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3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宏图唏嘘不已,这段经也是够坎坷的。他问道:“几年过去了,那个迫害你的上官未必还在位吧,兄弟为何不愿回宣府?再说以兄弟你边军的资,投了叛军也能受重用吧,为什么宁愿带着一群手无寸铁的百姓苦苦支撑?”

    马威不屑地回答:“不回宣府是因为多年欠饷,不愿帮那帮狗日的上官卖命,就算上面换了人也是一样,反正都是吃空饷喝兵血。至于不投叛军,嘿嘿,叛军看着势大,其实比土匪山贼高明不到哪去,毫无前程可言,被剿灭是迟早的事,我干嘛要跟他们一块送死?这些百姓在我受重伤时没有抛弃我,我自然也不会丢下他们不管。”

    苏宏图上下打量着他:“兄弟重情重义,也有眼光,加上你这身手,混在饥民堆里太屈才了,若有兴趣,来我们琼州营如何?”

    马威谨慎地回答:“宣府这样的边关重镇尚且吃空饷,你们这小小的营头又能好到哪去?我可不想再因为闹饷被上官惦记着砍头。虽然现在日子不好过,可是我也不想再回到军中给人卖命,到头来却一无所有。”

    苏宏图笑了,琼州营比其他军队来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先进的火器,而是丰厚的饷银。他伸手比了个八字:“兄弟,你知道我一个哨官级别的芝麻小官,月饷有多少吗?8两银子!十足真金白银发到手里,一文钱都不克扣!”

    马威被震住了,他在宣府镇时,上官以各种由头克扣,一年下来拿到手的银子都未必有8两,而这个哨官一个月就有8两,还毫无克扣!同样是当兵,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他疑惑地问:“你家的上官不吃空饷、不喝兵血?还给你们发这么重的饷,他到底吃什么?”

    苏宏图咧嘴笑道:“我们东家不,我家将军做着金山银海的大买卖,才看不上这么点饷银。而且我们的饷银比大多数营兵都高,朝廷拨付的那点粮饷塞牙缝都不够,还克扣?呵呵”

    朝廷拨付到宣府等边镇的粮饷是军官们发家致富的来源,在这个什么琼州营看来却连塞牙缝都不配,这其中的巨大差距,让马威震撼之余,对这个营头产生了好奇心。他试探着问:“这边事了之后,我能跟去你们的营头看看吗?”

    苏宏图虽然官阶不高,只是个排长,但是他是琼州营中对刘烨最忠心的人之一,对军中的事情非常关心,他知道琼州营现在最缺的兵种就是骑兵,像马威这样骑术精湛、而且有宣府军中效力经验的人可遇不可求,不管是坑蒙拐骗,说什么都要帮助将军把这人弄进琼州营。他热心地说:“我们的主力都在登州,兄弟你不妨去看看。如果觉得咱们琼州营不错,就加入军中吧。以你的经和身手,将来做个骑兵千总问题不大!”

    马威心里直跳,他舔了舔嘴唇,问道:“一个哨官能有8两的月饷,千总能有多少月饷?”

    苏宏图想了想,回答道:“千总在我们这叫营长,月饷16两。”

    16两!马威感到一阵眩晕,有些站立不稳。他瞬间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去登州看看,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就加入这个琼州营。

    粥棚中,在恢复了秩序之后,饥民按照先后顺序领到了粥,补充了体力之后,继续往登州前进。

    同样的事情在莱州、青州等地上演,在一个个的粥棚的接力下,山东各地的饥民慕名而来,通过这些粥棚补充了体力之后,陆续到达了登州。短短一个月,登州境内的饥民已经上万。

    这么多的饥民涌入登州城内,朱大典有些沉不住气了,找来夏天南。

    “你说要把这些饥民送走,本抚才命各地州县引导饥民来到登州,为何现在还不见动静?你知道成千上万的饥民聚集在城中,是多么大的隐患吗?”

