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人的甲午-第2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朕是说对了,你没有说话说明你对朕还是信任的,相信朕不是是非不分之人。朕今日也对你明言,把你那套帝王权术都给朕收起来,朕用不着瞒你,驾驭这么大一个国家,朕要是没有一点心计手段,如何能够稳住危机四伏的局面?但是这些手段归根结底都只是术,不是治国的根本。朕要用这些手段,更要用王道。王道坦坦荡荡,朕要是没有宽广坦荡的心胸,仅仅靠这些手段,如何能够让你们跟随在身边………朕知道你想要什么,你的忧谗畏讥之心,朕心中很清楚,朕今日就坦然告诉你,朕给你五年的时间从容展布,五年之内,就算百官弹劾于你,朝野反对于你,就算你把天捅个娄子,朕都一概置之不理。五年的时间确实有点短,想要见成效或许是有点难,你自己斟酌着先易后难,但是无论如何,一定要为两江打下一个基础。”

    吴绍基心中一热,鼻端竟然有些发酸,他明白皇上给自己的是什么,他这些日子的种种,其实说穿了就是想要向皇上明心志,可此刻皇上不仅看得一清二楚,还给自己的心志上了一把锁。

    “皇上如此信任微臣,微臣别无他言,惟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吴绍基猛地跪在地上,大声说道。

    “不着急,朕的话还没有说完……”光绪不动声色的看了吴绍基一眼,转身从桌上拿过一页纸说道,“你知道你吴绍基的聪明,朕这几句话恐怕还少了些,总还是要有点实实在在的东西的,自己打开看看吧。”

    吴绍基有些不知所措的接过来展开一看,顿时怔住了。

    还有一更,还有一更,战战兢兢的还债中!

    

第六章 游园惊梦(六)() 
绪递给吴绍基的纸上,用毛笔工整的写着五个字:京。吴绍基纵然是聪明机智过人,此时也有些糊涂了,不明白皇上交给自己这几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些日子里,朕估计京城里到你那里走门路的人恐怕不少,两江自古便是富庶之地,随手一抓都是天下的肥缺,又不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天高皇帝远,想来自然是让不少人趋之如骛。朕瞧着这么热闹,也是动了心啊,想走一走你这个两江总督的门路,将来赴任后腾挪点位子出来!”光绪半是打趣半是深意的目光,静静的注视着吴绍基说道。

    吴绍基心中一动,刹那间一股百感交集的滋味涌上心头。这些日子里,他最为忧虑的便是夹带里面没有人,将来到了两江,想要做出那么大的动静出来,手里面没有得用之人,仅靠自己是断然不行的。此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皇上居然连这一层都替自己考虑到了。

    “皇上果然是深谋远虑,微臣这些日子琢磨了很久,就怎么没有想到京师大学堂呢?”吴绍基一拍额头,恍然大悟的说道。“这些学子们当初报考京师大学堂的时候,备受科举功名出身之人的歧视,心中恐怕都存着一份前途渺茫的担忧,如今学成后就能够得到朝廷实打实的官职,又怎么不会死心塌地,用心为朝廷做事?况且这里面大多数人和官场牵涉都不深,做起事情来自然不会拖泥带水瞻前顾后,微臣也少了许多牵绊和顾虑,皇上想得何其深远啊!………”

    吴绍基一边说着,一边自己也情不自禁的咧开嘴笑了起来,眉宇间的愁闷似乎一扫而空。

    “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好的事情等着你啊?”光绪轻轻一晒,神情反倒是显得有些凝重。

    “朕让你从他们中间选拔人才,主要还是考虑到他们学的都是西学,像经济、算数、工学等,这些学问不像咱们大清的科举,务虚不务实,半点用处没有。这也是朕当初开办京师大学堂的初衷所在,我们要追赶西方列强地步伐,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人才啊。这些人放到两江去,对你展布经济,发展实业都是极其有用的。另外一方面,朕也是考虑到大清的官场如同一潭死水,朕要整肃吏治,一时半会儿也根本无从下手。倒不如让这些学子们去冲一冲,他们年轻,做起事情来有热血有朝气,用他们冲一冲暮气深重的官场,未尝不能收到一点功效,不过有一点你心中一定要有个数………”

