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建北宋-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想批量生产一件东西,就必须有一个标准尺寸。要想掌握标准尺寸,就必须有一套标准检测工具。要想有一个标准检测工具,那就必须有一套标准量具。

    李宪画出的第一张结构图,实际上就是后世炮弹的示意图,只不过把安装弹头的部位延长到一米二。

    他这并不是要做炮弹,而是要制作一个模具,准备浇铸炮身。这根炮身分为前端炮管、末端弹仓两部分。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侦察兵,李宪对于各种炮弹再熟悉不过,画几张图纸并不难。困难的是如何标注尺寸,而且今后能够按照统一尺寸生产出标准件。

    这年月可没有流水线生产,全部都是单个人完成整件加工。如何才能控制误差,李宪一瞬间进入石化状态。

    “老祖宗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出来的,各种东西完全是凭空想象,当然极端困难。可是老子来自二十一世纪,利用一千年的优势发明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门火炮,肯定要比固有历史先进才行。”

    李宪很清楚,人类历史上第一门实战火炮,元末明初才会出现。而且因为没有发明炮弹,所以都是前装火药和球形弹丸。

    因为密封性不好,点火发射之前,还要用黏土封住炮口才行。这样一来,每一次开火之后,就一定要清理炮管,否则就不能打出第二炮。

    这样一来一去,一分钟能不能打出两发炮弹,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实际上在战斗过程中,刚开始的火炮都只有开火一次的机会,敌人的骑兵就已经冲上来了。

    在这一时期,只能说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火炮的巨大威力,实际上没有什么实用性。

    正因为如此,火炮发明数百年之后,大明朝竟然被满清鞑子的骑兵打得落花流水。

    至于到了腐朽的满清,火炮铸造技术不进反退,从而把华夏民族送进了万劫不复的屈辱深渊。

    李宪具有先知先觉的神通,当然不可能走老祖宗失败的道路。他既然决定发明第一门火炮,那就必须是具有实战威力的真正的火炮。

    虽然没有发射药,也没有击发装置,但这并不是主要的障碍,点火发射也完全能够实现大威力的连续发射。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李宪认为自己就白穿越一回。

    不管李宪有多么美妙的“伟大构想”,铸造火炮肯定需要别人来做,控制质量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拿出标准度量衡。

    “老子的火炮铸造精度,最起码也要达到毫米级。不然的话,今后就没有办法批量生产炮弹。不能使用批量炮弹发射,笨重的火炮还是废物。”

    想想就泄气,李宪把已经画出来的图纸揉成一团扔到地上。

    “老子只能从零开始!”李宪嘟囔一声,又开始埋头画图。

    这一次非常简单,因为他就画了一个细长细长的长方形——这是李宪“发明”的厘米尺,总长度就是标准的一米。一共一百厘米,每一厘米分割成十毫米。

    画图并不难的,铸造一把铜尺,并且刻上刻度也不困难。

    可是李宪把图画出来了,又面临两个巨大的困难:如何才能确定一毫米究竟是多长?具体的标准是什么?

    “宋朝的长度单位,最大的是丈,一丈等于十尺,总长312厘米,每一尺等于31。2厘米。一米等于三尺,合计93。6厘米,这比后世的标准短很多,中间相差6。4厘米。”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老祖宗几千年前就说过了。

    一米相差6。4厘米,这不是一般的麻烦,而是一个可以让神仙丧命的误差。

    为了有利于今后长远发展,李宪决定另起炉灶,彻底推翻宋朝的长度单位。

    要想推翻一套旧体系,首先就必须彻底搞清楚旧体系的内涵,然后才能发扬光大。

    但是李宪很清楚,这个年代的度量衡之间也存在极大误差,所以他只能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利用统计学原理,在比对中求取平均值,这是最接近真理的办法。

    想到这里,李宪冲外面叫道:“梁艳,你马上到匠做营去一趟,让陈老幺把他们使用的营造尺收集三套,赶紧给我送过来,有急用。”

0113、李宪当阿姨() 
七天七夜不眠不休,李宪和铜铁总监姜琦,一共失败了数百次,最后总算没有白费功夫,现场浇铸出来十二把“尺坯”。

    也就是一个坯子,金灿灿的十二根铜条,每根重量一斤半,上面还没有刻度。

    这并不是未来的使用量具,而是李宪制作的长度标准,作为所有长度单位的权威裁定标准而存在。

    “公子,你真有恒心。”姜琦看着自己的成果满头雾水:“我听说最严厉的教书先生才使用戒尺,而且都是竹片。没想到公子竟然用黄铜制作戒尺,难道准备打死人吗?”

