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兵王传说-第1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上撤退!”坂本大叫道。

    历时数天的滁洲战役终于结束了,这一战,李学坤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捷,共消灭了一万余名日军,全歼了日军第13混成旅团。

    这一战,也彻底的改变了皖东地区的格局,此一役之后,李学坤与日军攻守易势,日军大本营迫于无奈,只好重建了13混成旅团,向皖东增兵,这才将局势稳定下来。

    不过此战最大的后果就是,日军闻铁血抗日军色变,再也不敢轻易招惹铁血抗日军,李学坤在皖东取得了绝对的主动,这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役,铁血抗日军以两万之众歼敌上万,举国欢腾,特别是大公报记者张爱灵的战地采访,生动形象,使得全国引发学习铁血抗日军的热潮。

    很多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皖东,投入到保家卫国之中。甚至,去延安与皖东成了青年们的时尚。

    蒋委员长得知皖东大捷的消息之后,兴奋的一夜无眠,他不断的说道:“真是我的好学生啊!”

    蒋委员长大笔一挥,给铁血抗日军拔大洋三十万,以示慰问,同时拟将苏皖挺进总队扩大为军级规模。

    远在延安的毛xx听到皖东大捷之后,也是感慨不已,皖东的局面要比延安恶劣许多,李学坤在强敌环伺之下开创如此局面实属不易,毛xx认为,李学坤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也写下了“还我河山”四字,派人送给李学坤,并传话说:“我没有大洋,也没有官位,只有一腔爱国之心,愿君建不世之功。”这样,李学坤的卧室中,毛xx的字被挂在头上。

    同时得到中国两大领袖人物的喜爱,李学坤一时之间春风得意,风光无限,成为人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

    不过此时的李学坤,却也有很多的难处,让他有些焦头烂额。

    这一仗虽然打胜了,改变了皖东的局面,巩固了皖东抗日根据地,但是,李学坤部也是伤亡惨重,曲成双的保安团一千五百人,打的只剩下了一百多人。

    其余各部也多有损失,这一役,李学坤部伤亡了五千余人,几乎占据了全部兵员的四分之一,这让李学坤部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如果此时日军再来一次同等规模的扫荡,李学坤相信,铁血抗日军是凶多吉少。

    此外,此战几乎打光了李学坤的家底儿,光是炮弹就打出了五千多发,将李学坤多年的积攒挥霍一空,战后,望着空空如野的炮弹,李坤气的恨不得踢上姜大牙两脚。

    见过败家的,没有见过这么败家的。

    姜大牙也是满腹委屈,口中说道:“司令,不是你说炮弹可劲儿打,只要打赢了就行吗?”姜大牙一脸的无辜。

    “是让你可劲儿打,可也没让你把家底儿都打光啊!”李学坤咬牙说道。

    除了炮弹,子弹李学坤也消耗了近百万发,一大半儿的储存是打光了,枪虽然缴了不少,但是没有了子弹,枪和烧火棍也没有什么区别。

    总之,李学坤部一时之间,是失去了打大仗的能力。

    战后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处理尸体,死的人太多了,如果不赶快处理,就容易引发瘟疫,这是李学坤最不想看到的结果,还好,全国红十字总会派来了人员帮助李学坤掩埋尸体,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还有抚恤阵亡与伤者,这一战,铁血抗日军阵亡了近两千人,这些人都是需要抚恤的,每个人要发五十块大洋,再加上抚恤伤者,救助难民,一算下来,蒋委员长的三十万大洋就花的七七八八了。

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战之后1() 
虽然说蒋委员长给了李学坤部三十万块大洋,但李学坤只抚恤一项,就用的差不多了,他现在急需的是军火、弹药、金钱,这一仗,虽然打胜了,但也把李学坤的家底给打空了。

    好在日本人也被李学坤打怕了,不敢,也无力再出动,所以滁洲根据地才取得了暂时的安宁,但这样下去却不是长久之计。

    张八岭的兵工厂,李学坤已命令昼夜开工,生产弹药,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已到了极限,每个月可以为李学坤生产出二十万枚子弹,五千枚手榴弹来,但这对于李学坤部来说,还是太少,不足以维持日常训消散所用。

