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并不奇怪,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过这种场景,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原来产业部门里面的就业人口就会被大量地挤出。比方说1800年,90%的美国人都是农民。可是到了1900年,美国只有41%的人还在田间地头刨生活。又100多年过去了,美国如今只有不到2%的农业就业人口,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下降。也就是说,200多年的时间里,大部分美国人口都从农业部门里被挤出来了。
可是要知道,在前几轮的技术革新对人的就业岗位的替代中,我们是有时间做出反应的,农业是用了200多年才把人挤出去的。可这次不一样,因为互联网技术太狠了,它挤出就业人口的速度也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效应,在与机器赛跑这本书里被称为“下半盘效应”。什么意思呢?我们小时候一定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发明国际象棋的时候,在棋盘上设置了64个格。国王很高兴,说:“你想要什么好东西,我赏给你。”这个发明家说:“我一个平头老百姓,能要什么呢?这样吧,您在第一个格里给我一粒米,第二格翻倍,给我两粒米,第三格、第四格依次翻倍,您将这64个格装满,我拿这点儿米回家就行了。”国王心想,这能有多少米啊,来,赏。刚开始一格、两格,没多少。可是到了半盘的时候,国王就觉得不对劲了,因为每次都是翻倍,一倍一倍地增长。当进入到下半盘的时候,即使把全宇宙所有的粮食都给这个人还不够。这就是翻倍的力量、翻倍的厉害。
“下半盘效应”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荷塘效应”。夏天的时候,荷叶会铺满荷塘,但是你会发现,它在铺满的前几天才铺了一半,再前几天才铺了四分之一。因为荷叶铺满荷塘也是成倍成倍地增长,所以三四天前你还没觉得有什么,一眨眼的工夫,它已经铺满了,可见翻倍有多厉害。
现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恰恰就是一个翻倍的技术。这就要回溯到1965年,当时著名的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摩尔先生提出了摩尔定律。他说,计算机微处理器的速度每隔12个月要翻一倍,后来这个数字被调整为18个月。
但问题是,不只是计算速度翻一倍,你会发现在整个it领域的所有技术指标都在按照这个速度翻倍。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整个it系统改进的倍数应该不是几十倍、几百倍,是几千万倍,这也就是10年到20年时间发生的事情,而且这个速度还在加快。
也就是说,也许过去要用200年的时间、用几代人的命运去承担一场失业,然后再重新找到工作这样一个艰难的历程,我们现在用一代人的生命就要全部承担起来。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悲催的命运、失业的命运,也许就近在眼前了。
这一轮危机怎么破
与机器赛跑这本书的作者也挺有意思的,他说原来没想写这么一本书,想写的是对互联网新技术的讴歌,毫不保留的赞美。但是写的过程中,资料搜集得越多越觉得可怕,因为这一次巨大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很可能是人类的巨大灾难。没错,这种迷茫感正在笼罩着全球,不仅中国的年轻人,美国、欧洲都一样,年轻人都觉得很迷茫。
比如说占领华尔街运动,这个运动有两个特殊的地方。第一,没有人组织。因为互联网时代,不需要谁带头,都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大家说去啊,然后就到华尔街搭帐篷,在那儿抗议。所以,这是一场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的运动。
第二,这个运动没有具体的指责的方向。他们抗议的是谁?抗议的是华尔街,可华尔街是谁?他们在指责那些吃得脑满肠肥的老板,可是他们也知道,这些人是在合法的框架下做着合法的正当生意。你说谁的钱不应该挣?指不出来。你说你抗议什么?不知道。虽然所有人都知道,现在社会非常不公平,经济学家到广场上演讲,说1%的人占据了99%的财富。又如何呢?请问怎么改变?没有人拿得出方案。
所以,这一轮危机,尤其是在失业这个领域造就的危机,和此前的危机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解决方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传统的解决方案无非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解决。宏观角度,就是说富人太有钱了,别那么心黑,别那么贪婪,拿出一部分给穷人吧。这是过去解决社会不平等,用社会再分配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通常的方案。但是这一轮会有用吗?要知道整个社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人很有钱、很有成就感,他们是社会的明星,他们为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享受着这个时代给他们的一切桂冠和荣誉。另外一部分人,比如失业大军,谈不上穷困潦倒。就算富人愿意把钱拿出来,保障他们吃喝不愁,甚至还有很漂亮的廉租房屋住,但是又如何?“我是一个loser,我是一个失败者,我整天无所事事,我的人生毫无价值可言,我的前景一片灰败。”财富的再分配能够解决这种社会心理的不平衡问题吗?很多时候差距或者说不满,或者说幸福感的缺乏,并不是由于绝对状况无法容忍,往往是对比出来的。隔壁家小亮如何如何,你看人家小红如何如何,而我现在却是这样,所以才受不了。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讲过一句话:“任何一个国家,不管它多么富裕,都浪费不起人力资源。”什么叫浪费?就是失业,因为失业导致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军心涣散,一种非常灰败的社会氛围,而这种氛围恰恰是大规模社会危机的源头。所以说,仅仅从富人兜里掏出钱来给穷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他们无所事事的生活仍然是社会潜在的危机,谁也不知道会爆发成多大的一个危机。
微观角度,解决这种问题的传统方法是,我们每个人都往高处爬,很多传统的工作不是被替代掉了吗?那我们就往高处爬,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去当人上人,这行不行呢?现在看来也不行。为什么?因为这一轮机器对人工的替代是不局限于哪个领域的。你说往高处爬,什么叫高?比方说美国,一个放射科医师大概需要学习十几年,然后他就可以拿到30万美元的高额年薪。可是现在这份工作,基本上被模糊识别的计算机技术替代掉了,而且所花费用是原来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百分之一。
再比如说,美国有一个非常挣钱的职业——律师。美国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个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飞机,上面全是律师,他就给美国政府打电话,说你们赶紧拿10亿美元赎金来,否则每隔一个小时我就释放一名律师。可见律师这个职业多有钱,在美国有多招人恨。但是现在又如何?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有一种工具已经可以代替律师去分析各种商业文件。要知道,要打一个大型的商业官司,经常要分析几百万份文件。现在用这种软件来模糊识别,一个律师就可以轻松做好过去五六百名律师才能做到的事情。
有一个案子,讲的是一个公司打官司就花了10万美元,这对于美国的诉讼花费来说,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这个案子分析了150万份文件,而且,人工分析的准确率只有机器的60%。所以说在美国,如果你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奋斗当上了律师,开始往律师界的山顶去爬,爬到半途仍然会被这个趋势的浪潮给冲下去。
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安全的,那怎么办?如果社会再分配不起作用,如果个人向高处的奋斗也不起作用,那我们怎样抵挡这次浪潮?说实话,与机器赛跑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也讲了一些抵御的方法,但是我看得云里雾里,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理解,就是怎么破这个局。我整合了我看到的一些周边材料,给各位提出两点建议。
放弃追求地位,转而追求联系
第一点建议,我称之为“放弃追求地位,转而追求联系”。
我们先来熟悉一个概念,叫“莫拉维克悖论”。莫拉维克是美国一个研究人工智能的学者。他发现,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真的好奇怪,人类觉得特别难的事,比如说复杂的逻辑推理,对计算机来说就不叫事,10分钟内就能搞定。可是人类觉得简单得都不叫事的事,比如说人脸的模式识别,对于机器来说就很难解决。普通婴儿长到七八个月的时候就会认生了。到了一两岁的时候,他就能爬、能跑了。像把一个人推倒,对他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