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3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自留下坐镇——毕竟南京不比山东,作为留都地位非常敏感,权力结构和官场情况也复杂的多,而且也没有林天明这样的自己人,要是再出一个常昆这样的人兴风作浪,没有刘烨本人在应付不来。

第489章 政治同盟() 
林三一行返回南京时已经是崇祯九年的七月,刘烨时隔不到两个月,在军营中接到了第二道圣旨。

    有了上次“荫封一子锦衣卫世袭百户”的教训,琼海军上下对第二道圣旨都不怎么期待,接旨都有些敷衍了事。从刘烨到严光等人都不认为会有惊喜出现,当听到“平南总兵官、右都督、龙虎将军刘烨平贼有功,封平南伯,统领两广兵马,并昭告天下”时,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严光素来沉稳,此时也激动不已,忘记了圣旨宣读完毕还要接旨的流程,颤声道:“恭喜将军,圣天子登基以来,尚无武将封爵,自今日起,将军已然是本朝武将第一人!”

    刘烨还有些没反应过来,崇祯这是玩的哪一出?打了那么大的胜仗都没什么像样的封赏,怎么突然就转性子了呢?

    传旨的太监也不生气,笑眯眯地合拢圣旨,提醒道:“恭喜平南伯,请接旨。”

    连叫了几声,刘烨才反应过来,平南伯的就是自己,连忙接过圣旨。他人情练达,自然不会忘记礼数,吩咐左右:“给这位公公奉上谢礼。”

    这个太监推让一番,不过还是收下了厚厚一封银子,然后轻声道:“平南伯,朝中有位大人托我带句话给你,可否借一步话?”

    刘烨有些意外,能驱动宫中太监私下传话的人,权势和地位肯定不低,要带的话估计也是见不得光的。他问道:“公公怎么称呼?在宫中任何职?”

    太监轻描淡写地回答:“咱家姓方名正化,闲人一个,在司礼监做个随堂太监。”

    司礼监是太监的最高机构,明朝中后期权柄日重,能与外朝内阁分庭抗礼,秉笔太监能代替皇帝在内阁的决策文书上“批红”,掌印太监更是号称内相,掌握“批红”最终的决定权,与内阁首辅各擅胜场。随堂太监虽然地位稍低,但是谁能保证有朝一日不会坐上秉笔太监的位置呢?

    刘烨连忙屏退众人,热情地:“原来是司礼监的方公公,本官何德何能,怎么敢劳动您的大驾来给我传旨?”

    方正化脸上一直挂着笑,看上去人畜无害,他笑眯眯地:“平南伯不必过谦,这次传旨的差使是曹化淳曹公公安排我来的,他叮嘱我来摸摸琼海军的底细。不过我要带的话却是首辅大人的,只能口述,不能见于纸笔,这么,不知平南伯明白了吗?”

    这话听着有些诡异,差使是曹化淳安排的,所谓摸摸底细代表来意不善,照理应该暗自进行,可是居然就这么告知了刘烨,不合常理,不过联系后半句就能明白了。

    刘烨心领神会,试探道:“方公公实际上是代表首辅大人来的?”

    方正化笑意更浓:“难怪年纪轻轻就封伯爵,果然是人中俊杰。”

    刘烨明白了,温体仁和这个司礼监的方太监勾搭上了,两人是一伙的。虽然明朝严禁宦官结交外朝大臣,司礼监和内阁更是天然的对立关系,表面上看内阁大学士和司礼监的太监不可能尿到一个壶里,但官场上的事情,归,做归做,一切皆有可能,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和冯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张居正还是次辅的时候,觊觎首辅高拱的位置,而高拱又与秉笔太监冯保势如水火,张、冯两人单独都斗不过高拱,便顺理成章联手了。等斗倒了高拱,张居正更是在冯保的保驾护航下权倾天下。

    虽然方正化没有具体解释和温体仁的关系,但是刘烨基本上也能脑补出来,无非就是张居正和冯保的弱化版。

    温体仁想坐稳首辅的位置,就要揣摩圣意,紧跟崇祯的思路,做到“简在帝心”,而皇帝住在深宫之中,要想了解他的一举一动,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朝夕相处的太监达到目的;方正化作为随堂太监,是个潜力股,自然不甘心一辈子为大太监跑腿,肯定也想爬上秉笔太监的位置,那么得到首辅的暗中支持自然事半功倍。郎有情妾有意,双方一拍即合,便形成了暗地里的政治同盟。至于为什么对作为司礼监上司的曹化淳阳奉阴违,道理也简单,想要爬上去,就必须把曹化淳挤下来——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的宝座,谁不垂涎三尺?

