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插嘴便显得有点不合适了,开筹码这种事情,除非天子自己说出来,否则以臣子的角度去揣度圣意,开多开少都不合适。
朱慈炯也没指望诸臣会提出什么建设性的建议,如今的大明遍地都是机遇,辽东的人口不想方设法往内地奔就不错了,还想不付出代价,就让百姓去关外?百姓又不是傻子,朱慈炯也不能强行移民,这与他颁布的爱民旨意想悖,所以他想要将三省彻底吃进肚子里面,这代价必须得付,而且还不小。
朱慈炯叹了口气道:“如今大明经过连年大乱,内地人口本就不足,想要大规模进行移民也不现实,但三省移民同样势在必行,朕思虑良久,业已有了初步决断!”
满朝大臣精神一震,耳朵高高竖起,都想听听天子将要开出什么样的筹码。
“朕要求在五年之内,向三省移民三百万!但凡愿意移民落户三省之百姓,每户可分田千亩,此千亩良田免税二十年!另每户发放安家银两百两,由内地前往三省,皆由当地官府统一护送,三省境内屋舍皆由官府修建”
高弘图身体一晃,分田分地的无所谓,三省毕竟无主待开垦之土地不知凡几,三百万移民就算七十万户,也不过几亿亩,相比起三省之地不算什么,但每户两百两安家银还要建房子这算起来国库仅在移民之一项上,五年投入起码两三亿!
第四百八十一章大朝(6)()
“蛇无头不行,移民大计关乎到朕对于三省之地的掌控力度,也关系到以后大明若是再得新土,将以何种模式进行巩固,因此除了会在三省驻军十万以外,还需要委任一位大臣全权督办此事。”
朱慈炯的目光扫过朝堂上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的大臣,最后落在礼部侍郎的身上。
“王明凯!”
礼部侍郎王明凯应声出列道:
“微臣在。”
“朕便委任你为三省移民督办大使,把这项差事办好了,有功!朕可以升任你为三省总督,若是办不好甚至办砸了,有过!罢官永不叙用,有罪,朕便不多说了!”
“臣领旨谢恩。”王明凯心里真叫五味杂陈,对于这督办大使一职说不上愿意还是不愿意,想比起繁华富庶的南京,他自然更愿意留在烟花似锦的金陵城。
但王明凯也知道这是自己的一次机遇,礼部虽号称诸部之首,实则就是一有名无实的闲散衙门,天下人皆知天子重利而轻礼,看看天子继位这短短两年时间,违背、废除了多少祖制?礼部不说名存实亡,其实也差不了多少了,在礼部想要混到位极人臣或者是外放成为封疆大吏实在太难太难了。
所以这次督办移民就是他的机会,只要能让天子满意,那么他就是三省总督,真正的封疆大吏,辽东的无冕之王!一任封疆之后,来日若是回归中枢,就是莫大的资历,入阁乃至位极人臣也不是没有机会。
至于办不好或者办砸,王明凯连想都没想过
“另外,三年内有愿意举族迁移三省之王侯,朕不但会特旨褒奖,还赐恩朱氏王族自愿放弃封地,改封三省者,推恩每阶可延一代,即亲王爵后传承子嗣亦是亲王,再其后方降为郡王,郡王子嗣亦是郡王,再其后为公,以此类推,异姓公候每阶可增延一代,厉四世而降!”
一石激起千层浪,满朝大臣无不震撼!天子这是下血本了啊,同时也体现出其对于彻底同化辽东三省的决心和魄力,上个月初刚刚颁布天下的推恩之策,让大明的贵族阶层可谓是痛心疾首,除非他们联合起来拥有与天子抗衡的实力,否则只能认命,不然可以参考如今还在孝陵里面痛心疾首的四位亲王。
但认命不代表甘心,不甘心就只能想方设法去应对,现在天子抛出这么大一只诱饵,大臣们心里有数,恐怕动心的贵族不在少数。
以公爵论,只要迁移三省,就能让自己的家族多历三世,而失去的却并不多,甚至可以说不减反增,关内的土地、田宅、产业都可以发卖,这发卖而来的财富去关外置地立宅,规模又岂是关内可比,唯一的缺憾还是关外人口太少,就算拥有大量土地也可能面临无工开垦的尴尬局面,不过这想来也只是暂时的,以天子大力开发三省的力度,三省的人口总会慢慢多起来,其中利弊,贵族阶层自会衡量。
“辽东三省若要兴盛,人口基数只是基础。”朱慈炯沉吟道:“工商业的发展才是确保三省富庶的关键之所在,拒朕所知,三省矿藏资源极其丰富,其中煤矿、铁矿,乃至最新提炼即将广泛运用的石油都有海量的储备,商人既然逐利,又可知三省遍地是宝藏,朕会大力扶持自愿前去三省拓荒的巨商豪贾,制定详尽的惠利政策,以资鼓励,高爱卿。”
“微臣在。”
“如何惠商于行,这政策条例如何制定,你身兼财政、税务主官之职,自是责无旁贷,朕给你一个月的时间拟定条陈,由内阁行文天下!”