    刘烨不慌不忙回答:“抚台莫急,船队已经准备好,随时都可以送走。我这次带来的船足够,一次运送七八千人不是问题,总得凑够一拨再走吧。”

    “可是眼下的饥民据说已经过万,而且各地的饥民还在陆续赶赴登州,再不送走,这个数字还会增加。真要几万人聚集起来,一个不慎就是一场动乱,你我都吃罪不起。”

    “抚台放心,末将马上去安排。”

    第二天,城中饥民聚集的各处地方都张贴出了安民告示,据说与饥民的安置有莫大关系。听到消息的饥民纷纷聚拢来观看告示,自有识几个字的人读告示给其他人听。

    “今有广东琼州府在此招纳百姓前往垦荒耕种,愿前往者每人可领安家费五两,三人以上拨给耕牛一头,耕种前两年所得无需交纳任何赋税,自第三年起,每年每亩交粮两石,余粮自存。若有不愿耕种者,可入厂做工,不限男女,酬劳丰厚;筛选合格者也可入军当兵,粮饷绝无克扣”

第402章 向往的生活() 
围着安民告示,饥民们议论开了。

    “看这告示上说的条件挺不错的,一去就能给5两安家费,还给耕牛,前两年还不用纳粮,啧啧,反正在山东活不下去了,不如去琼州讨生活!”

    有人却表示了担忧:“咱们祖祖辈辈都在山东,去了广东那边会不会水土不服?听说广东很热,琼州更热,太阳也毒,这地方会不会长不出庄稼来?”

    有些见多识广的驳斥道:“这你就想岔了,听官差说琼州全年无冬,雨水充足,庄稼一年三熟,收成很是不错,就是当地的黎人还未开化,不会侍弄庄稼,浪费了这么大片好地方,那边的官府这才想办法来山东拉人。”

    一年三熟的消息让所有人都惊叹起来,“我滴个乖乖,一年三熟,要是山东也有这好处,咱们也不用背井离乡了,没耕牛没雨水又如何,再苦再累也能咬牙熬过来”

    “官府还说了,琼州那地方四面环海,没有山贼,海匪也被官兵剿光了,去了之后除了安心种地,啥也不用怕,老老实实纳粮就成,缴粮的标准还特别低,每亩除了两石粮食,其余什么都不用缴,剩下全是自己的,几年下来,就能过上地主一般的日子了!”

    这话一出,击中了所有饥民的痛点:没有战乱的环境、不用承担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勤劳也能致富,这几乎是封建社会农民最向往的生活了。

    经历过两年多战乱的痛苦后,饥民们对一个稳定环境的需求格外迫切,他们要求不高,只要不被战火毁掉家园、失去亲人,能够安安稳稳种地糊口就成,如果还能免掉大部分苛捐杂税,靠着勤俭持家就能步入小康,那简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了。

    所有人都无法淡定了,纷纷说道:“真要这么好,不给安家费咱也去!”

    有个别人表示了担忧:“人嘴两张皮,官字两张口,现在说得好听,谁知道去了琼州是不是这么回事?如果到头来是骗咱们的怎么办?”

    大部分人都怼他:“现在咱们已经活不下去了,家没了、田亩抛荒了,不是官府施粥,早就饿死在半路上了,就算官府说话有水分,难道去了琼州还能比眼下更差?”

    “就是,你怕这怕那,留在登州好了,官府的粥棚可不会一直开下去,到时候要么饿死,要么就做叫花子吧!”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饥民们忽略了一切困难和障碍,九成的人都下定决心南下琼州讨生活,他们现在关心的就是什么时候出。

    好在官府没让他们等太久。两天后,就有官差沿着大街小巷敲锣打鼓喊话,让所有愿意去琼州的饥民到城南城隍庙“登记”,然后就可以登船了。

    听到这消息,饥民们从四面八方涌向了城隍庙,把诺大的寺庙围得水泄不通。

    琼州营临时征用了城隍庙,作为登记和初步筛选饥民的“办公地点”。并不是所有的饥民都能立刻登船前往临高的,身患重病的必须留下医治,否则性命难保。此去临高旅途遥远,船舱内又闷热不通风,身体健康的人都憋的难受,又何况是病人?多半会死在船上。而且有些病是会传染的,密闭的空间内正是传染病散播的最佳场所,总不能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最后运些死人回去。

    登州本地的官吏和衙役被朱大典派来协助琼州营做事。十几张起,一字排开,十几个书办坐在桌后,执笔记录前来报名的饥民信息,旁边还有几个郎中负责甄别病患。琼州营士兵手执步枪,负责维持秩序。

    因为对琼州之行抱有很高的期望,加上对官府的天然畏惧,饥民人数虽多,可是在刺刀的监视下倒也秩序井然,排成长长的队伍依次登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