    李宪听到姜琦如此评价自己的杰作,顿时为之气结:“这其中有两把戒尺,就是专门给你准备的。你等着吧,到时候有你哭不出来的时候!”

    要想把十二根“尺坯”变成标准的厘米尺,李宪一个人是不能完成的,陈老幺早就奉命派过来一个最高明的铜匠,一个最高明的锡匠。

    李宪亲力亲为,在一根“尺坯”上用石墨笔画上“统计平均”出来的厘米刻度,然后十等分。

    铜匠负责把刻度加深,锡匠负责给刻度点上焊锡,然后进行抛光。

    1123年6月8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把标准的厘米尺诞生,一米等于一百厘米,等于一千毫米!

    “以此为标准,另外十一把就靠你们完成。”

    终于干了一件“浩繁而伟大”的工作,李宪觉得自己没有白来大宋一趟,很有些成就感,说出话来也中气十足。虽然七天没有睡觉了,两只眼眶和大熊猫相似。

    年轻的铜匠和锡匠仔细端详着李宪的杰作,满脸都是为什么:“公子,这玩意儿虽然足够精美,可这些蝌蚪虫虫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蝌蚪虫虫?李宪差点儿吐血:这他妈的就是从1到100的阿拉伯数字,老子那个年代的幼儿园大班朋友都认识!

    “这是九天玄女传授给老子的天书!”李宪无法解释,只能没好气的说道:“只要做,不要问,到时候老子就会告诉你们究竟是什么东西!”

    还是梁艳这个小姑娘善解人意,看见李宪的时候心疼得直掉眼泪:“公子,几天不见就瘦了一大圈,赶紧洗个澡好好睡一觉吧。”

    李宪慎重的点点头:“不错,我需要好好睡觉。接下来三天时间,除了你给我送饭以外,任何人一律不见!另外,你派人到县城去一趟,让内卫营的牟长霞把十二岁以下的姑娘们挑选出来送到这里,我要教她们学习一种很神秘的东西!”

    接下来三天,李宪果然没有出现在人们视线中。

    原来,在制造厘米尺的过程中,李宪发现了另外一个更加困难的事情。

    要想实现精密批量铸造,推行阿拉伯数字势在必行。但是,仅仅认识阿拉伯数字仍然没有用处,还必须能够利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计算。

    正因为如此,李宪睡了两天两夜之后,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编制四则运算法则和乘法口诀表。也就是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二等于三;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之类。

    李宪觉得空前绝后的麻烦,就是这个世界上能够给幼儿园小朋友当老师,教会他们“一一得一”的人,只有一个——李宪。

    第五天,加上梁艳的女兵连战士,一共三百四十多小姑娘被集中起来,李宪走马上任承担幼儿园的“阿姨”。

    首先教会姑娘们认识从0到9的阿拉伯数字,然后就是十以内的加减法。这都是幼儿园的工作,现在也只能从零开始,真正的从零开始。

    幸亏李宪脑海中还能记住不少二十一世纪的儿歌,也就是那种加减法、乘除法的儿歌,否则还真麻烦了。

    姑娘们天生会唱歌,所以基础教育阶段比较容易上手。

    现如今这个年代的女人没有社会地位,农家女孩子“识文断字”,而且能够进行口算,那都是天神下凡一般高不可及。

    现在公子亲自教自己读书认字,那些姑娘们的干劲越来越大。慢慢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比赛劲头,这是李宪唯一得到的安慰。

    每天的书声朗朗之中,李宪终于有时间完成另外一件“伟大”的工作:第一批蜂窝煤被制作出来,第一个小煤炉也成功制作出来。

    学算术之余,三百四十多个小姑娘变成了李宪最好的助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