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到了宣府后,五十多人,折损了十几人,剩下的也各个带伤。此间的艰辛,就不一一详叙。
陆炳等人到了宣府,却并没能见到北疆总制唐龙,也没有见到毕云等御马监的人,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在城外的前军大帐居住。
陆炳稍稍一想,决定先找个地方住下,等杨森带援军来。
而朱六也早已经成功的,从那个匪首的口中挖出了情报,并且干净利落的处理了他。那次袭击的人,可谓鱼龙混杂。
匪首确实是白莲教的余孽,不过准确的说,他应该是属于弥勒教。
说到弥勒教,陆炳倒是想起了一个人。
由古至今传承已久,是个造反有瘾的教派。
白莲教伪托弥勒教,并混合摩尼教、道教、白莲宗及民间信仰,属净土教系统中之教匪结社。
其中之弥勒教为崇奉弥勒佛的宗教团体,自隋唐之后,野心分子屡藉名弥勒转世,图谋造反。
而摩尼教于唐武后时传入我国,因唐武宗排佛,摩尼教亦遭禁,而转入地下,以该教崇尚光明,所崇奉之神称为明王,故改称明教。
此二教教义中皆含不满现状、憧憬未来之思想,烧香、吃斋等仪规亦多相似之处,二教接触后,自然趋于融合。每逢现实政治令百姓失望时,弥勒、明王出世之谣传自然涌现。
此外,道教为我国固有信仰,流传于民间之弥勒教、明教,自不免受其影响。故其后于元代兴起之白莲教,亦融合弥勒教、明教、道教三种信仰。
除此之外,白莲教之另一渊源,即为白莲社。
东晋高僧慧远于庐山创建白莲社,精修念佛三昧,祈愿往生西方净土。
南宋初年,慈照子元,也就是茅子元,崇慕慧远建白莲社之遗风,故倡导一庶民念佛宗团,即白莲宗,初时信徒被称为白莲菜,但由于其门人小茅阇梨之歪曲教理,致宋代末年时被认为是一种邪宗门,盛行于江南一带。
至于白莲会之名,系在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由江南都邑县之杜万一结社集会而来。
此时与子元系统之白莲宗徒是否有连系则不明,但行白莲佛事则有之。
此白莲会于元代时被视为乱贼,故受弹压,并敕禁白莲会之名目,及一切左道乱世之术。
第57章 错综复杂()
白莲会于元代时被视为乱贼,故受弹压,并敕禁白莲会之名目及一切左道乱世之术。
此时,江西庐山东林寺之白莲宗僧优昙普度,撰“庐山莲宗宝鉴”十卷,阐明子元所倡之白莲宗真义,并以之破斥当时白莲会之邪说邪行。
至武宗元年,因福建省建宁路后山白莲堂白莲道人之非行,复被禁压。
然由于优昙普度亲自上大都,努力于复教运动,于仁宗即位之顷,又被允许复教。之后,英宗至治二年复三度被禁止活动。
顺宗时,栾城韩山童父子,诡言白莲花开,弥勒降世,正式创设白莲会,依托佛教,造作经卷符箓,传布民间,于至正十一年率愚民为乱,未久俱被处死,此即为“红巾贼”。明太祖时,曾加以禁抑。
明正德以后,白莲会受明代罗清所创,宗旨近于禅宗南派的罗教影响,吸取“真空家乡,无生父母”之思想,奉无生老母为创世主,宣称无生老母派弥勒等神佛下凡,将迷失红尘中之皇胎儿女收回真空家乡。
此后教派林立,名目繁多,各派之间互不相属,教主独揽大权,父死子继;等级森严,教徒入教时举行一定仪式,交纳钱财,定期集会,烧香礼拜,宣讲经卷,教习拳棒。
综观白莲教,其于发展过程中,名称迭经变迁,支庶繁衍,名目百出,而各派之教义、组织、仪规、活动方式仍多相似,故可统称为白莲教。
早期的白莲教崇奉阿弥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规定信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它号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种半僧半俗的秘密团体。
