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历史1000问-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示巴女王美丽而聪颖,所罗门王威武而机智。两人一见面,都被对方的容貌和才智所倾倒,油然而生爱恋之情。女王在回国途中生下一个混血儿,命名为埃布纳·哈基姆,意为“智慧之子”。这个儿子后来继承王位,称做孟尼利克一世。孟尼利克一世知道自己的身世,登基后曾专门到耶路撒冷谒见自己的生父所罗门王。他离开耶路撒冷回国时,所罗门王派遣一些年轻的以『色』列人护送。这些以『色』列人后来定居示巴王国,并与当地人通婚。孟尼利克一世以及这些以『色』列人的后代成为“贝塔以『色』列”的祖先。

    时间和角度的单位为何都用60进位制?

    公元前2100年左右,巴比伦人由于生产劳动的需要,研究天文和历法,涉及时间和角度。譬如研究昼夜的变化,就要观察地球的自转,这里自转的角度和时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历法需要的精确度较高,时间的单位“小时”、角度的单位“度”都嫌太大,必须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小数。时间和角度都要求它们的小数单位具有这样的『性』质:使12、13、14、15、16等都能成为它的整数倍。以160作为单位,就正好具有这个『性』质。譬如:12等于30个160,13等于20个160,14等于15个160……

    数学上习惯把这个160的单位叫做“分”,用符号“′”来表示;把1分的160的单位叫做“秒”,用符号“″”来表示。时间和角度都用分、秒做小数单位。

    这个小数的进位制在表示有些数字时很方便。例如常遇到的13,在十进位制里要变成无限小数,但在60进位制中就是一个整数。

    这种六十进位制(严格地说是六十退位制)的小数记数法,在天文历法方面已长久地为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所习惯,所以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7章 上古史(6)() 
印度远古文明为何被称为“哈拉巴文化”?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最早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到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何谓印度古代法?

    印度古代法(ancientindianlaw),指公元5—7世纪以前古代印度奴隶制法,历史上印度法系的基础。古代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菲律宾等国的法律都是仿照印度古代法制定的,印度法系即上述各国古代法律的总称。

    印度古代法起源于婆罗门教法,后释迦牟尼(约前563—前483)创立佛教,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前273—前232年在位)又颁布敕令定佛教为国教,婆罗门教法的影响遂逐渐缩小,而被阿育王召集高僧编纂的“三藏经典”所取代。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律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和佛寺的一般清规,《经藏》为释迦牟尼说教集,《论藏》包含佛教哲学原理的解说。后来佛教影响减弱,婆罗门教法又兴盛起来。公元8—9世纪时,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改称为印度教。因此,印度古代法也往往被称为印度教法(hindulaw)。

    婆罗门教法律将古老文献《吠陀》奉为经典,其中的《法经》起着法典作用,以后由各学派编辑成各种汇编,如《乔达摩法经》(约成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和《阿跋斯檀巴法经》(约成于公元前11世纪末期)。在大约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写成的政治经济论文《政事论》中,也包含许多法律规范的内容。在这类法律汇编中,流行最广、后世研究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摩奴法典》。后人假托这是由天神之子摩奴制定的,实际是在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陆续编成,共12章,采用诗歌体裁,包括宗教、道德和法律规范,以及哲学等内容。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

    种姓制度亦称“瓦尔那”(颜『色』、品质的意思)制度,实际上是奴隶制度的变形。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把自己称为“高贵者”,把被征服者称为“达萨”,以“达萨”和“达西”称呼男女战俘即奴隶。后来在雅利安人内部又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四种姓制度:即婆罗门种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称僧侣阶层,他们解释吠陀经典,干预社会事务;刹帝利种姓,充当武士,国王也属这个种姓,主管军事和行政;吠舍种姓,一般指雅利安平民,多数从事手工业、牧业和商业,也有富裕者,但没有任何特权;首陀罗种姓,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也有少数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隶外还有接近于平民的贫穷者,他们在法律上和宗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前三个种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后一个种姓是“非再生族”,根据婆罗门教创造的神话和《摩奴法典》,四种姓是世界之祖婆罗赫曼以口、双手、双腿、双脚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们都有特定的职业,不可混淆界限。

    释迦牟尼是否确有其人?

    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槃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这些文物和史料,足可以证明释迦牟尼确实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悉达多属于释迦族名,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梵文的音译,“释迦”是部族名,意为“能”,“牟尼”的意思是“仁、儒、忍、寂”等。“释迦牟尼”可以解释为“释迦族圣者”。

    释迦牟尼虽被尊为圣人,且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崇奉敬仰,但他在获得觉悟之前,也曾有过疑『惑』、痛苦,不过他超出常人之处,是以己之苦推及众生之苦。他舍弃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财富、王位、妻儿,毅然出家修道,经历6年,艰苦备尝,终于觉悟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获得了根本的解脱。

    阿育王对佛教有些什么贡献?

    公元前273年,阿育王继位,成为孔雀王朝的君主。在继位之前,阿育王曾被他的父亲宾头沙派作坦罗地方的总督,因此具有一定的统治经验。他即位之初,对外利用军事力量进行征服战争,对内则杀戮大臣,甚至自己的兄弟姐妹。据记载,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岩率军征服南印度的羯陵伽国,获战俘15万人,杀了10万人。在残酷的战争之后,阿育王宣布放弃武力征服的办法,大力扶持和宣扬佛教。他在帝国境内许多地方开凿岩壁,树立石柱,上面刊刻诏令,宣称“以法胜,是为最胜”,主张以佛教征服人心。这些刻有阿育王法敕的摩崖石刻和石柱,有些还留存至今,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历史极为重要的资料。在阿育王的大力扶植下,佛教在当时实际上处于摩揭陀国的国教地位。他以大量金钱资助佛教的发展,派遣了许多传教僧人到全印度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去弘扬佛法,相传他还把佛舍利分散到各地,在各地同时兴建了许多佛塔供奉舍利,供人瞻仰崇拜。他的儿子摩哂陀(mahinda)和女儿僧伽密多(sanghamitta)先后出家,并相继率人南下斯里兰卡岛,把佛教传入了斯里兰卡。他在『政府』内设置了“正法大官”执掌宗教事务,巡回各地,宣传佛法。他还在首都华氏城召集许多佛教僧侣,由上座部长老目犍连子帝须主持,举行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校订和整理了当时流行的佛教经典,处理了佛教内部各派之间的争论。由于阿育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佛教在此时有了很大的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