    方正化咳嗽两声,道:“首辅让我告诉平南伯,原本这个爵位内阁提议过,可是被万岁爷否决了。后来因为南京兵部尚书王遴的一份密报,改变了主意”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诉了刘烨。

    刘烨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先抑后扬的奥妙在这里。他不禁感叹,真是三句好话不如一马棒,打了个大胜仗,连高迎祥都抓了送进京城,最后还不如在南京打一架。王遴的密报对自己的剖析很有见地,正因为如此,崇祯感受到了琼海军的威胁,才会想着用功名利禄来笼络自己。

    他拍了拍脑袋,有些懊恼,早就该这么做了,现在的关宁军和将来的左良玉之流就是现成的例子。拥兵自重、养寇自重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任凭朝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将来就会成为下一个袁崇焕,皇帝一句话就能置于死地。

    方正化最后道:“首辅除了这些话,还让咱家告诉平南伯,他很欣赏你,认为你是大明的栋梁之才,登莱巡抚林天明和他也是关系匪浅。”

    这话示好拉拢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看来这位温首辅不仅在宫中布了局,在军中也想建立自己的人脉。

    刘烨想了想,温体仁的人品和执政水平暂且不论,但是在首辅走马灯一样更换的崇祯朝,能够奇迹般地屹立八年不倒,而且玩弄权术和揣摩上意上还是有很高造诣的。他或许不是个合格的首辅,但肯定是个合格的政治盟友。

    想到这里,他笑着回答:“承蒙首辅大人谬赞,惶恐不已,有机会一定要向他老人家讨教为官之道。”这就算是接过了温体仁抛出的绣球,给了明确的回应。

第490章 捐饷谈判() 
方正化听见刘烨明确的回答,笑意更浓。

    他和温体仁暗通款曲,一内一外互为犄角,一个想要爬上秉笔太监的位置,一个想要保住首辅的宝座,彼此的人脉关系和资源实行共享,相比各自在司礼监和内阁中的同仁,他们的优势显然更大。可是即便如此,他们也无法确保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比起张居正和冯宝教科书般的政治联盟,两人的地位和政治资源要弱势得多。

    温体仁虽然也是首辅,可是无论资历、能力都和张居正差了十万八千里。他说到底只是崇祯的高级秘书,整日所思所想无非是揣摩崇祯的心思投其所好,军国大事并不能提出多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而张居正可是隆庆托孤时的顾命大臣之一,在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的前提下,一路斗倒严嵩、徐阶、高拱三大首辅,登上了人生巅峰,是凭借一己之力挽救大明国祚40年的权相,青史留名的人物。

    方正化就更不用说了,再怎么样的潜力股,说到底还只是个随堂太监,与冯宝相比一个天下,一个地下。冯宝和张居正、高拱同为顾命大臣,宫内依仗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宫外和张居正联盟,权倾一时,皇帝对他都很畏惧。

    正是由于两人的根基太弱、政治资源不够雄厚,所以一直在寻找可以借助的外力。早在参将时期,刘烨就进入了温体仁的视野,当时就有了拉拢的想法。等到刘烨一飞冲天,变成平南伯之后,温体仁觉得他有资格成为自己的盟友了,便与方正化商量把他拉进自己两人的同盟圈。崇祯朝可不比万历那时候了,文官决定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乱世之中,手握重兵的大将也是影响朝政的力量之一,刘烨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刘烨为了达到目的,三教九流都可以利用,内阁首辅示好拉拢,为什么不答应?这样一来,自己在京城中枢和山东、广东都有了够分量的人脉,做起事来事半功倍。

    这样的事情,无需签字画押、赌咒发誓,一两句话点到为止,你懂我懂就行。确定了刘烨的态度后,方正化主动透露此行的另一个目的。

    “随咱家一起来南京的还有兵部右侍郎程立,户部主事李维德、赵越。眼下陕西、甘肃、河南流寇势大,洪承畴独木难支,朝廷有意从宣府、大同调兵,可是苦无钱粮。他们这次来,就是奉万岁爷之命,来向平南伯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