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宜暗自诽谤,责怪曹操不仗义。
这家伙有点贪得无厌,他也不想想曹操怎么可能舍得大把往外送粮食,人家不过日子了?有点粮食曹操自己养军队,这账谁都能算清楚。
既然曹操不送粮食,北方也就暂无战事,扬州与徐州之间会安静一段时间。
北方无战事,南方还有战事,倒不是说江东,那边的战争全都结束,兵马向西挺进,其中一部分集中到柴桑一线,扬州牧已经把夺取江夏的战争一股脑交给庞统指挥。
问题是庞统指挥作战弄出许多事来,这家伙三战三败,弄得怨声载道,扬州阵营多有怨言,甚至有人建议扬州牧秦宜换将。
秦宜笑道:“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战争不要仅看眼前胜负,要把眼光看远一点,当年韩信一败再败,最后不也战败项羽吗?诸位,要相信庞统的能力,莫要轻易下结论。”
前线情报秦宜当然知道,很明显庞统那是示敌以弱,柴桑郡找一个由头搞点小摩擦,双方你来我往,这种战争规模不可能太大。
柴桑军庞统连战连败,貌似不太会打仗,或者说力量很弱,却非要与江夏争一个高低,不仅如此,庞统还派人前去指责江夏,让江夏给一个交代,否则,柴桑郡誓不罢休。
庞统如此不知好歹,你说江夏黄祖会怎样想?
嗷,你丫的打仗不行,还要在嘴皮子上非要挣一个高低,惹恼了老子出兵子灭了你!
人家黄祖也不是没脑子的人,身边也有人参谋,不会因为庞统连败三场就轻信柴桑郡打不过江夏郡,黄祖还是有两下子的。
庞统不依不饶,双方继续纠缠,估计还要打下去。
扬州阵营之所以对庞统有看法,那是在扬州牧秦宜比对之下造成的,你看人家州牧大人指挥打仗,哪有这么麻烦,三下五除二解决问题,寿春、庐江一直到江东孙策,全部时间加上跑路,算起来也不过几个月。再看看你庞统,一个小小的江夏,打来打去弄得像过家家,戳鸟窝一样,这么打下去何年何月才能见到效果?
扬州牧秦宜心里非常清楚,他那些战例大多都是投机取巧,借用自己了解对方优劣,有针对性设计,算不得真本事,人家庞统那是真刀实枪与对方周旋。
庞统与黄祖双方互不了解对方,他们之间的战争需要靠各自的智慧取胜,谁能揣摩到对方心理活动规律,双方斗智斗勇,能准确算计到对方,谁就是最终胜利者。江夏不是那么好打的,当年孙家父子与江夏黄祖打了多少年?孙坚死于黄祖手里,大将凌操死于黄祖之手,别人不知道,秦宜心中能不清楚嘛。
所以,庞统与黄祖交战,那才是真正的战争。
秦宜要学会知人善用,绝不会干涉庞统指挥作战,任何有关换将的事情以及对庞统不利的言论,统统被扬州牧秦宜挡了回去,这件事情莫要再提,本州牧信任他。
扬州牧秦宜的话传到庞统那里,他会怎么想?
碰到这样的主,那是谋士的福分,士为知己者死,庞统被秦宜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柴桑郡可不是庞统一人在哪里指挥,有属下来报,柴桑郡太守庞统身边出现一名文士,身材魁梧,气质不凡,与庞士元形影不离。
窝日,又是一个大能!
不用猜秦宜也知道,肯定是卧龙诸葛孔明。
陈寿说,诸葛亮身长八尺。汉尺一尺合23公分,诸葛亮有184公分高,身材伟岸。那个时代汉人身材没有现代人高大,连太史慈七尺七寸约合177公分,都要提一句,诸葛亮在当时,“身长八尺,容貌甚伟”,高而且帅,兼且“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周瑜的相貌之好,天下皆知,然而史书上也不过“瑜长壮有姿貌”。
仅论描述,还未必胜过诸葛亮。
从身材相貌以及庞统和诸葛孔明之间的关系猜测,庞统除了与徐庶相熟,更多的是孔明,卧龙凤雏的雅号可不是随便叫的,外表特征必定是孔明多一些。
所以,秦宜料定必是诸葛孔明来了。
丫的,来就来了吧,竟然不到本州牧这里报道,却跑到柴桑郡与庞统厮混,秦宜忍不住一阵腹诽。
要知道诸葛孔明在柴桑郡可没有半点名分,出力也是给庞统帮忙,无名无分的瞎忙什么?
