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没有逃出的契丹军队再次被困住,又是一阵血雨腥风,整个羊山南麓成了血地。
耶律隆庆虽破围而出,但他的噩梦并没有终结。
李继宣马队是一支还未投入战斗的生力军,沿着山坡追赶,有几次接触战,却因地形原因无法咬住契丹军,最终在羊山北麓的牟山谷把契丹败军拦截住,双方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
牟山谷是逃生的最后一关,如果突围出去,就能沿着长城口北逃,否则等待他们的依旧是全军覆没。
耶律隆庆别无选择,他对围困中的大军已不抱任何希望,没有冲出来的部分主力,或许能牵制宋军在羊山的兵力,现在能做的就是率军杀出去,无论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杀出去。
此时,整个战场分为三个部分,除了耶律隆庆率军拼死突围外,还有正在羊山南麓挤作一团的部分契丹军,遂城至羊山道路上的契丹后卫部队。
时间,一刻刻过去,每一呼吸,都有人血溅沙场。
在宋军主力强大的攻势下,契丹后卫部队终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支毫无希望的队伍,在广锐军八千铁骑发动最后冲锋时,再也没有力量组织抵抗。
铁林军早已全军覆没,其它几支部队在广锐军重骑兵的肆意践踏下,陷入绝望的挣扎中。杀红眼的宋军将士,不需要俘虏,他们收割的是头颅。
威虏军城下,竟还有两万五千马步军未动,并非王显不想投入这支生力军,而是狭小的战场,容不下宋军再投入兵力了。
到处是无助的契丹败兵,被宋军铁骑驱赶着,不知该往哪里去,宋军骑兵则非常享受捕杀契丹军的,毫不留情地进行斩杀,仿佛在郊外猎杀动物一样,他们需要首级。
在羊山南麓,上万契丹将士还在浴血奋战,不断冲击宣毅军的防线,双方都杀红了眼。
在交战地域,两军几乎是在厮打,完全没有规律可言。在宣毅军战线稳固后,振武军轻步兵退出战场,避开契丹军猛烈冲击的山口,在侧翼列开军阵,分割契丹残部。
他们是轻装部队,甲胄轻薄,无法承担高强度的阻击战。
契丹将士急红了眼,宋军将士同样杀红了眼。此时,在南麓坡地上,已经没有任何荣誉而言,更没有面子可说,要做的只是杀人,不断地杀人,然后是被杀。
王璇指挥步军部队已介入契丹军队在羊山南麓山脚下,他的选择非常明智,不对羊山南麓进攻,实行月牙形包抄,再以宣毅军为支点实施封口,直接造成五六千契丹左翼骑兵陷入包围圈。
随着无左翼掩护,宋军主力步军不用担心侧翼安全,进军速度大增,开始对羊山南麓契丹军背后发动致命一击。
不到半个时辰,契丹左翼几支属国军,再也支撑不住了。
如果说刚才他们还在为生存战斗,现在面对数倍于己的对手,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希望,要么被杀要么放弃抵抗。
仗打到这个份上,没有人是傻瓜,此时送命毫无意义,不少部队的将领在混战中阵亡,即便能够侥幸逃脱,也脱不了主将死,全队皆死的惩罚。
成队投降是不错的选择,至少没有宋军将校敢指挥部署,对大批降兵进行屠杀,杀戮降兵仅限于个人行为。
羊山之南,完全变成一边倒的屠宰场,牟山谷却成为最激烈的战场,契丹军突围残部能否真正脱困,就在于能不能击败李继宣的三千骑。
李继宣的马队却是大宋禁军最精锐的骑兵,捧日军左厢所属第五军骑兵并拱圣军三指挥,他们展现出相当强悍的战斗力,从下而上死死咬住契丹军不放,部分无法归队的振武军将士,沿着山道在后面追着契丹军打。
完全是一场无可奈何的混战,耶律隆庆脱困后,随着宣毅军合阵,他已无法控制全军,所能做的就是用帅旗指引残兵方向,部分契丹军队用俘获宋军的弓弩进行反击。
宋军骑兵遭到忽然打击,猛冲的劲头暂时被压了下去,甚至连李继宣的战马也被射倒了。但他不是孬种,从马上扑倒在淤泥中,艰难地爬起来再次换了匹战马,继续指挥战斗。
