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之功。
实话说,如果没有秦宜出现,糜竺兄弟还真有眼光,押对了宝。
嘿嘿,只不过现在看来情况不太妙,说不定竹篮打水一场空。
至于甘氏,据说出身贫寒家小百姓,但小时候就有算卦的说她以后会大富大贵,领袖后皇宫。甘氏长大后,不但容貌妩媚,身材姣好,而且“玉质柔肌,态媚容冶”“如月下聚雪”,所以才被刘备看中。
刘备纳了甘氏之后,正是继陶谦之后,刘备坐领徐州,正式成为一镇诸侯。这是刘备人生的第一个巅峰,真是春风得意。恰好,刘备又得了一尊白玉做的美女像,栩栩如生。于是,刘备每天夜里,在卧室的绡帐之中,一手抱着肌肤白皙的甘氏,一手抱着光洁的玉美人,左拥右抱,真是风流万端。
而家中的奴婢一眼望去,简直分不清哪个是玉,哪个是人。
甘夫人肤如白玉脂,秦宜很想见识一次,可惜被曹阿瞒得手。
话说,当年关羽带着刘备夫人置身于曹营,曹操不也没有染指甘夫人、糜夫人嘛。此一时彼一时,背景不一样,当时曹操的目标是将关羽弄到手,自然不会染指刘备女人而惹恼关羽。
如今关羽不是跑路了嘛,曹操也就没了顾忌。
此次俩女人可是纯粹战利品,尤其是曹操恨极了大耳贼刘备,岂能放过刘备夫人?刘备跑了,一时半会儿抓不住,不要紧,老子先吃掉你的女人,至于你难不难受,自己心里有数。
曹操曾经说过,在床上征服对手女人,意义不亚于在战场上打败敌人。
所以,刘备这顶绿帽子戴定了。
其实这样也好,甘糜二人跟着曹操要比跟着刘备强多了,你看甘糜二夫人跟着刘备多遭罪呀,跟了刘备年数虽然不多,整个一个逃难史,令人唏嘘。
也可能大耳贼不在意丢失女人,也不在意戴绿帽子,只要保住自己的命比什么都好。至少从过往经历看,刘备毫不犹豫丢掉女人逃跑就能看出端倪,丢女人跟丢块抹布一样随意。
正应了刘备那句话,女人如衣服,这件丢了,再换一件新的,只要刘备再一次拉起队伍,自然有女人投怀送抱。
有了步练师,寿春皇宫内增添新气象。
女人虽多,以秦宜特殊能力,自然不会有新人笑旧人哭的场景出现。
不过,秦宜这种好心情没有维持多久,因为扬州出大事了。
此时正值春季青黄不接,新粮食还在地里,旧粮食消耗的也差不多了,往年这段时间的粮食价格也会上涨,属于正常现象。只是今年有点不一样,粮价上涨有点猛。
起初谁也没有在意,但是,这股风在江东地区越演越烈,粮价见风长,不几天粮价已经翻番,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
大富人家毕竟是少数,粮价高到一般人买不起,岂不要饿死人吗?
粮价最先涨起来的地方是吴郡,而后向外蔓延,那个时代都不缺投机商,尤其是这个时代,粮栈背后的老板几乎都是世家大户。等到各郡守意识到事情不太简单,事态发展很快超出他们掌控,急忙向州府求援。
skbshge
第223章 专治不服()
江东粮价暴涨,起因还在于秦宜。
去年秦宜出台税收法规,十亩地以下不征税,十亩地以上者按照梯级征税,土地越多者缴纳的税负越多,显然不利于土地多的大户人家。
淮南一地,因为袁术折腾的厉害,豪强、世家衰败,贫民多数都成为流民,大多被扬州牧秦宜招募为屯田兵,尤其是靠近淮河两岸,其所有土地归属屯田兵,征税这一政策在淮南地区影响不大。
但是,江东原本属于孙策地盘,而孙策更侧重于依靠世家豪强,秦宜的统治与孙策截然相反,土地政策不利于大家族,自然有抵触情绪。
有没有串通暂时不知道,源头从吴郡开始,其实这已经说明了问题。
秦宜没有均田的想法,也不会干预土地自由买卖。但秦宜知道人的贪婪无止境,豪强、世家凭借自己雄厚资本,贪婪周边那些小户人家土地,甚至不择手段。
好吧,你希望手里的土地越多越好,我就让土地多的人多交税负来遏制这种贪婪。
相对来说,秦宜所采取的的策略还算温柔,只希望土地兼并别太过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宜想限制人家世家大户掠取土地,人家却以为特意针对他们而来,心里自然产生不满情绪。这其中不乏激进人士,想方设法给秦宜捣乱。
既然捣乱,必然选择时机,春季青黄不接之时,肯定是最佳机会。
凡事就怕有挑头的,有一家就有两家,跟风者一拥而上,粮食涨价形成趋势,大家族控制的粮栈都开始囤货,粮食自然水涨船高。
诸葛孔明知道事情不小,赶紧与陈群、袁焕等人来找秦宜商议对策。
弄清楚了大概情况,秦宜冷笑不已。或许秦宜在采取这种政策的时候,大概预料到会发生类似事件,毕竟后世金融发达,秦宜耳朵里知道的比众人多。比如49年,沪上不也发生类似的事情吗?