    光绪停顿了一下,郑重说道,“用人这方面,你一定要牢记一点,有学问未必有能力,有能力未必有见识,有见识未必有魄力,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学的是西学,做的未必不是科举仕途的黄粱美梦,遴选人才,一定要多花点心思,多用点时间去看看。朕要地是能够扑下身子,不计得失不计荣辱干实事之人,不是一门心思想着做官的人。一定要有实干地本事,敢于任事且能妥善应对各种局面,否则一旦用得不好,反倒会授人以柄,朕将来在大清开办西学,恐怕都会由此招来满朝守旧大臣的诟病。”

    “微臣明白,”吴绍基沉吟着说道,“微臣打算从京师大学堂里选拔一些成绩卓异之人,一部分放到微臣的幕府,为微臣参赞事务,一部分放到地方上去历练,先用上一段时间,看看他们当中每个人的本事如何,适合担当何种事务,能不能独当一面。如果确实是可造之材,微臣再向朝廷上折子,授予他们官职。”

    光绪点了点头,这时候才似乎略微放下心来,轻笑着说道,“这些事情你自己拿主意就行了,用人不要拘泥于什么格式,只要有能力就大胆启用。不仅是这些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两江自古便是人才荟萃之地,发现什么人才都可以向朝廷举荐,只要是你这个两江总督举荐地人,朕没有不照准的。朕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看见,朕将来要用地是何等样之人,让那些还满脑袋存着科举功名的人,也看清楚一点,这就是潮流大势,谁都挡不住!”

    吴绍基是何等心思灵动之人。闻听皇上刚才地一番话。心中一动。已经是些许明白了皇上此举地用意。

    这几年他跟在皇上身边。对于皇上心中地想法多少还是清楚一点地。皇上一直认为科举牢笼人才。曾多次在私下里提到过将来要废除科举地话。只是科举自唐朝延续至今。天下人都视科举为正道。骤然废除谈何容易。况且皇上才刚刚稳住朝局。自然不会在现在这么去做。引来天下人心浮动。

    而皇上此番这么施为。恐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倒还不只是为着自己地两江选拔人才。瞄准地正是科举。科举骤然间不能废除。大可放在一边不去理会。但是皇上却可以大力选拔任用西学人才。委以官职。授予重任。科举能够深入人心。

    大地原因就是科举连着官场。从来都是做官地唯一科举之路越来越狭窄。反而是西学变成了通往官场地康庄大道。天下人热衷科举。视西学为歧途之心未尝不会动摇。长此以往。经过十多年地时间。慢慢地便会有越来越多地人开始弃旧学就新学。西学在全国推而广之也会顺利得多。科举恐怕慢慢地就成了摆设。不废也等于废了。

    “皇上用心深远啊!微臣必定以两江。为皇上地宏图远略做出一番表率出来……”吴绍基情不自禁地感慨道。

    “这也是没有办法地事情。国家如今就是这么一个情状。百废待兴。可即便是朕。也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还是要先易后难徐徐为之。等到做出一番局面。见到一些成效后。自然会有越来越多地人跟随而至。就好比如今大清地官场。卖官鬻爵贪赃枉法。还有许多扯烂污地乱七八糟地事情。朕每每想来都觉得腻味透了。近来也有不少言官上折子要朕整肃吏治。朕何尝不想这样去做。可朕却不能这样做。尤其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时………吴绍基你地学问很好。你知道明朝是怎么亡地吗?”光绪忽然转头问道。

    这话吴绍基再大胆也是不敢回答地,明朝所以亡,很大原因还不是眼前这位皇上的祖宗干的,他是汉人,如何敢牵扯这样的事情。

    光绪看了一眼吴绍基战战兢兢的样子,也不以为然,吴绍基那点心思他还能够不明白?

    “朕每每读明史,都感慨于明朝崇祯皇帝说过的一句话,朕不是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朕仔细想过,他并非没有作为的君主,然而他反对植党,可党争却越演越烈,他唯才是举,可朝中却半染褚衣,他惩治宦官,可宦官之势却如日中天,他严惩贪腐,而贪腐之风却越演越烈,他整武备,其结果却是将不治兵,兵不杀贼。面对国家的烂,他也不是没有用重典,他在位十七年,杀了首辅二人,总督七人,巡抚十一人,其余各级官员不计其数,为历代所罕见,可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