“臣遵旨。”高弘图退了回去。
“有关三省之事,今日大朝便先议到这里。”朱慈炯顿了一顿道:“下面开始朕要和你们说说第二件事。”
大臣们站了快两个时辰,早已经是腿软脚麻,好不容易等到天子议完了三省,心想这总该散朝了吧,没想到还有第二项,一个个脸色无比郁闷,算是狠狠体会了一把,一直以来天子听他们说废话的无耐心情。
唯有内阁的五人,脸上看起来无悲无喜,想必是早已习惯,天子向来不都是要么不说,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的德性吗
“朕之长姐长平公主已年满双十,朕身为一国之君又是长姐亲弟,长姐婚姻大事自然忧心如焚,前些日子,朕已征询长姐意愿,决定将长平公主下嫁于”
“英武军主帅徐景徐中将!”
徐景!魏国公的庶孙!老天爷啊!天子莫不是觉得对中山王府的恩宠还不够,定要将满天下的好事尽归魏国公一脉不成!
如果徐景仅仅只是一军主帅,比如和李丰、顾骏那样,众臣都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毕竟大明皇室公主下嫁平民的多了,顾骏他们如今虽是将星闪耀,但都是平民出身,自然无虞,但徐景
中山王府已经一门两公!一门两后!一个庶出子孙都混到了帝国中将,如今尽然还要再出一个驸马?
这还有没有天理,而且中山王府如此煊赫,让徐弘基情何以堪,如何自处
众臣的目光不由自主的全部看向内阁五老,天子这么乱来,你们五个身为宰辅,总该据理力争才是吧。
然而众臣注定失望,五位阁老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显然知道就算是争也是白费力气,事实上,天子要将长平公主下嫁徐景,这个消息一个月前,天子召见的时候便已经提过,他们该争的也争了,可显然他们没成功,天子的性格,五老已经很是了解,在自己认定的事情上极其果断,他们想要改变的可能性极其渺茫,所以五老稍稍争了一下,便住口不继续浪费口水了。
其实让五老不愿意多废话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山王府已经是大明坐实的第一外戚了,那么就算再多出一个驸马又能算的了什么呢?
徐弘基不是傻子,难道会不知道威势越重,中山王府就越是需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吗?
因此长平下嫁徐景,对大明来说其实也未必是坏事。
第四百八十二章大朝(7)()
满朝重臣其实绕来绕去绕不出去的地方还是祖制,史可法等人对于现如今还抱着祖制喋喋不休的大臣只能嗤之以鼻,和圣武大帝谈祖制,这典型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在圣武朝为官,趁早把祖制什么的全都抛诸脑后,否则这官还是不当的好,免得自己把自己给气死。
这也是儒家文臣在圣武朝为官的最大悲哀之处,你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些原则就必须要舍弃,比如祖制,若是你不肯妥协,那就趁早滚蛋,免得圣武大帝撵你滚的时候,让你灰头土脸更加难堪。
就好像史可法,寒窗苦读十余载,好不容易登上天子堂,又因机遇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明宰辅,他是儒家纯臣,但若是执意和天子因为祖制,坚持原则去抬杠,最终的下场只能是远离朝堂,这自然与他的初衷难符,他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能妥协!
史可法是纯儒不是腐儒,天子又不是全盘否定祖制,而是去芜存菁,就拿公主下嫁的祖制来说,难道祖制就一定合理吗?
大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