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战友我的妻-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西南收效甚微。原因有两点:一是烟土已经深入人心,早期打着“福寿膏”招牌治病救人得到老百姓认同;二是缅甸烟土物美价廉,在四川卖得并不贵,一般家庭都可以承受,因此泛滥成灾屡禁不止。

    刘湘对委员长禁烟运动深表赞同,也曾在军中雷厉风行推行禁烟,然而上梁不正下梁歪,许多高级将领本人都是瘾君子,怎么言传身教?此次出川抗日,不少官兵打算悄悄携带烟枪和烟土,刘湘早已洞悉,佯装不知罢了,连命都保不住,还禁啥大烟?

    范绍增是不是如世人猜疑躲在温柔乡里做春秋大梦呢?当然不是,通过几次大型募捐活动,加上平时积累,88军已经弹药充足兵强马壮,只等一声令下就能够上阵杀敌。在川军众多师团里面范绍增算得上真正的暴发户,不仅粮草充裕,而且军饷筹集到位,保证可以按月发放,对烈士家属也可以做到立即安抚,这在川军乃至整个国军杂牌部队都不多见,由此可见88军之所以能奋勇杀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六百一十章() 
民国26年11月9日(公元1937年11月9日),刘湘离开成都飞抵汉口,11日前往南京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报到。14日国民党中央改调刘湘所部自汉口、河南向东开拔,自此,川军百万热血男儿陆续出川,开始踏上抗日征途,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悲歌。

    民国26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首都迁移至重庆,国府随之整体搬迁,重庆正式成为战时陪都。刘湘闻讯立即通电全国:“谨率七千万人,翘首欢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国民政府最终决定把陪都定在重庆,自然出于军事战略考虑,但对于刘湘而言无疑于吃下一粒定心丸,有蒋委员长亲自坐镇,四川必然稳若泰山。

    11月22日刘湘乘船到南京,下令所部各军、师堵击在浙江金山卫登陆、正向浙江境内侵犯的日军,重点保持于广德、泗安方面,中日两军进入攻防阶段。就在刘湘豪气万丈,打算痛击日寇之际,噩耗从天而降,旧病突然复发!

    次日上午,正当刘湘在行营召集参战将领商议决策时,胃病发作,剧痛难忍,抽搐间一口腥臭气味涌上喉管,张口便吐,竟是殷红鲜血!随后又接连呕吐几口,当场昏厥过去。

    警卫团立即派出重兵护送刘湘到芜湖医院,医治后趋于稳定,仍然昏迷不醒。11月28日转送汉口万国医院就医,经抢救苏醒,但病情严重不容乐观。

    12月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军政令:川军整编为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刘湘兼任,副总司令由唐式遵担任)和第二十二集团军。12月13日南京沦陷,第七战区所辖区域被日军占领,该战区实际上已不复存在。12月30日,军事委员会再次发布训令: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由唐式遵接任,刘湘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

    先后两次任命,事实上刘湘已经被剥夺兵权,成了光杆司令,这既是蒋委员长处心积虑谋划已久的结果,同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决定,因为刘湘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

    民国27年1月中旬的一天,汉口万国医院高级病房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悄然来到,探望刘湘后又悄然离去。此人矮小肥胖,身着长袍马褂,头戴黑呢礼帽,一副墨镜把眼睛遮得严严实实,包括刘湘贴身警卫在内,无人能够看见其庐山真面目。

    来人正是范绍增,11月末刘湘发病时他就想前往看望,无奈军务缠身实在走不了,稍微轻松一些便匆匆赶来。刘湘看见爱将,十分高兴,招呼他坐下说话。范绍增紧紧握住总司令的手,百感交集,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海廷(范绍增的字号),不要难过,老毛病了,不碍事的。”刘湘安慰道,范绍增怎么能不难受?到医院之前他已经到成都找医学专家询问过总司令病情,专家微微叹了口气,面色忧郁,只说了一句话:“纵使华佗在世也无回天之力!”

