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之地吗?可能就不敢说了吧?
说3d打印是趋势,很多人可能都承认,可趋势这个东西是说不清的,到底什么时候能变成现实呢?如果说是1万年以后,对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人类对3d打印的质疑,关键是对它的一些技术难题有没有可能突破而产生的疑问。从我看到的材料中,质疑主要集中在两块。
第一,3d打印机的价格能不能降下来?这一点我倒是比较有信心,因为只要大规模应用起来,一种技术的价格和它的制成品价格,将来总会便宜一些。
第二,3d打印机的工艺能否改进?这一点我也有信心,因为它可以逐步去改进。3d打印的灵魂是它的材料工业,有些东西你不用特定的东西是打不出来的。理论上,它可以打印出一块人的头盖骨(现在确实也有打印出来的)。可是如果材料不过关,用俩月就坏了,那医院就没法进货嘛。
所以,材料工业是受制于上帝赐给这个地球表面的那些资源的,有的时候整整几代人连一个材料技术都突破不了,这也非常正常。
为什么我们应该乐观看待3d打印
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对3d打印技术应该持乐观态度?我只给大家讲四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因为互联网的存在,人类的技术创新是一种重组式创新,世界各地的创新通过互联网可以发生横向协作。这个观点是从第二次机器革命这本书里得来的。这本书里讲,创新分两种。一种叫果实性创新,就是上帝让这棵树结了一个果子,摘完了就没有了。很多传统的创新就是这样,有些院士可能一辈子也只有一两个技术成果,他只摘得着这么一两个果子。
可是在互联网时代,真的存在另一种创新——重组式创新。两个完全不搭界的创新,因为互联网碰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成果。人类的很多创新都是这样来的。所以,在互联网的条件下,人类创新的速度会快得多,它背后的机理就是这种重组式创新。
第二个理由,人类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趋近一个全新的阶段。过去所有的技术进步,甭管大的、小的,都是由人来推动的,而在未来,有可能是由机器自己来推动的。就好比上帝造人,他不需要造出所有的人,只需要造出亚当和夏娃,让他们互相吸引,然后谈恋爱、生娃,娃又可以生娃,后面的事上帝就不管了。
人类可不可以按照这个模式照搬一次?即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机器,还可以生产出能生产机器的机器。你想象一下,未来某一天,我们向火星发射了这么一台可以生产机器的机器,它到火星着陆之后,自动开始挖矿,开始建造自己的钢铁厂,开始冶炼,生产出各种各样的金属配件,重新构架机器。这些机器自己又可以生产机器,然后迅速布满了火星的表面,采撷它的资源。这些机器自己又生产出宇宙飞船,把火星的资源发射回地球。如果有这么一天,今天所有的环保事业都不要干了,因为人类的资源问题彻底解决了。
是不是会出现这么一天呢?我不知道,但至少在逻辑上它是成立的,而真的也有人在尝试。就拿3d打印领域来讲,英国巴斯大学机械工程高级讲师阿德里安鲍耶搞了一个项目,叫reprap,就在试图生产一种可以生产出3d打印机的打印机。
这个技术我也不懂,但其间已经发生了几次迭代,第一代机器叫达尔文,第二代机器叫孟德尔,第三代机器叫赫胥黎,都是以生物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背后的深意在哪儿?就是说,机器未来有可能是生物,有可能是亚当、夏娃,有可能自己下崽,不用人类操心。
在未来3d打印的应用场景下,我们有可能设计出一台飞机的发动机。怎么设计?因为飞机的发动机特别复杂,有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参数,所以我们得先设计出来,制造好多个样品,然后拿到不同的环境里去试,最后试出一个最好的样品进行改进,当然就很慢。