它的教义简单,经卷比较通俗易懂。为下层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组织人民反抗压迫的工具。在元、明两代,白莲教曾多次组织农民起义。
明初严禁白莲教。洪武、永乐年间,川、鄂、赣、鲁等地多次发生白莲教徒武装暴动,有的还建号称帝,均被镇压。
明中叶以后,民间宗教名目繁多,有金禅、无为、龙华、悟空、还源、圆顿、弘阳、弥勒、净空、大成、三阳、混源、闻香、罗道等数十种,有的一教数名。
它们各不相属,教义、仪轨颇多歧异,信奉的神极为繁杂,有天宫的玉皇、地狱的阎王、人间的圣贤等等,最受崇奉的是弥勒佛。
从正德年间开始,出现了对无生老母的崇拜,又有“真空家乡,无生老母”所谓八字真言。据称,无生老母是上天无生无灭的古佛,她要度化尘世的儿女返归天界,免遭劫难,这个天界便是真空家乡。
各教派撰有自己的经卷,称为宝卷。统治者认为这些不同的教派实际上仍是白莲教,民间也笼统地称它们为白莲教。
而白莲教一直被朝廷视为贼寇一流,几乎每次动乱都少不了他们的影子。
因此,提到白莲教,有个人,陆炳怎么也不能忽略。
那个人就是李福达。
李福达,山西代州崞县现山西原平县人,弥勒教首领。
正德初年与王良、李钺组织宗教反明,被判处山丹卫充军。
自山丹卫逃出,改名为李午,被发现,再次发往山丹卫。
后来又逃到陕西洛川,传习白莲教,“远近争附,随其贫富,有献至千金者,破产也所甘心,或子女,或器物,接撞而至”。
和邵进禄、惠庆等人在陕起事。事败,再改名张寅,编立族谱,呈献黄白术,投靠武定侯郭勋。
嘉靖初年,输粟捐官,任山西太原卫指挥使。
嘉靖五年,被仇家薛良告发到山西巡按御史马录,郭勋写信给马录,希望大事化小。马录却联合巡抚江潮上奏弹劾郭勋。
郭勋请张璁进言嘉靖帝,将焦点移转到大礼议。
嘉靖帝命刑部尚书颜颐寿、左都御史聂贤、大理寺卿汤沐等复审。
嘉靖六年四月,锦衣卫逮捕马录入京,布政使李璋、按察使李钰、佥事章伦皆入狱。薛良被处死刑,马录发配边疆。桂萼、方献夫等平反有功,李福达官复原位以终。
就这样,一个传奇的弥勒教首领,白莲教余孽,居然堂而皇之的成了大明的大臣。
因为这个,陆炳特别注意这个家伙,把他查了个底朝天。
这些资料,陆炳第一时间就递给了嘉靖帝,可是嘉靖帝看了看,便笑了笑扔到了一边,这件欺君大罪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嘉靖六年时,因为大礼议,嘉靖帝利用此事巩固皇权,陆炳可以理解。可是如今皇权稳定了,嘉靖帝仍然不愿意除掉李福达——也就是现在的张寅,就让陆炳有些不理解了。
所以陆炳一直留意着张寅的一举一动,如今遇袭,匪首居然是弥勒教的……这是不是说明,地下马市,张寅掺了一脚,如果有他的份,那么武定侯郭勋……
这是不是说明,武定侯郭勋也参与在内?那桂萼呐?方献夫呐?
这可就牵扯大了。
武定侯郭勋,明初开国勋臣武定侯郭英六世孙。正德三年承袭武定侯爵位,进封翊国公。
正德时,镇两广,入掌三千营。
世宗继位,命掌团营。“大礼”议起,揣测帝意,首助张璁,于是大得宠幸,督禁军。加至太师。
郭氏家族,从郭英起,子孙三代与皇室联姻,本是权势显赫的勋臣国戚。
至郭勋进国公、加太师时,地位和权势达到了顶峰,成为权倾朝野,威福莫比的世家贵族。
而桂萼。虽然没有这个权倾朝野,而且已经去世,但是他的影响力更是不同反响。
桂萼字子实,号见山,余江县锦江镇人。
明正德六年中辛未科进士。历任丹徒、武康、成安等县知县,所经各任都能端正风俗,抑制豪强,政绩颇著。
嘉靖二年升南京刑部福建司主事。这时嘉靖皇帝朱厚熜因其生父不能受太庙享祀伤透脑筋。桂萼主张在太庙之侧,另建小祠祭祀,使嘉靖争得了面子,又比较好地解决了所谓“统嗣”问题。
因此下令晋升桂萼为翰林院学士。
嘉靖四年升詹事府兼学士,很快再升礼部右侍郎。不久,转左侍郎,旋又晋职礼部尚书、调任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