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题的方式,都迅速的得到了附近鲜卑、羌族、氐人等异族的认同。只要这厮还在雍州刺史的位置上呆着,就算天灾来了,就算有零星叛乱。但估计也不会形成像历史本位面上那么大的规模。
再就是,由于穿越者改变了历史。这个时间点蜀汉还活着。只要蜀汉还活着,晋国的统治者不管多么混蛋,都不会对雍凉的异族催逼过甚
而对内来说呢。首先,大将军姜维这一年已经六十五岁了。老头子迫切的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堂堂正正的回到天水,其北伐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他和关彝的关系更多的是盟友而不是上下级,他这个念头一起,不是关彝一个命令就按得下去的。
本来按照大将军一贯的想法,现在国家的收入改善了这么多,户口增加了这么多。早就该发动二十万大军大举北伐了。所以关彝各种劝说、嬉皮笑脸的恳求甚至板起脸来和他争吵。拖了这么多年,姜维已经很给关彝面子了。再这么压制下去,姜维对关彝的观感很可能就认为他是又一个费祎了。
其次呢,现在蜀汉国内的常备军已经满员十五万了。对于国力仍然在三国之中吊车尾的蜀汉来说,如果不北伐,那维持这么多的常备军就没有任何意义。啊,不,意义还是有的——可惜全是负面的。
再次呢,这些年蜀汉国力的增长有目共睹。复兴社上上下下都憋着劲想要北伐——这对于关彝来说,算是作茧自缚吧。谁让他一天到晚都给自己的手下进行诸如什么不北伐就无法生存之类的洗脑呢?
所以,对外看不到凉州大叛乱的希望,对内渐渐的压制不住各类势力的期望。关彝这个权臣,也有一种渐渐控制不住局面的无力感!
那就北伐吧。说起来,我堂堂的穿越者,为什么要那么lo的期待敌方的叛乱呢?对内,政治已经差不多理顺了,民生恢复,户口增多,兵力充足,粮食储备丰硕,群山之间的飞索也架设得七七八八我已经差不多做到极致了。难道不该趁着这一口气还在,赶紧的北伐吗?再说了,这次北伐可不是几个月乃至一年就能完满收工的啊。要是在北伐的过程中,敌人那边的叛乱就起来了呢?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样的会议。
“陛下,我大汉现在仍然局促于益州一隅,若不北伐拿下雍凉。我国家始终挣扎在生死线上。所以,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为了先帝兴复汉室的理想。臣恳请陛下允准,于炎兴五年兴兵北伐!”
“父皇,儿臣刘谌附议!”
“臣姜维附议!”
“臣等附议!”
别说现在重新变成了橡皮图章,就算以前实权在手的刘禅,面对太子、大司马、大将军以及一干重臣的统一意见,也是无法抗拒的。所以,这条意见很快的得到了通过。
接下来,当然是商议派出出使东吴的人选。
是的,蜀汉的国力到底还是不足,这次北伐想要成功。必须要东吴的有力配合。
说起来,自从去年在西陵和东吴那边小打了一场后。汉吴两国的邦交就降低到了冰点。但是大环境如此,绝交这种事情,只要两国统治者脑袋清醒,是绝不会去做的。
蜀汉出使东吴的使臣,先是邓芝,然后是费祎,宗预,樊建。现在前面两位就不必说,挂了很久了。宗预呢,终究是寿命到了那里,现在虽然还没死,但也就是还有一口气。至于樊建,啧啧,这枚绣花枕头还是算了吧——这次去可不是普通的邦交,而是要在两国关系处于冰点的时候,说服东吴举全国之兵配合蜀汉北伐的!
“大司马可有属意的人选?”
“呃”脑袋里转了几个圈,关彝微微一笑:“还是请无双去吧。陛下可给无双加一个闲职,方便其出使。”
嗯,无双公子现在的名声已经是国际级的了。而且插科打诨最是擅长。所以这是最合适的。
“善,那就加梓潼太守鸿胪寺少丞衔,本月初动身,出使东吴。”
“遵旨。”
确定好了出使东吴的人选后,下一步,就是确定出兵方略了。
“陛下,臣与大将军、左车骑将军(张翼)等经过仔细协商后,一致同意,出兵十二万,分三路北伐!”