死在他手中的契丹将士,也有十余人之多,浑身上下都是殷红的血泥。
捧日第五军每一名军人的体型都是最孔武的,有着最优厚的待遇,最精良的装备,他们是第一次跟随李继宣出战,当然要争取自己的那份荣誉。
拱圣军虽少,却也是精锐的殿前司马军,攻击力绝不逊于捧日上军。
平心而论,此时的上禁军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毕竟他们的血性并没有被消磨。
虽然,那些老将们逐渐凋零,但他们注入的精神还在,上四军并非后世那么不堪一击。他们奋勇向前,不断地去箭矢切割契丹军的队伍,每一张能用的弓弩都用到了极限。
李继宣已经第三次换马了,仍然在忘死的冲杀,但契丹军大部分已经越过牟山谷,剩余一些残兵败将,再也无力抵抗捧日军这支虎狼之势的追杀。
不少人坠落山谷摔死,也有人在决死的反击中被砍杀。
细雨笼罩,混着泥土、血迹,整个战场模模糊糊,当两支步军部队在羊山南麓会师之后,笼罩在战场上的迷雾终于散开。
王璇非常兴奋地看到彻底的胜利,在他的影响下,历史终于被改写,成就一场稍有遗憾的歼灭战。
“一将功成万骨枯!”王璇在兴奋之后,是无限的悲哀。
此时此刻,深深体味到这句话的寓意,面对血流成河的战场,他再也无法高兴起来。
第90章 开始()
背竖三角红旗的急脚子一路报捷,沿途各军州皆惊,最终惊动了整个朝廷。
威虏军大捷,各路大军并未享受胜利的喜悦,在王璇的建议甚至是强行主张下,极短时间内集结完毕。由王显率步军主力回防唐河一线,马军休整后,在侧翼警戒,并上书朝廷,准备应急契丹主力进犯。
威虏军之战为王璇带来极高威望,成功树立他在诸将心目中的地位,王显亦是客气有加。
商议之后,当天,王显率五千马军、七万步军西调,奔赴定州,莫州部署桑赞率一万步军留守威虏军,并在羊山北麓设下两座大寨,掩护经过血战的马军休整。
好在宋军在这场战役中,马军损失并不算大。契丹兵溃之际,为了沿山麓突围,大半舍弃战马。
故宋军俘获甚重,马军整体力量反倒加强,稍事休整后,便可以投入新的战斗。
无论是前方将帅还是朝廷重臣,心中那块石头都没有完全放下,仅仅三天就传回朝廷的旨意,同意三路都部署司的建策,并下令马军后撤退出战场。
同日,另一队急脚子向雄州出发,朝廷已恩准西上阁门使、制置屯田使,雄州知州何承矩的“围魏救赵”的战术。
由他率数千雄州、沧州兵马,在整个河北防线最东段的乾宁军,搭乘水军刀鱼船自界河入海,在辽境的平州登陆,向浑泥城发动袭击,以吸引辽军主力回救。
自雍熙北伐以来,宋军第二次动用水军跨海进攻,当王璇听到消息后,忽然眼前一亮。
都堂、枢密院和三衙的文武大臣举一反三,为了减轻河北西线压力,传令在河北东线的淤口关、益津关,出兵对契丹境内展开了牵制性进攻。
王璇很担心,担心自己当了露头鸟。
的确,他确实从开始就策划、参与并强制性地牵动威虏军之战。在战后,还利用在诸将心目中建立起来的威信,联合七位前方铃辖,半请半强迫使王显答应率军立即赶赴唐河,与留守的三路行营铃辖韩崇训会兵,在唐河组成大阵。
现在,紧张的心理稍稍放松一下,意识到这场仗没有打完之前,朝廷断然不会轻易处置他。
他在那天的战场上,甚至抛下步军部队,带着秦臻、江云并卫队百骑,一路尾随契丹溃兵,与李继宣分左右,杀过长城口,给予契丹溃兵很大杀伤,进入契丹国境十余里。
最后与火焚契丹粮草营,抢掠大批金帛的广锐、云翼数千骑会师,把粮草营辎重全部毁去后,用行军队列,浩浩荡荡南归。
“和上,这场仗打的很艰难,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啊!”在几天来,王璇一直奔波于各营寨,挑拨粮草、看望伤患、安抚百姓,尽一份做地方官的本份,好不容易才回衙门。
明秀的神色也很严肃,他不断为战死者超度,目睹一具具残缺不全的尸首,心情很是不好。
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