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单中,人们不难查到:1905年,第五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作家、“永久国际和平研究所”名誉『主席』、《放下武器》一书的作者贝尔塔。
你知道红十字会的由来吗?
1859年6月,瑞士商人亨利·杜南亲眼目睹了英意法联军与奥地利的军队在意大利的selferino进行的一场大战,双方伤亡惨重,尸横遍野。更使亨利·杜南难过的是,战后这个小镇上还有千名伤员,缺胳膊断腿,躺在干柴堆里呻『吟』,很多人因没人照料而死去。他当即跑到教堂,说服教士,并自己出钱出力,组织了一支救护队,为伤病员喂水喂饭,进行力所能及的各种护理和治疗。
回到日内瓦后,杜南写了一篇回忆录,描述了伤病员在战场上悲惨的遭遇,向世界发出呼吁,要求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志愿救护伤兵组织,建议给予军事医务人员和各国志愿救护伤兵组织以中立地位。他给各国元首写信,四处奔波宣传。1863年10月,16个国家的36名代表在日内瓦召开筹备会议,第二年8月8日,正式签订了国际红十字会公约。红十字会也将创办人杜南的生日5月8日订为“世界红十字日”,而红十字这个标志,也是由他的祖国瑞士的国旗颜『色』翻转而成。
由于十字是基督教的宗教符号,伊斯兰国家不愿接受,1876年在奥斯曼帝国采用“红新月”标志,国际红十字会承认了这两个符号。1991年,红十字会联合会改名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何谓“卡蒂普南”?
“卡蒂普南”是19世纪末菲律宾的秘密革命组织,1892年7月7日由a·博尼法西奥等人创立于马尼拉工人区。卡蒂普南是他加禄语“协会”的音译,全名是“最崇高、最受尊敬的菲律宾儿女协会”,目的是团结菲律宾人民以武装斗争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独立。成员主要是失业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和殖民『政府』中的低级官员等,后来有较多的资产阶级分子加入。
卡蒂普南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天主教思想的影响。但是,它提出人人平等,反对种族歧视的要求,主张通过革命斗争推翻殖民统治,表现出明显的民主『性』和革命『性』。为了用革命思想来教育会员,博尼法西奥撰写了《十诫》,e。哈辛托撰写《卡蒂普南入门》13条。1896年3月协会出版由哈辛托主编的《自由报》。《自由报》第一期共印2000份,在中吕宋一带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协会成员在短期内从300名激增到3万人左右。
在协会组织迅速扩展后,博尼法西奥便积极准备武装起义。他同哈辛托制订作战计划,又到圣马特奥山区(在今黎刹省)视察,准备建立基地。协会还竭力筹办军火,在马尼拉近郊小镇秘密制造武器,分发给会员。并和日本进行联系,希望得到援助,但未成功。1896年8月,召开第5届最高委员会,成立雏型『政府』,设有国务、陆军、司法、内务、财政等部,进一步加强最高领导机构。
1896年8月,卡蒂普南地下印刷所被殖民当局破坏。协会组织和起义计划被殖民当局发现,于是提前行动。8月24日,菲律宾革命爆发。起义逐步扩大到整个吕宋岛以及棉兰老岛。不久,革命阵营出现分裂。地主资产阶级只要求民族平等和发展民族经济。手工业者、小资产阶级和农民还要求实行社会经济改革,没收修道会土地。以e。阿奎纳多为首的甲米地资产阶级势力,利用他们9月初在伊穆斯打败西班牙殖民军队后所获得的军事声望,企图踢开协会,夺取革命的领导权。阿奎纳多于10月底发布文告,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口号,预言在已解放地区成立临时『政府』,却只字不提协会的领导。1897年3月22日在特黑罗斯选举革命『政府』,竟完全撇开卡蒂普南,推选阿奎纳多为总统。5月10日,博尼法西奥被捕遇害。在发动菲律宾革命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卡蒂普南至此完全解体。
何谓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是1905年时任德国总参谋长的施里芬伯爵依据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瑟维茨在其《战争论》中所阐述的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思想,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制定的一系列战略计划。施里芬是闪电战理论的创始人,主张以优势兵力袭敌于不备,围而歼之。针对在未来战争中德国将面临与法、俄两线作战的情况。他主张,首先在西线迅速打垮法国,然后再全力打击俄国。其作战计划是:在东线用少量部队顶住俄国,集中兵力于西线;因瑞士地形复杂,不适宜大部队快速运动,德军右翼应穿越地势坦『荡』的比利时,以镰形攻势包抄到法军的正面防御阵地的后面,攻占巴黎后,将法军围歼在德、法、瑞边境。然后,转向东线。1906年,小『毛』奇继任总参谋长后,对施里芬计划做了部分变动,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的兵力,削弱了西线进攻力量。
第41章 近代史(18)()
“三国同盟”包括哪三个国家?
三国同盟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
三国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1。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2。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3国应协同作战。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3。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条约有效期5年,1887年、1891年、1902年、1912年4次续订,并增补了一些义务条款。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何谓“光荣孤立”政策?
光荣孤立政策是19世纪晚期,英国在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和索尔兹伯里侯爵任内奉行的一项外交政策。19世纪晚期是欧洲各大国纷纷结盟争霸的时代。德奥于1879年结盟,意大利于1882年加入,形成三国同盟。法俄日渐接近,最终于1894年签订协约。英国此时却独辟蹊径,采取了置身于这场结盟浪『潮』之外的立场。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于1880年重任首相后,着手实施他一年前提出的“正确政策”的六项原则:1。在国内建立良好的『政府』;2。在国外维护和平;3。“使欧洲各强国保持协调”;4。不与他国结盟;5。承认所有国家的平等权利;6。“同情自由”。这六项原则的基本点有两个:一是在欧洲大陆各国中协调斡旋,以建立所谓的“协调的欧洲”。二是避免与欧洲其他国家结盟,以保持自己的行动自由,实现“光荣孤立”。因此,英国的协调与孤立政策是相辅相成的。
“光荣孤立”与“大陆均势”政策有何关系?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欧洲“均势”政策。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由此可见,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其政策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自击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随时按照本身需要,调整对外关系,弹『性』的调整和维持均势,使得英国能够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保持霸权。但在进入19世末,英国一方面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工业垄断地位,作为“光荣孤立”外交政策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又面对俄国在东方、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英国在东方与日本订立了《英日同盟》条约对付俄国。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后因俄国战败,力量削弱,已不再成为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