第二二六章 北伐的庙算(二)()
蜀汉建国后四十多年的北伐,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这五次北伐中,以第一次北伐最接近成功,第五次北伐最为悲壮。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目标是:拿下凉州,统治这里。缩小与曹魏的国力差距。然后再图雍州。
第二个阶段,则是姜维主持的北伐。姜维的北伐其攻击点比起诸葛亮来,就散乱得多。而且这个阶段的蜀汉北伐,不再执着于一城一地的争夺,更注重的是掳掠曹魏在陇西的人口。但不管怎么说,姜维北伐总体的大战略目标还是很清晰的:通过频繁的进攻,削弱曹魏在凉州,尤其是陇西的统治。使得曹魏不停的在陇西失血。最终不得已退出这里。而一旦曹魏退出了陇西,凉州自然就会脱离曹魏的统治(河西走廊是很狭窄的,陇西一丢,河西走廊的门户就没有了,凉州就会和中原失去联系)。那时候就是蜀汉的外交官们上场的时间了。
可以说,诸葛亮和姜维心里都很清楚,以蜀汉微弱的国力,是无法一口气吞掉雍凉两州的。先凉后雍,徐徐渐进。是蜀汉四十多年来北伐的基本方略。方法虽然不同,目标都是一致的。
而关彝这次的北伐呢?
在此之前,大家非常有必要来一堂地理课。
现在,请大家坐在一张比较空的桌子面前,并准备两支笔(最好是一只粗一只细)。
首先,请把那只比较粗的笔横着放到桌子上。
然后,再把那只比较细的笔竖着放到粗笔的上方。细笔的笔尾一侧紧贴着粗笔笔身的中间。
之后,调整一下细笔的角度,使细笔与粗笔形成的夹角,左侧是60度,右侧是120度。
好了,这就是一幅最简单的益北关中地形图。
这支粗笔,就是秦岭。粗笔的下方,秦岭之南,从您的右手侧数过来,依次是蜀汉的汉中郡、武都郡、阴平郡。
秦岭之北,分为三个部分。
那支细笔,就是陇山。他是关中平原和天水黄土丘陵的分界线。也是今天陕西省和甘肃省的界山。
在陇山的东侧,也就是你的右手侧,是关中平原,也就是本书里经常说到的雍州的核心区域。
陇山的西侧,也就是你的左手侧,是黄土丘陵,也就是本书里经常说到的凉州的关键节点——陇西。(所谓陇西,就是陇山之西。这里就是河西走廊的起点)。
因为有陇山的存在,所以曹魏也好,晋国也罢。其雍州和凉州在地理上是割裂的。彼此之间的交通非常的不方便。
所以,蜀汉的北伐,从来都是围绕着陇山来做文章。
因为蜀汉的国力弱小,无法一口气吃掉雍凉,所以蜀汉的北伐,主要都是从武都、阴平出发,进入陇西。
凉州产出比较少,供养不起大型军团。因此,曹魏或者晋国在凉州的常驻军是比较少——至少没有蜀汉主力兵团的数量多。因此,蜀汉北伐进入陇西后,往往能够在前期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当关中平原的魏晋主力部队进入陇西后,蜀汉的军力就会变成劣势。这时候的北伐往往就不得不终止。
那么问题来了,蜀汉翻越秦岭就极为困难了。陇山虽说比秦岭小了很多,但那也是一道主峰将近3000米的大山啊。哪里是那么好翻越的。魏晋的主力如何才能迅速投放到陇西呢?
这是因为,在陇山的中间部分,有一道适合大军通行的峡谷。只要这道峡谷在手,曹魏或者晋国就可以将关中平原乃至洛阳的主力部队快速的投放进陇西战场。以此形成对蜀汉的战略优势。
特别说明一下,这道峡谷呢。东边的起点叫秦川。西边的终点,叫,街亭。
骚年,你现在明白当初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为什么马谡丢了街亭之后,蜀汉全军瞬间总崩的原因了吧?
西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十万大军,对曹魏进行第一次北伐。当时诸葛亮的策略是:以赵云、邓芝为偏师,率军两万从汉中郡北面的斜谷北出关中,做出攻击长安西侧郿县的姿态以牵制住关中地区的曹真兵团。然后自己率领八万主力,出祁山,走陇山之西。一时间,陇西五郡,有三郡投降。如果诸葛亮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