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远古帝王谱-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书上记载,说妹喜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喜欢听撕裂丝绸的声音。姒履癸为了讨她喜欢,便向那些生产丝绸的诸侯国征调大批丝绸入宫,并组建了一个撕绸表演队,专门在妹喜面前做各种各样的撕绸子表演。每天撕碎的丝绸堆积如山。这还不算,姒履癸还在倾宫内建造酒池肉林,大摆宴席,广召天下豪饮之士,“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酒池可以运舟”(通鉴外纪)。这未免过于夸张,让人难以置信。试想在农业生产极为落后的夏代,全国能生产出多少酒呢?如果能在酒中行船,那么池中的酒恐怕最少也要有几千吨,夏朝的时候能有如此多的酒吗?中国古史有一通病,对亡国之君总是进行恶意诽谤,似乎这些亡国之君全都一无是处,罪大恶极。其实这无非是统治者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在夺取政权以后,总是大肆宣扬自己的仁德和亡国之君的残暴,“胜者王侯败者贼”,这其间又究竟有几分是真实可信的呢?所以,对于史书上的一些记载,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脑子去认识,不能不信,也不可全信。

    帝癸二十二年(庚戌,前1631),周的先祖姬公刘将国都迁于幽(今陕西咸阳市旬邑县西),恢复发展农耕,周族从此逐渐兴旺起来。(资治通鉴纲目)

    帝癸三十五年(癸亥,前1618),商侯子主癸去世,传位于儿子子天乙,子天乙就是商汤。此时商汤已经71岁,他即位后将国都迁于蒙邑(诸侯国都,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北),第二年灭掉葛国,迁殷商子民镇守其地。

    帝癸三十六年(甲子,前1617),商汤元年。诸侯岷山氏(诸侯国,今山东临沂市蒙阴县西南)叛夏,不肯向夏王朝缴纳贡赋,姒履癸派大臣扁率军征伐。岷山氏恐惧,献琬、琰两位美女给夏王,求和。姒履癸一见二女,被他们娇羞妩媚的姿态所迷惑,不仅停止了对岷山氏的征伐,还免除了他们每年的贡赋。姒履癸宠爱二女,赏给她们每人一块玉,给琬儿的玉上刻着一个“苕”字,给琰儿的玉上刻着一个“华”字,两块玉合称为苕华之玉,故称二女为“琬苕”、“琰华”。姒履癸因宠爱二女而冷落了妹喜,妹喜从此对他深怀怨恨。

    帝癸三十七年(乙丑,前1616),伊尹入夏王朝求官,与妹喜取得了联系。伊尹在夏王朝呆了四年,五次向夏王献策都没能得到重用。妹喜劝他投奔商汤,并答应如果伊尹助商汤灭夏,她愿意尽全力帮忙。这样,伊尹便在帝癸四十年(戊辰,前1613)离开了夏都。

    第十九夏王姒履癸(2)

    帝癸四十一年(已巳,前1612),伊尹听信了妹喜之言,离开夏王朝投奔了商汤,与商汤的大臣汝鸠和汝方相会于亳都的北门,很快得到了商汤的重用。同年,商汤出兵灭掉了有洛国(今地不详)。

    帝癸四十二年(庚午,前1611),姒履癸怀疑商汤谋反,把他召入朝中逮捕,囚禁于夏台(即钧台,今河南禹州市南),后来在妹喜的劝说下姒履癸又把商汤给放了。

    商汤归国后更加恼恨夏王姒履癸,便广招天下贤才,加强军队建设,为争夺夏王朝的天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帝癸四十四年(壬申,前1609),商汤拜伊尹为相,出兵讨伐那些不服从他的诸侯。先后北伐韦国(今河南安阳市滑县南)、顾国(今山东菏泽地区鄄城县西北),南征昆吾国(今河南许昌市北),迅速统一了豫东平原,把伊洛盆地的夏王朝孤立起来。

    帝癸四十五年(癸酉,前1608),商汤进军黄河以北,灭掉温国(今河南焦作市温县南)。至此,夏王朝末年的八大诸侯国已经有六个归顺了商汤,对夏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帝癸四十八年(丙子,前1605),大臣关龙逄上朝奏请夏王处罚暴臣干辛和庾臣左师曹、触龙,说他们诱惑大王,误国害民,应该将他们处死。姒履癸说他是危言耸听,坚决不准。关龙逄便当场献上黄图给大王,数说他沉湎酒色,穷奢极欲,不惜民力,宠信奸佞等种种无道行为。姒履癸气得面色铁青,当场烧毁黄图,命令武士将关龙逄推出斩首。众臣力保,姒履癸本想放了他,可这位关龙逄不识好歹,竟然指着姒履癸的鼻子大骂昏君,姒履癸盛怒之下便果断地处死了他。

