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予以对抗,如果比敌人的兵力少就应该设法摆脱敌人,如果自己军队的兵力不如敌人强大时就应该避免与敌争锋。如果说只有少量兵力,还与敌军顽固硬拼,那就只会被强大的敌军所俘获。
军中的统帅,就是国君的辅佐。如果辅佐得周详,那国家就会强盛;如果辅佐有疏漏,那国家就必然衰弱。
不懂得用兵的君主会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种:不知道不可以前进而让军队前进,不知道不可以后退而让军队后退,这叫束缚、羁縻军队;不知道如何管理军中的事务却胡『乱』干涉军中的行政管理,这样的话就会让军中的将士们感到『迷』『惑』;不懂得如何决议军中的权谋之变而胡『乱』参与军队的指挥,这样的话就会让军中的将
士们感到疑虑。如果是因为君主没有思路谋略而把三军将士搞得既『迷』『惑』又疑虑,这个时候诸侯就会乘机起来反攻,到那个时候便是大祸临头了。这就是君主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的机会。
有五条规律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情况: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开战,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开战的,就能胜利;懂得兵力众与寡该如何灵活运用的,就能胜利;全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就能胜利;能以有准备之师攻击无准备之敌的,就能胜利;将领富于智慧谋略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就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方法。
因此就可以说:打仗的时候既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在战争中才可以百战百胜,百战不败;如果说不了解对方只了解自己,那就会是双方胜负各半;而既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那一定是每战必败。
前沿诠释本篇为计谋中的最后一篇。在本篇中,孙武一直在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这个上策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应用的,所以孙武再次提出了“中策”以及“下策”,也就是战斗之前对整个战争的估量以及准备,而这些准备就包括了对敌方的观察、了解等,这也是孙武在最后提出的“知己知彼”。
上策中主要体现的是“攻欲”以及“攻心”。在《史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夏末有一个贤人名叫伊尹,在一个叫有莘的地方耕田。商的国君汤久闻伊尹的名声,于是派人去请他,但伊尹并没有答应。汤只好再次去请。
直到第三次,伊尹才答应接受汤的邀请,来到商都辅佐汤兴国。
商一天比一天强盛,这让夏桀很害怕。这时夏桀的一名手下就献计让汤来朝拜,然后把汤囚禁起来。夏桀依计将汤囚禁了起来。汤被囚禁以后,商国没有了领导人,所有人都非常地着急,众人想攻打夏国,救出汤。
伊尹知道商国力不足,并不能用武力,于是出面阻止了大家。伊尹搜集了各种奇珍异宝、青铜器皿、文秀以及美人等,并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这些物品到了夏桀那里。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贿赂了夏桀的手下,才能救出汤,伊尹,生卒年不详。
商初大臣,今洛阳人。奴隶出身,随母亲伊氏姓,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
士们感到疑虑。如果是因为君主没有思路谋略而把三军将士搞得既『迷』『惑』又疑虑,这个时候诸侯就会乘机起来反攻,到那个时候便是大祸临头了。这就是君主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的机会。
有五条规律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情况: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开战,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开战的,就能胜利;懂得兵力众与寡该如何灵活运用的,就能胜利;全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就能胜利;能以有准备之师攻击无准备之敌的,就能胜利;将领富于智慧谋略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就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方法。
因此就可以说:打仗的时候既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在战争中才可以百战百胜,百战不败;如果说不了解对方只了解自己,那就会是双方胜负各半;而既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那一定是每战必败。
前沿诠释本篇为计谋中的最后一篇。在本篇中,孙武一直在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这个上策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应用的,所以孙武再次提出了“中策”以及“下策”,也就是战斗之前对整个战争的估量以及准备,而这些准备就包括了对敌方的观察、了解等,这也是孙武在最后提出的“知己知彼”。
上策中主要体现的是“攻欲”以及“攻心”。在《史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夏末有一个贤人名叫伊尹,在一个叫有莘的地方耕田。商的国君汤久闻伊尹的名声,于是派人去请他,但伊尹并没有答应。汤只好再次去请。
直到第三次,伊尹才答应接受汤的邀请,来到商都辅佐汤兴国。
商一天比一天强盛,这让夏桀很害怕。这时夏桀的一名手下就献计让汤来朝拜,然后把汤囚禁起来。夏桀依计将汤囚禁了起来。汤被囚禁以后,商国没有了领导人,所有人都非常地着急,众人想攻打夏国,救出汤。
伊尹知道商国力不足,并不能用武力,于是出面阻止了大家。伊尹搜集了各种奇珍异宝、青铜器皿、文秀以及美人等,并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这些物品到了夏桀那里。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贿赂了夏桀的手下,才能救出汤,伊尹,生卒年不详。
商初大臣,今洛阳人。奴隶出身,随母亲伊氏姓,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
伊尹同时贿赂了为夏桀献计的那名手下。这样一来,夏桀和他的手下都非常地高兴,就把汤给放了。
各国见夏桀无故就将汤给囚禁了起来,并且收了汤很多好处才放了他,都替汤不平,并且更愿意归顺他,商的势力也变得更强大了。
第9章 孙子兵法 (8)()
由此可见,对于可引起战争的问题,并不一定要用武力解决,“物质”有时候也能将战争问题解决,这要比进攻收获的效果大得多。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战争都可以依靠“物质”来解决,要在权衡利弊以后才能采取措施。另外碰上“攻欲”无效的时候,还可以使用“攻心”一策。
春秋时期,周朝发生了内『乱』,晋文公派兵镇压了内『乱』,保护周襄王还了朝。为了奖赏晋文公,周王将原城、阳樊、温原和攒矛四座城池赏赐给了晋文公。原城本来是周朝大臣原伯贯的封地,在内『乱』时,周王命令他平复战『乱』,原伯贯不但没有将内『乱』平息,反而成了叛军的俘虏。原伯贯听说周王将原城赏赐给晋文公后,就派人到原城煽动、造谣,说晋人进城就会杀人、抢夺财物,千万不要归顺晋文公。原城人对这样的谣言竟信以为真,表现出了决一死战的态度。
晋文公与大臣商议如何应对,一名赵姓大臣说道:“此时不能用武力强攻,那样只能中了原伯贯的圈套。”于是晋文公命令士兵只带上三天的干粮,如果围住原城三天不下,就解围而去。结果第三天原城的大门依旧没有打开,于是晋文公下令撤离。
尽管晋文公的手下们纷纷表示,原城已经支持不下去了,如果再坚持几天,城池就能到手了,但晋文公说:“我不能失信于民,因为一旦失信,民众就不会再相信我了。”原城百姓在得知晋文公如此有信义后,便主动找到了晋文公表示愿意投降。就这样,晋文公轻松地收服了原城。
尽管“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很多时候,并不能依靠计谋或者物质来解决问题,于是一场战争就必然会发生,而一场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和谋略者的指挥有关,好的指挥知道如何进退,这也是必要的取舍。
公元198年,曹『操』出兵攻打张绣。有一天,曹『操』大军突然退走了,张绣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决定去追击。这时张绣的手下贾诩说道:“将军不应该追击晋文公(前697—前628),姬姓,名重耳,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春秋时代第一强国的缔造者,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伊尹同时贿赂了为夏桀献计的那名手下。这样一来,夏桀和他的手下都非常地高兴,就把汤给放了。
各国见夏桀无故就将汤给囚禁了起来,并且收了汤很多好处才放了他,都替汤不平,并且更愿意归顺他,商的势力也变得更强大了。
由此可见,对于可引起战争的问题,并不一定要用武力解决,“物质”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