    无奈之下,李学坤向蒋委员长打了报告,我部拟扩为军,但装备无着,子弹奇缺,请酌情解决。

    蒋委员长看到了李学坤的电报,当即大笔一挥,给李学坤运送一百万发各式子弹,十万枚手榴弹,着安徽省政府押运。

    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不敢怠慢,立即组织人从重庆方面接货,然后运输,可就算这样,等这批军火运送到滁洲根据地时,也已经是两个月以后了。

    而就在这段时间,国际局势也起了重大变化。

    在如快刀切豆腐一般的闪电战中,德国毫无悬念的占领了波兰,而苏联也出兵挑起了苏芬战争。国内,国共的对立开始加剧,到处是摩擦,特别是阎锡山,还成立了三三铁血团,效仿希特勒,建立了一支嫡系特种武装。

    总之,国内外战局极为混乱,扑朔迷离,国外,德、苏、英、法争雄,国内,国、共、日、伪犬牙交错,乱成一团,除了少数大智慧的人,谁也看不出历史未来的走向。

    对于新四军和八路军,李学坤的内心是极为仰慕的,所以,他将毛xx的字挂在了卧室里,当然,这事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亲信知道,否则,让军统和蒋委员长知道了的话,又会生出波澜。

    在忙过了最初的一段时间之后,滁洲城的一切终于再一次走上了正轨,但有一件大事摆在了李学坤的面前。

    随着滁洲根据地的巩固,越来越多江北的难民流入了滁洲根据地,这让滁洲根据地的人口暴膨,滁洲虽是鱼米之乡,但也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养活那二、三十万的难民,于是,建筑巢湖农场就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李学坤找来了金教授等三位农业专家,这一段时间,三位专家都没有闲着,要么教书,为农场的建立储备人才,要么亲自勘察环境,为农场的建立打好基础。

    现在,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李学坤将从皖中和皖西一带买来的牛和农具全部分发给了巢湖当地的政府,正式宣布巢湖农场成立。

    李学坤的政策也很简单,那就是,由政府提供农具和牲畜,由流民开垦荒地,开垦后的荒地,归巢湖农场所有,但流民可以保有三十年的使用权,每年,要将打下粮食的三分之一交公,其余的自己支配。

    当然,农具与牲畜是属于政府的,而政府则出面联系农户之间形成生产互助组,帮助流民耕种,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即提高了流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粮食储备。

    金教授乐呵呵的对李学坤说道:“只要人手足,那么,他可以保证,一年开垦出三万亩上好的稻田来。”

    李学坤也是一笑,二十万的流民,这人手,是要多少有多少。

    金教授听李学坤这么说,大喜过望,口中说道:“真要有这么多人,我可以保证,一年之中开垦出最少五万亩的土地,而且到收获时全都能交上公粮。”

    李学坤点了点头,如果多出五万亩的地可以养活十万人口,那么用不了三年,不但可以让这些流民自给自足,还可以调济周围的城乡,到那里,巢湖农场就真的成了鱼米之乡了。

    “金教授,你还有什么困难,尽管提。”李学坤说道。

    “主要是牛太少,没有机械化的工具,大多数的活儿,都要用人来干,要是牛再多一些就好了。”金教授说道。

    “好的,我一定尽量解决,从皖中和皖西收购的耕牛会源源不断的送来的。”

    “那就好了,不过,你把这二十万流民交给了我,这可是二十万张吃饭的嘴啊,我拿什么来养活他们?”金教授问道。

    “这样吧,我每个月给你拔八十万金粮食,省着点吃应该是够用了,等农场的第一茬庄稼下来就好办了。”李学坤说道。

    “太好了,这样一来,就解决了这二十万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温饱,才能更好的干活儿。”金教授连连点头。

    李学坤与金教授又聊了一会儿,金教授给李学坤憧憬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等到巢湖农场三年后全面建成了,那不但可以养活所有的流民,而且还可以反哺滁洲根据地,到时,整个滁洲根据地的人都可以做到丰衣足食,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