    帝癸四十九年(丁丑,前1604),昆吾氏出兵讨伐商汤,兵败而归。继而商汤北征,灭顾国。传说此时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夏都到处传唱着民谣:“桀无道,两日照”。夏朝的诸侯费昌问他的好友冯夷两日照象征什么,冯夷告诉他两日代表着夏朝和商朝,夏朝在西沉沉将落,商朝在东烂烂将起。费昌听了他的话,便率领族人投降了商汤,后来当了商汤的车正,在助商灭夏的战斗中起了很大作用。

    帝癸五十年(戊寅,前1603),太史令终古见夏王朝大势已去,便悄悄带着家人投奔了商汤,他弃夏奔商时带走了夏王朝许多秘密,把国家的核心机密全都提供给了商汤。吕氏春秋,失职篇说:“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商。”淮南子,汜论训中也说:“太史令终古即奔商,三年而桀亡。”可见,太史令终古出卖夏王朝的国家机密,进一步加速了夏王朝的灭亡。

    帝癸五十一年(已卯,前1602),夏朝的瞿山(今地址不详)发生山崩。同年,商汤灭掉韦国,继而攻打昆吾。

    帝癸五十二年(庚辰,前1601),商汤灭昆吾,除掉了夏王朝外围的所有军事力量。接着便向夏王朝发起了总攻。

    夏、商双方的主力部队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市北)展开最后的决战。

    结果,姒履癸兵败,带着残部逃往三朡(诸侯国,今山东菏泽地区定陶县东北)。

    商汤又率军攻打三朡,夏军又败,姒履癸率众突围后逃往成国(今山东泰安市宁阳县东北)。商汤复追之,与夏军大战,活捉了夏朝大将推移和大牺,灭掉了成国。

    姒履癸仍不投降,率数十位忠心护主的勇士杀出一条血路逃往焦门(今山东泰安市宁阳县附近)。在焦门又遭到了商汤大军的围攻。夏王姒履癸虽然勇猛善战,但毕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后来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商汤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和仁德,没有把他处死,而是将他流放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一带)。

    姒履癸十九岁即王位,在位执政虚记五十三年(通鉴外纪),亡国于帝癸五十二年(前1601),亡国后又活了三年,于商汤十九年(前1599)病死于南巢的亭山。终年七十三岁。死后就葬在了南巢,陵墓位置不详,尊号夏王癸,后癸,谥号帝癸。

    姒履癸在位年表

    前3872(己丑)十三年

    前3871(庚寅)十四年

    前3870(辛卯)十五年

    前3869(壬辰)十六年

    前3868(癸巳)十七年

    前3867(甲午)十八年

    前3866(乙未)十九年

    前3865(丙申)二十年

    前3864(丁酉)二十一年

    前3863(戊戌)二十二年

    前3862(己亥)二十三年

    前3861(庚子)二十四年

    前3860(辛丑)二十五年

    前3859(壬寅)二十六年

    前3858(癸卯)二十七年

    前3857(甲辰)二十八年

    前3856(乙巳)二十九年

    前3855(丙午)三十年

    前3854(丁未)三十一年

    前3853(戊申)三十二年

    前3852(己酉)三十三年

    前3851(庚戌)三十四年

    前3850(辛亥)三十五年

    前3849(壬子)三十六年

    前3848(癸丑)三十七年

    前3847(甲寅)三十八年

    前3846(乙卯)三十九年

    前3845(丙辰)四十年

    前3844(丁巳)四十一年

    前3843(戊午)四十二年

    前3842(己未)四十三年

    前3841(庚申)四十四年

    前3840(辛酉)四十五年

    前3839(壬戌)四十六年

    前3838(癸亥)四十七年

    前3837(甲子)四十八年

    前3836(乙丑)四十九年

    前3835(丙寅)五十年

    前3834(丁卯)五十一年

    前3833(戊辰)五十二年

    前3832(己巳)五十三年

    前3831(庚午)五十四年

    前3830(辛未)五十五年

    前3829(壬申)五十六年

    前3828(癸酉)五十七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