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汉的五铢就不行了,大概一枚只有3。5克到4克左右。含铜量也只有3克左右。到了汉灵帝时期,那五铢钱是越做越轻,到了董卓执政时期,劣质五铢达到了巅峰:一枚只有0。5克。含铜量不足0。1克。
至于蜀汉政权嘛。刘备那个死不要脸的也比董卓好不了多少。他刚刚进入益州的时候,为了鼓舞士气,对麾下的士兵说,打下成都后,刘璋府库里的东西我不要了,全部给你们!结果等他接手益州后就成了个穷光蛋。于是他在刘巴的建议下发行值百五铢——一枚顶汉代五铢百枚用。其重量是多少呢?0。8克!这样的渣渣货币除了政府强制购买民间物资,抢老百姓的钱以外,那是完全不能正常流通的。
到了诸葛亮时期,蜀汉政府还是一度老老实实的去制作五铢钱的,一枚蜀汉五铢的重量也恢复到了东汉时期的3。5克左右。但由于诸葛亮并没有穿越者的地理知识,所以蜀汉一段时期以内,一直铜料不足。在历史的本位面上,蜀汉的五铢钱和曹魏的五铢钱比起来,体型小,厚度大(里面的铅锡加的多了,太脆,不把厚度搞大一些很容易就断了),铜币的颜色极为晦暗。而且随着后来陈袛执政,为了拿出大量的钱粮供应姜维北伐。蜀汉的五铢钱又开始减量,从3。5克一路下跌。最夸张的时候甚至出现了0。2克的五铢钱也因此曹魏和东吴都不接受蜀汉的五铢,搞得关彝在涪陵郡的时候,经常要动用外汇(曹魏五铢)去买东西。
现在关大司马又开金手指了嘛,提前把滇铜给弄了出来。蜀汉终于不再受缺铜之苦了。
“嗯,一个月产纯铜一千石,那就是两万七千公斤,折算成克就是两千七百万克。按汉代五铢的标准,每枚五铢用铜三克。光是这里的产量,每个月就可以铸币九百万枚。一年下来就是一亿零八百万。南中这边十几个矿,一年的产出大概能保障朝廷每年新铸币十亿钱。”
这个量不算小——他是每年新投入市场的钱。但也不算多——和关彝即将要做的北伐比起来,十亿钱?要不了多久就花光了。
不过,这差不多已经是这个时代滇铜产量的极限了。哎,慢慢来吧,北伐是最近几年的时期。但是滇铜的生产却是可以持续几百上千年啊。
“子明啊,现在你们的生计过得怎么样呢?”
“嘿嘿,劳大司马过问。草民们现在还是过得很不错的。”
“呐,你帮我算算账,究竟怎么个不错法?”
“是这样啊大司马。这紫铜呢,我们现在主要卖给糜家商号和射家商号。他们给的价格都是一样的。每石紫铜两千钱。此外还有铁、锡什么的。这个卖得便宜,一石也就七八百钱吧。总的算下来,我们这个矿里,每个月的收入大概是二百五十万钱上下。按照朝廷的规矩,我们要缴纳三成的矿税。实际拿到我们手上的是一百六十五万钱左右。我们这里北来人和本地人,一共两千四百个兄弟,每个人每个月平均分到手里的就是接近七百钱。七百钱啊!这些年朝廷实行三十税一和占田令,粮价已经降到了一百钱一石的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的收入每月可以买粮七石!这样的收入,不光一个人可以活得很自在,而且供养一家人也是绰绰有余了!”
这个话关彝信。蜀汉和以前曹魏的士兵,每年的俸禄也就是五千钱左右。粮价没有降下来之前,一年的收入也只够买入三十几石粮食。和现在一年的收入可以买八十几石粮那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
“子明啊,我听说你们雇佣本地人为你们挖矿,你们一个月才给人家一石粮食?”
“哪有!再怎么也不可能这么低。矿工是个体力活儿,一个月吃下去一石粮轻而易举。我们真要是给人家一石粮,那人家每个月除了吃饭就没得剩了!我们这里薪酬给得最低的,也是每个月两百钱!大司马,这个事情你可以问耿县长。他的人可是驻守在矿上,月月要清查我们的账目好收税的!这点我们可做不了假!”
第一九九章 真彩云之南(三)()
哼哼,还好老子是穿越者啊。平均收入这个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可是门儿清!