不过,所谓的贤达人士多有怪癖,扬州牧秦宜见怪不怪,他愿意待在柴桑郡随他好了,秦宜装作不知道。
秦宜的做法显然很明智,他对庞统说过,我给你一个平台,让你充分发挥,秦宜说到做到,这便是招揽人才的最佳方式。
若秦宜屁颠跑过去,或者把人招来,反而不美。
这就有意思了,一个小小的江夏,却动用两大杰出人物,黄祖若不倒霉,那才是怪事!
要不说这些人怪异,与一般人想的绝对不一样。
既然有卧龙诸葛孔明相助,扬州牧秦宜更放心了,根本不担心拿不下江夏。秦宜需要做的是当好他们靠山,不要让一些杂音干扰庞统,坐等战争结束,仅此而已。
结局根本不出意外,不就是时间嘛。
skbshge
第132章 诸葛孔明被逼出来滴()
诸葛孔明提前出山大概与秦宜多少有点关系,这丫的一咧嘴便胡说八道,说什么坐等渴求,岂不知等来的却是扁瓜劣枣,后面还有些更难听的话。
虽说秦宜嘴上无德,至少诸葛孔明的确还在耕读,不排除他学姜太公钓鱼,等待另外一个类似刘备三顾茅庐的家伙嘛。
历史上诸葛亮不太可能投效曹操,曹操麾下人才济济,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茅坑都被这些老员工占满了,他一个后进小生一头扎进去,难以逾越。孙权那边情况也差不多,周瑜、鲁肃、张昭、张纮……没一个是省油的灯,想要在这群人中脱颖而出同样不是件容易事。
倒是刘备这个暂时寄人篱下的流窜犯进入孔明眼里,尽管他起点低实力弱,却是一个老革命,志向很远大,而且也具备相当的政治能力。看刘备之前在北方中原的表现,以他那点微不足道的家底,楞是凭借着一己之力周旋于几大诸侯之间,混得有声有色。尽管刘备也没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倒是败仗吃了一连串,说他是一个流窜犯不为过,从东到西跑遍了中原大地。
但是,革命队伍却一直没有垮,自己的仁义道德招牌也一直维持得很好。
虽说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刘备的形象被有心人特意抹黑,形象完全毁三观,所谓皇叔也真假难辨,估计刘备再去荆州,哪怕三顾茅庐,诸葛孔明也不会鸟他。
曹操,袁绍等枭雄不可能跑到山沟沟里去请诸葛亮,或许有人推荐还能接受,那也要他诸葛孔明亲自来,而且也要考察一下有没有真本事,三顾茅庐想都别想。
所以,诸葛孔明只能继续耕读。
诸葛亮倒是在刘表的地盘上,为毛没有去请诸葛出山?
荆州地盘能人多了,一个小年轻人大概还入不了刘表法眼,再说了,那也要看别人愿不愿意投奔刘表。
如果没有这些变化,诸葛孔明只能等来刘备这种若丧家之犬,被人打的连地盘都木有的渣渣,岂不正应了秦宜所说,等来了变瓜裂枣,那将是何等卧槽!
诸葛孔明自命清高,与郭嘉相比落了下乘,其实与年龄有关,等他学成可以出来闯荡,天下格局差不多成形,已经不在是大人物创业初期对人才极度渴求,这天下离了谁都能转。
与其遭人白眼,不如留在隆中。
显然,诸葛孔明有自己的想法,与其上门求着大人物接纳自己,不如在后起之秀那些弱小势力挑选合适的对象,如果成功,必然留名千古。
虽然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却更能凸显自己的价值。
事实也充分证明,诸葛孔明确实如愿以偿,名存千古。
诸葛孔明耕读,却也不是不关心天下大事,要不然也不会有隆中对,还没有出山就给刘备策划好了未来战略。
刘备毁三观,不可能再关注,如今天下突然冒出一个新秀,而且语出惊人,连深藏山沟沟里面的庞统和诸葛孔明都略知一二,想不引起注意都不可能。
重要的是,这家伙一登场便惊艳四方,几十名骑兵就把曹操数万大军挡在沂水河。
如秦宜这般新秀,才是诸葛孔明想物色的目标,要不然庞统想去他没有阻拦,算是给他打前站。
庞统不比诸葛孔明,人长得丑,不受人待见,自家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