秦宜对众人说:“诸位,稍安勿躁,首先要肯定,扬州政策没有问题,一些人贪婪无度,认为扬州策略阻碍了他们兼并土地的企图,采取与州府对抗在所难免。某些不法商贩采取囤货手段,推高粮价,搅乱市场秩序,借机从中牟取暴利,估计州府暂时没有相关法律制裁。哼哼,没有法律制裁他们,本州也不会让他们好受,看看到最后怎么收场。“
诸葛孔明担心秦宜蛮干,弄出事端,劝道:“也不是没有办法制裁,可以先让各郡官方警告一下,视其态度再做决断。”
秦宜摇摇头,否决了孔明建议,跟我玩他们还差得远:“不必如此麻烦,我用市场手段解决,各郡只需维持好治安即可。不就是粮食嘛,看他们能囤积多少粮食。”
秦宜简单介绍一番具体措施,令孔明等人大喜,分头去安排。
江东各郡粮价还在上涨,在纷乱的闹市中,不知不觉间各城都有新的粮栈开业,粮食价格始终要比其他粮栈低百分之十,这在一片涨价声中很吸引一些市民眼球,纷纷前来购买粮食。
但是,很快情况变了,购买粮食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些人购买的数量,超出一般家庭食用数量,致使新开粮栈断货,提早关门。
有一点很奇怪,那些当天断货的粮栈,在第二天最多第三天又开门卖粮了。
开门卖粮、断货,继续开门,周而复始,这些粮栈很顽强,似乎粮食供应源源不断。至于其他粮栈,几乎成了旁观者,少有人问津。
这些粮栈门前很热闹,人头攒动,衙门担心出事,每天必会派出人维持秩序,防止发生意外。
其实,不难发现有些异常,购买粮食的人,有些确实属于家里需要,而有些人则不属于这一类,他们的目的不过是想买空这里的粮食。只要这里的粮栈断粮,其他粮栈立刻抬升价格,一段时间来,几乎成为规律。
令人不解的是,其他粮栈买粮食显然目的不纯,就连旁观者都能看出门到,难道卖粮者没有察觉吗?诡异的是,卖粮的粮栈似乎不闻不问,只管卖粮。
还有另一个疑问,这些粮栈的粮食从哪里运来的,为何源源不断供给?江南水道纵横,大小船舶穿行其间,根本无法查出来自何方。
这种一买一卖的游戏终归要有结束的时日,买家再有钱,也有花完的那一天,不可能永无枯竭。不知从那一天开始,人们注意到买粮食的人逐渐减少,有逐日递减的趋势。
毫无疑问,城内其他粮栈不再收购粮食了。是因为粮库满了,还是因为资金断裂,外人无从得知。反正他们不再收购粮食。
大概卖家也发现这一迹象,所做出的的反应大出所有人意料之外,粮栈宣布粮食降价,牌子一翻,降价一成!
这就奇怪了,又没有人跟你抢,降价何必这样猛?
这一招特别好使,本来不再购买粮食的其他粮栈似乎害怕粮食跌价,又回来购买粮食,也希望带动城内居民抢购风。可惜,大多数人成为看热闹的旁观者,除非家里断炊而不得不买米。
一家卖粮,数家买粮,场面很热闹,却很荒唐。这哪里是买卖粮食,而是一场较量。一天搬走多少粮食,谁也不知道,反正是买买买和卖卖卖,一直到日落关门。
衙门似乎也意识到已经是白热化了,派出衙役日夜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