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胜的目的。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上大当,吃大亏。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
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
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
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
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
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
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
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
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
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
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
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
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
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
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
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
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
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
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挡,进犯明朝,志在必得。
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
十三比一,力量悬殊。
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
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
努尔哈赤,满军惨败。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
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
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
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
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
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
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
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
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
和满州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
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
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哀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1,不以战;损刚益柔2。
1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2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
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
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
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
“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
“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
法,同样可以制胜。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
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
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
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
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
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廉颇
蔺相如列传)。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
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
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
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
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
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
翻了洪教头。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
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
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
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
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
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
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
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
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
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
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
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
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
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
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