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开始的时候,外城的人或许还有很多的人有那样的勇气尝试着去融入内城百姓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次又一次的被挤兑排斥之后,即便是再怎么坚强不屈的心,也都渐渐寒了。
既然如此,哪怕外城的生活很艰苦,治安什么的也乱成一团,却也是再没有人愿意搬入内城去生活了。
但凡沿海的地方,都有内外城之分,星殒城边儿上这一块面积最大,发展前景也最是可观,谁让这里是皇城脚下呢。
朝廷对外城是采取放养态度的,只要不捅出天大的事儿,内城里的官兵是不会插手的,上面的人更不会插手,而整个外城最大的官儿也就只是被封了一个县令罢了,手下除了一个师爷之外,就还有两个辅助他办差的不入流的小官儿,至于衙役整个县衙加起来也不过只有五十人。
县令在外城呆得久了,也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方式,除了每逢一三九有市集的日子之外,他们多半会窝在县衙里,要么聚在一起赌博,要么各自找个地方睡觉,反正一个个都闲得蛋疼。
每逢市集的时候,外城非常的热闹,尤其是近两三年海上有了梦箩国的商船之后,内城里很多自视身份尊贵的人也免不了轻装出行到此淘宝。
在内城商铺里买不到的一些珍奇的东西,如果你运气足够的好,那么在外城很有可能就能收入囊中,甚至品质还非常的高。
故,别看外城的渔民都是靠捕鱼为生,日子过得清苦,但生活在外城的那些商人,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而且一个个家中都很是有钱。
朝廷虽然对外城放任不管,但每个月从外城收走的赋税却是很多。当然,渔民是不用上缴赋税的,这一部分的缴税都出自那些商人的口袋。
饶是每个月都要上缴那么多的税银,但都没能让这些商人经营不下去,可见他们每月赚进荷包里的银子有多少了。
外城的渔民与商户之间的贫富差距乃金凤国之最,每个有海的地方都是如此。渔民不用缴纳赋税,虽说减轻了他们的生活压力,靠着打渔就能自给自足,但他们却是没有一丁点儿人权的。
换言之,他们就是死也没有人管,只能自认倒霉。
聪明的渔民都知道莫要多管闲事,谨慎小心的做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就好,任凭每逢市集的时候街上再怎么热闹,他们都不会闯进那一方天地。
而那些商户呆在外城也是为赚钱来的,谁也不想自己的手上沾上血,因此,井水不犯河水的,数十年来倒也相安无事,谁也不主动去挑事儿。
大多数都是正常的,他们脑子没病自然不会没事去找事,可也奈不住有那么一小部分的人就是天生有病的,每年也会死上一些人。
宓妃想要安罪那些人,首先这第一步就很不好动作。
其次,在宓妃的计划里,外城无论是街道还是那些规格不一的商铺都要重新进行规划与统一,力求完美。
最后,才是建造海港,开设船场造船,继而扬帆出海,称霸海上。
宓妃想要做海商的这件事情太大,牵扯也甚广,她第一个要争取的人便是皇上,只有皇上将外城的打理大权交到她的手里,后面的计划才有实施的可能。
她想要经商,想要外城的打理权,光是自己找宣帝还没有十足的把握,再加上温老爹的话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因此,那张地形地貌与规划图绘制出来之后,宓妃就拉着温老爹还有自家两个哥哥窝进书房里面,然后就开始了她眉飞色舞的讲解。
听完之后,温家父子三个都震惊了。
他们实在很难想象,宓妃的小脑袋瓜里究竟装的时什么,怎么她的想法就那么新奇呢。
如果不是宓妃拿出了那份活灵活现,仿佛一座繁华城镇的设计图,单单只是听宓妃用语言形容的话,他们还不会如此的震惊。
正因为有图,又有宓妃指着图上她画出来的那结标记一一讲解给他们听,就冲着宓妃描绘出来的那一幅幅前景,不只温绍云温绍宇打定主意要参与到宓妃的伟大航海计划中,就连温老爹也不淡定了,他觉得当丞相没啥意思不说,每天还要处理那么多的事物,时不时的还有人暗地里设计陷害什么的,还不如跟着宝贝女儿日子过得精彩呢。
虽说很多时候,宓妃做出来的事情都吓得他不轻,但那什么吓吓更健康不是。