毫无疑问,这些昔年曹魏的俘虏们,来了这里后全都成了黑心的资本家。他们每人的年收入,至少在一万钱以上!也就是现在的南中人口基数太小,而且朝廷实行了占田令后,每个成年男子必须要每年缴纳二十亩田地的赋税,由此把相当一部分壮劳力给捆在了土地上。不然话,这里的铜矿生产规模还会更大。
不过算了,说起来,老子才是最黑的那个。
根据前文的计算,一石纯铜可以铸造九千枚铜钱。而糜家和射家给铜矿的开价是每石两千钱。然后糜家和射家转手卖给国家的呢?是每石四千钱。再加上两千钱的纯铜售价里,还有三成是赋税。所以,每石纯铜,关彝赚的才是最大头!
所以,关彝根本没有追究这些陇西士兵压榨底层劳动人民的兴趣。
不过嘛。
“具体多少钱我不想细问了,但是我告诫你一点:这里你们雇佣的矿工都是自由民。自由民,来去自由。他们不想干了就得放他们走!非但如此,你还要尽力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我给你们定个规矩,每年,这里的土著矿工死亡人数不能超过十人。只要超过一个,我就杀你们的一个人来赔!你记住了?”
“喏!草民记住了。大司马训令,绝不敢违背。”
“很好。子明啊,你和你的兄弟们来到我大汉都快两年了。生活这些怎么样啊?还想不想家啊?”
防盗模式: 阅读完整章节
阅读模式:请查看原网页
第二零零章 真彩云之南(四)()
据说在西元十八世纪,一位中国商人带着他的小毛驴从缅甸回国。当时他的货物已经不多了,为了让小毛驴背上的货物左右平衡,就随手从地上捡了一块石头放入毛驴背上的货框做了配重石。到了家之后,自然就把配重石随手一扔然后,石头摔开,露出了里面晶莹剔透的绿玉石。
由此,缅甸玉矿得以发现,并迅速的吸引了无数的采矿人。
全世界,只有大中华文化圈里,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和民族,才会对玉石感兴趣。在历史的本位面,中国国土上有四大玉石产区,分别出产和田玉、蓝田玉、独山玉和岫玉。在这四种玉石中,蓝田玉开发应用的时间最早(传国玉玺就是蓝田玉),但在张骞通西域后,和田玉作为一种颜色相对单纯、洁白剔透的软玉,迅速得到了中国上层社会的认可。其地位在中国的玉石文化中开始一枝独秀。不过由于这个时代,汉家儿郎正在进行你死我活的自残,所以汉族对西域的控制力极弱,相对的,和田玉的产量也极少。
具体到关彝这个时间点来说,魏晋之前,玉主要是用来做礼器用的。偶尔用来做装饰品,也只是为了显示佩戴者的身份不同。而从魏晋时代开始,中国的玉石开始作为佩戴品,并逐渐的从统治阶级慢慢的流入民间。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开采、售卖玉石是很有搞头的。
独树一帜的缅甸玉以及真正的翡翠、蓝宝石、红宝石,现在还没有任何人发现、开发。如果在这个时代把他开采出来。嗯,这又是蜀汉新的拳头产品。
“躬行,我大汉历任庲降都督,数你祖父最受南中人敬爱。我们这一次一路行来,大家都看到了。一听说马镇南的嫡孙来了,沿途的所有寨子全都大开山门,用最崇高的礼节迎接、招待我们。所以,在南中七郡,你的血脉比本官的官职好用多了。因此,本官需要你长期驻守在这里,把这里建设成为大型的玉石之城。”
“请大司马放心!”马义根本没有去问关彝凭什么就说这里有大型的玉矿和宝石矿——关大司马的手指是带金属性的。他说哪里的地下有什么,那就一定有什么。这一点在蜀汉政府内部是有共识的。
“大司马,下官一定安心在此扎根。招徕本地的土著,挖掘此地的玉矿和宝石矿。这不光是为我大汉的国库挣钱,也是让这山区里始终不得温饱的百姓们挣一条金光大道的生路。这也是我这个马德信的孙子,必须要为南中百姓去做的!”
“很好。我回了成都后,会给你派一支小规模的军队来。以后这里实行军管。此外,待第一批玉矿出产后,我也会对国内的世家开放玉石的采买权。以后生产归我们,运输、销售全部归各世家。”
嘿嘿嘿