕惨剧。当时,英国国王乔治四世有一个独生女儿——夏洛特公主,她也是王位的继承人。夏洛特公主最后就是因为难产而死的。她生了四天四夜,因为胎儿太大,重达4千克,实在生不出来。孩子生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死了,6个小时之后,夏洛特公主也死了。

    这件事情对英国当时上上下下的刺激都非常大,社会舆论疯狂地谴责那个接生的医生,他最后不得不开枪自杀。这件事情也影响到英国的王位继承顺序,乔治四世没有继承人,只好把王位交给了他的弟弟威廉四世。威廉四世死了之后,又交给了他的侄女,也就是维多利亚女王。为什么英国最鼎盛的19世纪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夏洛特平安产子,那么本来应该叫夏洛特时代。

    这个现状后来是怎么改变的呢?仅仅是因为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工具的发明,这就是产钳。现在在医院的妇产科都能见到,就像一个大号的蛋糕夹子。它的作用就是伸进产道,固定婴儿的头部,然后一点一点地把婴儿抠出来,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发明。

    它的发明者是17世纪的一个医生——钱伯伦。但是,整个家族严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作为他们家的独门绝技。当时的很多富家大户发现,钱伯伦医生接生的成功率很高,都花重金去请他。他来的时候往往是乘一辆马车,下车的时候抬下几个雕花的大箱子,里面装的就是他们家制作的产钳。抬到产房之后,让产妇的家人都出去,不能偷看他的独门绝技,甚至产妇也要用一条床单盖上,然后他蹲在底下操作。

    产钳的秘密,钱伯伦家族保存了好多代,直到18世纪才被泄露出来,19世纪才被大规模地推广运用。在过去几百年里,产钳救了无数妇女的命。今天,很多大医院的产房里那些光怪陆离的机器、瓶瓶罐罐的药水,所有这些东西加起来,对于产妇的生命安全来讲,意义都不如一把产钳来得重要。

    产钳有什么高科技含量呢?不过是一把大号的蛋糕夹子,它对一个产科医生的意义,跟一把称手的工具对于一个木匠的意义没有什么区别。

    疾病也是副产品

    借洗手和产钳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有用的、真实的创新和进步,和高科技也许没有什么关系。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个讨论往前推一步,我们对于医生的认识往往是有误解的。我们过去总是把医生、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放在一起讨论,觉得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玩的我们都不懂。但是,医生和他们都不一样。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面对的是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那是确定的,虽然我们眼下搞不清楚,但是可以一点一点往前拱。而医生面对的对象是人以及人身上的病,这两个对象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普通人对疾病总有一些误解,觉得疾病是人和环境互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产物。比如前面讲到的难产,难产是怎么来的?其他动物怎么没有难产,只有人类有?因为我们要直立行走。为什么要直立行走?因为我们的智力发达,所以头部就变得越来越大。而人类的头部变得越来越大之后,产道已经通不过了,怎么办?我们只能在婴儿的头部还没有长成之前,以一个胚胎的方式把人类生出来。

    小牛、小马生下来几个小时就可以乱跑乱蹦、吃草,可是人类的婴儿就不行,一岁之前基本上走路都成问题,6岁之前基本上没有自我生存的能力。就是因为我们演化出了这么一个庞大的大脑,人类的身体特征、疾病特征、文化特征,跟其他物种就截然不同了,这是一个漫长的反应链条。如果你对这个反应链条感兴趣的话,强烈推荐郑也夫老师的新作文明是副产品。

    这本书讲了一个道理:人类刚开始奔着某个目的发明了一个东西,但是随着漫长的演化,这个东西达成的效果真是连“亲妈”都不认识了。我们刚开始没奔着这个目的,但是它居然就出现了,所以文明是副产品。我们借着这本书的书名也可以说,疾病也是副产品。

    如果你懂得一点进化论,知道什么是自然选择的话,就会知道这背后有多残忍。如果我们当年的老祖母,就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那个无数代之前的先祖身体健康的话,就要把胎儿养到足月,那她就会被难产折磨而死,她的基因是传不下来的。

    基因传下来的老祖母,当年正好有病。什么病?早产。她把胎儿还没有养到那么大的时候就生下来了。恰恰是有病的老祖母成为我们的老祖母,她的基因传下来了。难产是病还是早产是病?这事儿还真说不清楚。

    我想用这个事来佐证:疾病并不是一个客观实在,它是人类和环境复杂互动的一个产物。一个高明的医生眼里绝不仅仅只有疾病这一个敌人,他的眼里还有另外一个对手,那就是由病人、环境、医院、医生共同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互动系统。

    对系统进行优化也是一种创新

    你以为针对疾病本身才叫治病?不是,针对这个系统进行优化,也是一种治疗方法,而且没准儿效果会更好。

    20世纪50年代,纽约的医生发现,为什么经过100年的折腾,产科病房里的新生儿的死亡率一点都没有下降呢?1850年死多少,1950年还是死多少,这100年医学不是白进步了吗?这是医学的耻辱,但是眼下又没有什么好办法。

    后来,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是由隔壁麻醉科的一个医生解决的,而且还是一个女医生,叫阿普加。阿普加医生1933年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但是入错行了,她学的是外科。按照当时人的观念,一个女医生干外科是没有前途的,后来她就被劝说改行干了麻醉科医生。她是美国第二个拿到麻醉科执照的女医生。但是,她就不服这口气,毕竟她的老本行是外科。

    阿普加医生的医德非常好。她在当实习外科医生的时候,有一次帮助别的医生做手术。后来,那个病人死了,她就一直怀疑,是不是因为在手术过程中自己夹住了那个病人非常重要的一根血管导致的。一想到这里,她就马上抽出手术刀冲进了停尸房搞解剖。后来发现,果然如自己的猜想那样。于是,她就把这件事情及时汇报给了医院,承认自己错了。这种人眼里只有真相,没有荣辱。她不仅需要医德,还需要勇气。

    阿普加医生虽然一辈子都没当上外科医生,但是她不管走到哪儿,身上总是带着两样东西,第一是手术刀,第二就是用于急救的插管。她心里想,万一遇上哪个路人倒地需要急救,我冲上去,还能当一把临时外科医生。后来,她在路上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