温老爹知道自己的女儿永远都不可能跟其他的高门千金一样,安安份份的呆在后院里做个大家闺家,他的女儿早晚都会一飞冲天的。
从除夕宴开始,温老爹就有了这样的意识,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那之后的赏梅宴,他的女儿不说名震整个浩瀚大陆,但绝对已经是一战成名,享誉四国了。
这样的宓妃,的的确确不再适合乖巧的做个闺阁千金,因为那样的她会受到限制,一个弄不好就会沦为他人的棋子。
名声什么的,温老爹从来就不在乎,他的女儿更不在乎,反正已经够不好的了,再背负上一个商女的名声也无妨。
就像宓妃说的那样,等她手里握有大把大把金银的时候,只有别人求她的份儿,又如何还敢轻视于她。
她要的不是小富,也不是巨富,而是垄断四国的超级巨富。
宓妃的这份心思一点儿都没有瞒着温老爹和温绍云兄弟,她也向他们表明,她并没有不臣之心,只是不想任人宰割,也不过是攒一张底牌握在手里罢了。
朝堂风云瞬息万变,温老爹在里面浮沉二十多年,宓妃的担忧他何尝不知,思虑一番之后他便表示支持宓妃,不管她做什么,他都支持。
虽然他还并不知道宓妃还要组建佣兵军团这件事,可也正因为他的这个决定,他的信任与支持,让得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带领温氏一族嫡系一脉避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争斗。
那日书房密谈之后,先是宓妃进宫见了一次宣帝,没等第二天宣帝就召见了温老爹,宣帝要询问的事情自然就是宓妃对他提的事情。
宓妃向宣帝许下的回报是非常丰厚的,又还不是一次性的那种,而他除了将无人管理的外城全权交给宓妃之外不用做任何事情,每年国库都能有巨大的收入,这简直就是双赢的局面,宣帝压根什么亏都不吃。
甚至宓妃还主动向他提出,外城新建之后的守卫什么的,可以全派他的人,而她没有任何的反对意见。
不得不说宓妃也是一个揣摩人心的高手,她知道皇上不放心什么,她就给他一颗定心丸,让他可以放心。
毕竟自古帝王都多疑,能做到宣帝这个份儿上,已经非常的不容易。
但凡能退步的地方,宓妃倒也不会死卡着不放,那样对她没有丝毫的好处。
温老爹离开之后,宣帝又想了两天,最后还是决定授权给宓妃,让她再次进宫就着外城的事情商谈了所有的细节,然后公平公正的签订了合约。
得了外城管理权的宓妃,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宣帝借了两个擅长谈判的人,让他们跟着沧海一起到外城,先是找到当地居住的那些渔民跟他们商谈搬迁事宜,然后则是找到那些商户,高价购买他们的商铺。
前者宓妃有过保证,虽然是要让渔民都搬离自己原来居住的房屋,但却不会让他们搬离外城,因此,反对的人不是很多。
更何况,宓妃许给他们的搬迁条件非常好,好到让那些渔民觉得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一来,他们搬迁的时候可以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二来,他们搬入新房的时候还能每户领取十两银子。
且不说民不与官斗这样的话,单单就是宓妃许下的这些,那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渔民们对此都很满意,纷纷表示愿意跟沧海订定搬迁协议。
同时,也有一些比较顽固的渔民不愿意搬离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沧海倒也不着急,就把那些人家凉着,直到其他人家都签订完了,沧海这才回头再找他们谈。
好在过程虽然曲折了一些,但结局总归是好的,顺利的。
解决了渔民的问题,那些商户就有些不好搞定了,毕竟他们家底都不薄,饶是宓妃出高价购买他们的铺子,他们都不愿意卖。
后来还是在宣帝的干预下,沧海才从那些商户的手里把铺子都盘了下来。
事情虽有宣帝施压,可那些商户也都不是傻的,一个个都油滑得很,沧海跟他们谈很是有些吃亏,不过幸有宓妃的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