    “海廷,人身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人总归要死的,但应该死得其所,尤其作为军人,死在战场上才是最好归宿。好不遗憾啊,正逢杀敌报国荡平日寇之时,我却抱病在此,莫非真如诸葛孔明所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仰卧在病榻之上的刘湘悲愤难抑,胸膛剧烈起伏。

    “总司令,您不要多想,好好养病,其它事情以后再说。川军没有软蛋,您放心,我们一定替您奋勇杀敌,绝不辜负四川七千万父老乡亲厚望!”范绍增这番话说到刘湘心里去,不由得欣慰笑了。

    “海廷,枕头下面有张信纸,是我发病前写下的几句感言,如有不测,权当遗嘱吧!请公之于众,勉励川军将士,不要忘记国耻,时刻记在心上。”刘湘对范绍增说道。

    范绍增轻轻掀开枕头一角,果然露出两张纸笺,上面是刘湘亲笔书写的遗训。范绍增一字一句念道:“……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字迹工整有力,不难看出刘湘当初写下这些文字时激奋的心情。

第六百一十一章() 
民国27年1月20日,刘湘在汉口满怀遗憾与世长辞,时值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将星陨落,百万雄师从此再无英明统帅,令人扼腕。刘湘所留遗言在川军中作为军训广为流传,据当时参战者亲身经历:前线官兵每天清晨升旗时,全体必高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决心。

    范绍增作为88军主帅,更是亲力亲为以身作则,要求全军将士把总司令遗训当作座右铭,抄写在军营每个角落:操场、礼堂、食堂、宿舍,只要目之所及,都能看见。早晨升旗仪式前、一日三餐时都要背诵一遍,做到耳熟能详熟记在心。

    多年以后,莫小米在回忆录中写道: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这句话并非杜撰,是真真切切的事实,抗日战争时期,每五个国军士兵就有一个是川军。据不完全统计,八年内出川抗日人数达到300…350万(包括后来并入四川的西康省),“无川不成军”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民国28年初,88军奉令出川,在江西东乡一带同日军作战,次年夏季,转移至浙西作战。同年冬季,又调往太湖张渚地区担任防守。在出川抗战前一年时间里,88军全体官兵磨刀霍霍,抓紧备战,每天刻苦训练,做好充分准备。

    范绍增一方面督促全军军训,另一方面也在等待。出川是早晚的事,他不是等通令,而是等人,就是莫小米和梁海带领的特战小分队。淞沪会战已经结束,国军大规模溃逃,把上海拱手让给日本人,按理说战斗既然结束,特战队早该返回,可音讯全无,会不会全军覆没了?

    联系不上莫小米等人,范绍增也没闲着,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经常把参谋部和主力部队将领召集到一起,在沙盘上模拟作战,把指挥部当成敌我交集的主战场。

    88军和川军其它部队情况差不多,没有打过大仗,只经历过“二刘之战”和对红军的围剿,实战经验十分匮乏。军部几个参谋都是军校出身,典型的书呆子,理论上头头是道,没有哪个真正上过战场。

    在88军军部由此出现这么一个奇怪现象:军中分成两派,一派是军校毕业的参谋部成员,另一派是行伍出身的各师团长,两派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吵吵嚷嚷,如同菜市酒楼。

    范绍增没有干预,翘起二郎腿,悠哉乐哉,把吵闹当听戏。参谋长急了,摇着他臂膀喊道:“司令、军座,我的范大爷,您出面管管嘛,看他们闹成啥样了!”“不管,不管,等他们闹,管老子逑事!哪一方赢了我就听哪一方的!”范绍增手中捻着佛珠,笑眯眯回答,活像个弥勒佛。

    争辩双方听到这话反而不吵不闹了,军长的脾气与常人迥异:遇到这种事通常都要出来劝阻或者呵斥,他却觉得好耍,嫌动静不够大,越吵得厉害越好,最后落得两败俱伤,他当个渔翁,得河蚌相争之利。——凭啥要让军长看笑话?人就是这样,喜欢逆反思维,范绍增出面干预或许还要吵下去。

    “呃,怎么不争了呀?老子正看得起劲呢!快点,接着吵!”范绍增停止转动佛珠,大声吆喝道。参谋长心中暗自窃喜:还是军长厉害,这帮龟儿子就是刘阿斗,吃软不吃硬,看来只有军长能治得了他们。

    范绍增撂下佛珠,腾的一下站起来,叉着腰,指着指挥部一干人吼道:“依我看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