但是在3d打印和计算机系统接驳的情况下,就可以模拟现实的各种环境。它可以设计出一大堆参数,然后用“遗传算法”或者叫“进化算法”进行运算。这些参数可以在计算空间里面模拟出无数台飞机的发动机,给它叠加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雷电、飓风等,让它自己像生物界演化那样去求生存。有的受不住,就被淘汰掉,剩下来的相互之间杂交,各自选取对方身上的优势,再生产出下一代,一直在算法中进行演化。
这就叫作物质编程。就是将来你只需要告诉计算机,你需要什么东西,它自己就能按照那些极其复杂的参数,在电脑空间里给你运算出一个最佳结果,然后接驳到3d打印机上,直接给你打印出来。
机器生机器,用生物学的模式重构机器,这也是我对3d打印持乐观态度的一个理由。
第三个理由,人类现在什么技术发展得最快?信息技术,其有可能抄了原来所有技术的老底。
人类历史上经常会发生这种事。我们为某件事情头疼的话,就会老想着解决这件事,所有的技术手段都会堆叠到这个技术领域。比如说石油,石油马上要用光了,怎么办?加强采井技术,各种井下技术都往这儿想。
可是,也许真正的解决方案并不在这儿。电动车一发明出来,石油技术也许就该埋地下了。所以,很有可能通过他山之石,也就是另外开辟一条新的路径,来替代原来的老问题。
信息技术有没有可能把制造业技术整体替代掉呢?有可能的。
大家都听过纳米技术,纳米技术让人类加工物质的能力进入到分子级的水平。如果真到了分子级的水平,还有什么制造业可言?只要是一个纳米级的制造平台,这个平台上既可以生产汽车,也可以生产电脑;可以生产一个水杯,也可以生产一匹花布。所有东西在分子级重组的时候,能源问题、物质材料问题全部都解决了。
纳米技术是21世纪人类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研方向。纳米技术如果成熟了,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讲,把其他技术的难题从另外一个侧面给解决掉了。这也是我乐观的一个理由。
最后一个理由,20世纪的历史反复告诉我们,一项技术一旦开始奔跑起来,往往会进入一种叫“指数级”的爆炸性增长状态,你会发现它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无法想象的。
比如说人类基因组,刚开始,我们一看,那么庞大的运算量,天哪,解决这个问题好像要花好几百年的时间。但是没几年,人的基因图谱就被画出来了。为什么?因为全球化的大协作,指数级增长的能力。
奇点临近的作者库兹韦尔曾经讲过一个道理,说如果你走1步是1米,那你走30步就是30米。但如果第1步是1米,第2步是两米,第3步是4米,这样翻着倍地走,到第30步是什么结果?你已经在10亿米开外,也就是说你已经绕地球转26圈了。
第91章 互联网进化论(5)()
所以,指数级增长是一个特别可怕的增长,人类现在各个领域的技术突破都堆叠在一块儿的时候,就极容易触发这种指数级增长。
当然,在3d打印领域,指数级增长这个天灵盖能不能被打开,我们也不知道,但至少我们知道,库兹韦尔这个人正在干一件事。他现在岁数已经不小了,据说每天要吃230多种药(他认为,人类很可能在50年内就创造出让人长生不老的技术,所以他得多吃药,争取活到那个时候)。但他有信心,他认为到2027年的时候,计算机的智慧水平将超越人类;到2045年前后,整个人类技术会迎来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奇点。从此之后,人类基本上就可以退出创新领域了,我们再创新,可能就是写写歌、跳跳舞、做做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方面的创新,剩下的事交给机器来做就可以了。
当然,这只是个别人对未来的想象,但他的这个想象正在被很多人接受。在美国,有奇点大学,也有奇点派,正在成为一个学术流派,他们用乐观的眼光来看待未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参考一下呢?
我还得加一句,所有对于未来的判断,如果说得铁板钉钉,一定不靠谱。人在未来面前,还是要保持一种谦卑之心的,所以一边听听库兹韦尔,一边听听郭台铭,就不会有错了。
谁也控制不了技术的成长方向
人类亲自孕育了技术这个儿子,可是生下这个儿子之后,却让人类妈妈好为难,因为妈妈发现,她根本控制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